在古代王朝,能够封侯拜相之人,基本都是很有才干的,按照佛家的因果报应说,也都是有很大福分的。北宋有这样一位名臣,一生历经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先后几度出任宰相,为相长达五十年之久,而且他终生笃信佛法,曾汇集十万人一起念佛。此外,他的高寿更是让人称奇,91岁时安然坐化,无疾而终。他的名字是文彦博。
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山西汾州介休人。他的先祖本姓敬,为避后晋高祖石敬瑭之讳,改姓文。后晋亡后,复姓敬。至北宋立国时,避宋翼祖赵敬庙讳,又改姓文。
小时候的文彦博就聪慧过人,现在常给小孩子讲的那个“灌水取球”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他。故事说到,一天,小彦博和几个小伙伴踢球玩,不小心,将球踢到了一个树洞里。小伙伴们趴在洞口伸手摸球摸不到,用棍子到洞里拨球也够不到。大家正在着急时,文彦博想了个办法,就是将水灌入树洞中。水满球就浮起来了。小小年纪就能想到运用浮力原理解决问题的文彦博还真让人刮目相看。
年少的文彦博曾跟随颍昌的史炤学习,史炤的母亲看到他就觉得这孩子有贵人之相。
不出史炤母亲所料,二十出头文彦博就考中了进士,之后先后做翼城县知县、绛州通判、监察御史等,其后在宋仁宗驾前做殿中侍御史,这说明他为官也是颇有政绩的。
在做殿中侍御史期间,文彦博恪守职责,大胆向仁宗进谏。当时西北边疆连年交战,军队中时有副将临阵先退、望敌不进的,按照常规,大将应向朝廷请示后才作处理。看到其中弊病的文彦博向仁宗进言,认为战时应允许将领自主处置这些事情,否则“将权不专,兵法不峻”,无法取得胜利。仁宗深以为然,采纳了他的建议。
不久,文彦博以直史馆(注:官名)的身份任河东转运副使,负责粮食等的运输事宜。彼时,麟州(今陕西省神木县北)运粮饷的路曲折遥远,而银城河外有唐时运粮饷的故道,只是长期被废弃没有疏通。文彦博的父亲文洎在任转运使职期间,曾考虑修复,但没来得及动工就去世了。文彦博完成了父亲的遗愿,修复了这条故道,并因此得以在城中储备了大量粮饷。后来,西夏入侵时曾围困麟州十日,在得知城中粮草充足后撤兵。
这之后,文彦博迁任天章阁待制、都转运使,连升龙图阁、枢密直学士、秦州知州、益州知州。几年后,他又被仁宗召回朝廷,出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之职。刚升迁,他就平息了贝州王则的反叛,因此再升为宰相,即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出任宰相后,文彦博向仁宗推荐了张瑰、韩维、王安石,认为他们淡泊名利、有操守,可以予以褒奖。
当时有一件令人瞩目的大事,那就是裁撤冗兵之事。北宋“冗官”、“冗兵”和“冗费”的“三冗”问题根深蒂固,牵一发而动全身,处理起来非常棘手,文彦博主动触碰。他和枢密使庞籍商议后,计划裁撤士兵和将佐共八万人。对此有大臣担心裁撤的这些人可能会聚为盗贼,仁宗也犹豫不定。文彦博对仁宗说,如今财政出现问题,就是因为兵员过多,如果他们被裁撤后作乱,他愿以性命担保去平定。计划实施后,裁撤的将士并无人闹事。
1049年,文彦博被升为昭文馆大学士,两年后因遭御史唐介弹劾而被降为观文殿大学士、许州知州,又改为忠武军节度使,主管永兴军。唐介也被免职。1055年文彦博再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这次是与名臣富弼一同被任命的。任命宣布那日,“士大夫相庆于朝”,足见两位贤臣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一年后,仁宗正在临朝受文武百官参拜时,突然发病。在其生病期间,老成持重的文彦博与富弼临危不乱,消除了朝廷内外的一些不安定因素,稳定了朝局、安定了民心,直到仁宗病愈。
此时,御史吴中复请求把唐介召回朝廷,仁宗问文彦博的意见。文彦博说,“唐介做御史时,弹劾我的事多针对我的不足,其中虽然有道听涂说的不实之言,但当年我已经责备过他了,现在可以召回。”仁宗和大臣们都认为他品德高尚。
又过了几年,文彦博以河阳三城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河南府,被封为潞国公,后又升为尚书左仆射。之后,因母亲去世而辞官守丧。
1063年,仁宗驾崩,英宗即位,任文彦博为成德军节度使。文彦博多次上表,希望守完三年孝期,英宗同意了。当初,仁宗无子,商王的孙子赵曙自小被仁宗养在膝下,即是英宗。文彦博与富弼等人曾请求一直犹豫不决的仁宗立太子,英宗因此认为文彦博对自己有恩,因此在其守丧结束后召见他时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但文彦博认为英宗承继大统是天命所归,自己并未有功于英宗。
不久,文彦博被升为侍中,改镇淮南府,判永兴军,入朝廷为枢密使、剑南西川节度使,继续得到英宗的重用。
英宗在位仅四年就因病驾崩,神宗即位。1069年,神宗任陈昇之为宰相。诏书说:“文彦博是朝廷重臣,令陈昇之位在文彦博之下,以符合朕礼贤之意。”文彦博却说:“宋朝枢密使一职,没有在宰相上面的。只有曹利用曾经在王曾、张知白上。虽然为臣对礼义难说全懂,但不敢仿效曹利用所为,以紊乱朝廷礼法。”他坚决推辞不让自己位在陈昇之之上,而且没有任何怨言。
励精图治的神宗打算重用王安石变法,文彦博却认为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免役法等新政不合实际,对新政持反对态度。文彦博在枢密府做了九年,终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而请求辞职。神宗不愿让他离职,就任命他为司空、河东节度使、判河阳,徙大名府。他虽然人不在朝廷,但神宗对他依然十分信任。
1080年,已经74岁的文彦博被拜为太尉,复判河南。一次他入朝时,正听到王同老说起仁宗至和年间议论立皇太子之事,神宗就此询问他。文彦博再次上奏说英宗是天命所在,是仁宗皇帝了解儿子的贤明、慈圣太皇太后拥佑之力。神宗称赞他“品性深厚,不宣扬自己的善德,阴德如丙吉,真是定策社稷之臣”。
神宗于是加文彦博为两镇节度使,他推辞不受。神宗又赐宴琼林苑,并两次派宦官将他自己做的诗送给文彦博。琼林苑,是宋朝皇家宫苑,皇帝在那里请文彦博吃饭又送自己写的诗给他,无疑是想向文彦博表达对他的礼敬之意。
又过了几年,文彦博以年迈为由辞官,以太师(注:三公中最高的官)职位退休,居住在洛阳,与大儒洛阳人邵雍以及程颢兄弟交好。
1086年,年幼的哲宗即位,宣仁太后垂帘听政,同样反对变法并打算废除新法的司马光推荐文彦博,说他是宿德元老,应该重新起用来辅佐朝廷。80岁的文彦博遂被任命为平章军国重事,六天朝觐一次,一月两次到皇宫讲经书,皇帝对他恩礼有加。不过,他每年都要求告退,如此五年后,再次离开朝堂。
文彦博历事四朝,为相共五十年,是四代帝王的股肱重臣,声名亦闻于四夷。哲宗元祐年间,契丹派使者耶律永昌、刘霄来访问,苏轼为接待大臣。他们在拜见哲宗后,在殿门外看见了文彦博。两位使者退立改容问道:“这是潞国公吧?”并问文彦博年寿。苏轼回答后,使者说:“年寿如此高,但身体看起来却很健壮啊。”苏轼说:“使者还只看到了他的容貌,没有听见他说话。他综理各种事情,极其精练,即使少年也赶不上;他学问贯古通今,即使专门的名家也有赶不上之处。”
使者心怀崇敬地说:“文彦博真是天下异人。”文彦博回洛阳后,西羌首领温溪心有匹名马,请求边境官吏将名马赠送给文彦博,哲宗特诏允许。文彦博被外国人尊崇达到了如此程度!
文彦博虽然一直担任高官,但其待人谦逊、尊德乐善。他曾和富弼、司马光等十三人根据白居易九老会的故事,置酒赋诗相互取乐,且只以年龄大小论长幼,而不以职位高低排名位,他建造了一个大堂,在其中绘有十三人的画像,称为“洛阳耆英会”,很多人都很羡慕。
文彦博能够在名利中不迷途,应与他终生信奉佛法有关,他退休后更是勤加修行,无论早晚和行住坐卧之间,不曾有丝毫的懈怠。他曾经发愿说:“愿我常精进,勤修一切善,愿我了心宗,广度诸含识。”他曾和净严法师在开封集合十万人一起念佛,气势之大,震撼人心。当时就有人写了一首偈:“知君胆气大如天,愿结西方十万缘,不为一身求活计,大家齐上渡头船。”
1097年五月,文彦博在家口诵佛号,安然坐化,终年91岁。宋徽宗年间追复他太师之职,谥号“忠烈”。他的8个儿子都担任重要官职。《宋史》说他“立朝端重,顾盼有威,远人来朝,仰望风采,其德望固足以折冲御侮于千里之表矣”。@*#
参考资料:
《宋史》
《东都事略》
责任编辑:李婧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