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自毁长城”的意思是自己削弱自己的力量、毁掉自己的优势,而最早发出这一痛心之语的乃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名将檀道济。他在被冤杀前怒斥道:“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事实上他一语成谶。
檀道济,大约生于东晋晚期,祖籍山东高平金乡,祖辈应属于北方沦陷时南逃的难民。他出生在江苏镇江,幼年时父母双亡,他的上面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他们都由堂叔抚育成人。檀道济很小就懂事知礼,侍奉兄长和姐姐以和蔼谨慎著称,因此为当地人所称道。
东晋末年,权臣桓玄起兵叛乱,迫使晋安帝禅位,自己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了楚政权。彼时,身为彭城内史的刘裕,也就是后来刘宋朝的开国皇帝,发兵讨伐桓玄。这大概是在公元404年。就在这一年,檀道济跟随两个哥哥檀韶、檀祗投奔了刘裕,一同在刘裕的建武将军府中参谋军事。
初露锋芒
檀道济引起刘裕重视是在讨伐桓玄的战争爆发后。当时很多部将都劝说刘裕火速进兵,绕过防御,直逼建康,但檀道济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桓玄篡位,本身根基不稳,因此各派势力都在观望。如果刘裕贸然进攻,一旦失败会前功尽弃。他建议可徐徐图之。
刘裕采纳了他的建议,一方面摆出大举进攻建康的架势,一方面却缓慢推进,并派人到处昭告桓玄的罪状,对其展开心理战。果不其然,在几次小规模战斗失利后,桓玄退出了建康,挟持晋安帝逃到了江陵。刘裕没费多大力气就进入了建康。
如此没费多大劲的胜利,让刘裕手下的部将热血沸腾,要求继续追击桓玄,攻打其大本营江陵,但还是檀道济站出来反对。他认为,当下建康人心未定,首要做的事是稳住阵脚,况且桓玄经营江陵多年,非短期内可以攻下。他推测,桓玄一定不会甘心丢掉建康,会在恢复实力后主动进攻。
刘裕再次接受了檀道济的建议。不出他所料,没多久,桓玄率军攻打建康,被刘裕大败,桓玄也在逃亡路上被杀。其后,檀道济又助刘裕军拿下鲁山、江陵,擒获桓玄的儿子桓振。晋安帝复位,刘裕掌握了军政大权。因为军功,檀道济被授予辅国参军、南阳太守之职,其后因跟随刘裕起兵建有功勋,被封为吴兴县五等侯。
此后在差不多十年中,檀道济为刘裕东征西战,平息叛乱。他善于用兵,其用兵最大特点是让敌人无法摸清自己的真实实力和意图,且常常有出人意料之举。据说这是因为他喜读兵书,并善于总结。他读的最多的兵书是《孙子兵法》,而如今广为人知的“三十六计”就是他在熟读兵书后总结出来的。既然能够总结出来,自然也可以很娴熟地在战争中运用三十六计。
不仅如此,在战斗中,他还身先士卒,并所向披靡。因为屡立战功,所以官职也是越来越高,被封为唐县男,食邑四百户,他也愈加得到刘裕的器重。
公元415年,檀道济参加了平定荆州(今属湖北)刺史司马休之的作战。司马休之是东晋皇室最后一支比较有实力的力量,但还是败给了刘裕。
北伐再建军功 以德服人
416年,北方的后秦政权侵扰东晋边境,刘裕率五路大军北伐,檀道济出任先锋。檀道济军从淮河、肥水出发,进军后秦防守最严密的河南许昌地区。他一路走来,遇到的都是后秦的精锐部队,但他攻无不克,所经各城纷纷投降。许昌之战,俘获后秦宁朔将军、颍州主守姚坦以及大将杨业。
十月,檀道济军与另一路王镇恶大军在成皋会师,兖州刺史投降。至此,河南大部分地区尽收晋军囊中。大军兵锋随后剑指后秦重镇洛阳,守军在檀道济的心理战下,在援军到来前投降,援军后在包围下也被迫投降。
对于洛阳投降的俘虏,王镇恶主张全部杀死,但檀道济却说:“讨伐罪人、慰抚民众,正在今日。”他下令将俘虏全部释放。人们听说后,人心大定,汉族人和少数民族军队纷纷臣服。河南初定。
417年,稳定中原后的刘裕决定彻底消灭后秦,以占领关中地区。战功赫赫的檀道济再被委以重任,先攻下潼关,又与其它两路王镇恶和沈林子大军合兵,苦战五个月,攻占了后秦都城长安,后秦末帝投降,后秦灭亡。檀道济因功被任命为征虏将军、琅琊内史。在刘裕的世子刘义符将去镇守江陵时,檀道济又被任命为西中郎司马、持节、南蛮校尉,迁宋国侍中,领世子中庶子、兖州大中正。
420年,刘裕称帝,建立刘宋政权,是为宋武帝,南北朝对峙时期正式开始。作为开国功臣的檀道济深得信任,继续高升,以护军身份,加散骑常侍,兼领石头戍事驻守京城。又因他辅佐创业的功劳,刘裕改封他为永修县公,食邑二千户,徙官为丹阳尹,护军不变。他的哥哥左将军檀韶亦是开国功臣之一,另一个哥哥右将军檀祗也是屡有战功,但在418年病逝。
成为顾命大臣 回击北魏
后刘裕身体不适,给檀道济配备了仪仗二十人,并让其出任为监南徐、兖之江北、淮南诸郡军事、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防备北魏政权的南下。
422年五月,刘裕驾崩,临终前,任命了四位顾命大臣辅佐太子刘义符,这四人是檀道济、徐羡之、付亮和谢晦,檀道济是唯一的武将。
刘裕委以重任给檀道济是非常正确的。当北魏听说刘裕病逝的消息后,北魏皇帝拓跋嗣率几十万大军进攻刘宋,刘宋在山东及河南的大片地区很快沦陷,这也是南北朝史上南北双方的首次军事对抗。
423年,北魏军队在东阳城包围了青州刺史竺夔,竺夔告急,另外虎牢也被围困,檀道济挺身而出,与王仲德一同率兵救援。未到东阳时,北魏第一名将叔孙建听说檀道济将至,遂令魏军烧掉营房、攻具离开,前去增援虎牢,青州围解。本打算追击的檀道济,因粮草问题作罢。其后,虎牢失守,檀道济回军,仍镇守广陵。
檀道济此次北拒北魏,虽然没有收复国土,但却在刘裕离世后稳定了刘宋政权,而意识到刘宋实力的北魏,也在随后几年中没有轻举妄动。
再战北魏 唱筹量沙退兵
虽然来自北方的攻击暂时解除,但刘宋内部却出现了问题。424年,少帝刘义符被废黜,刘裕的第三个儿子刘义隆被立为皇帝,这就是缔造了元嘉盛世的宋文帝。
刘义隆即位后,封檀道济为征北将军、加散骑常侍,赏给鼓吹乐队一部,又增加督青州、徐州淮阳等五郡诸军事。
过了一段时间后,谢晦起兵叛乱,文帝派中领军到彦之为先锋讨伐谢晦,檀道济作为后继部队。
此战,到彦之兵败,被迫退守隐圻。等檀道济率军赶到后,两军会合,士气大振。最终谢晦兵败被俘。战后,檀道济被改任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持节,增封千户。
公元430年十一月,宋文帝任命到彦之为主帅,决定大举北伐。最初,在北魏主动撤退下,刘宋军收复了河南,但不久即遭到北魏反攻,金墉、虎牢都失陷,朱脩之所守的滑台遭到围攻。到彦之见战事不利,军中有疾,自己眼疾发作,只好退兵。文帝遂加檀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率军北伐。
檀道济出马后,很快杀到山东境内,连续打了三十多场胜利,更杀了北魏济州刺史。他本来计划只要全军反攻,不但可以一举消灭敌人,还可能打到北魏境内。不过,等他进军到历城(今隶属山东济南)时,发现不仅城中粮草已被烧毁,而且刘宋其它几支部队已经撤退,自己已是孤军,遂决定退兵。
在此困境下,有个刘宋士兵投降北魏,还把刘宋军缺粮的军情告诉了北魏将领。北魏马上派兵追击。看到敌军追上来,刘宋士兵十分恐惧,但檀道济却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当晚,他亲自带领一批管粮的兵士在一个营寨里查点粮食。一些兵士手里拿着竹筹唱着计数,另一些兵士用斗子在量米。北魏的密探报告主帅,说檀道济营里军粮还绰绰有余,深知檀道用兵诡异的北魏将领遂不敢进攻,还将投降者杀死。
事实上,檀道济在营里量的并不是白米,而是一斗斗的沙土,只是在沙土上覆盖着少量白米罢了。这就是成语“唱筹量沙”的由来。
在撤退时,檀道济命将士走一路,停一会儿,慢慢悠悠。北魏军队因此害怕有埋伏,始终按兵不动。就这样,檀道济军全身而退。回来后,被晋升为司空,镇守襄阳,檀道济更是声名大振。事后得知真相的北魏后悔不迭,由此还患上了“恐檀症”,不少北魏人家中都挂上檀道济的画像用于驱鬼。
蒙冤而死 临终发“自毁长城”之叹
檀道济作为开国功臣,又履立战功,朝中重臣对他有所忌惮,不断在文帝面前说檀道济谋反。436年,文帝最终还是听信了谗言,将檀道济逮捕下狱。被捕时,檀道济悲愤异常,将头巾狠狠摔在地上大喊道:“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意思是你们在毁坏自己的万里长城啊。
随后,檀道济与其八个儿子及薛彤、高进之等亲信将领被以“收罗叛贼、图谋不轨”的罪名处死。当时的人们唱道:“可怜《白浮鸠》,枉杀檀江州。”檀道济死的那天,建康地震,有白毛生长。
而檀道济一语成谶。他被杀的消息传到北魏后,北魏大臣们弹冠相庆:“檀道济一死,南方就再没有可畏惧的人了!”
在檀道济被杀十五年后,宋文帝再次北伐,结果一败再败。北魏军长驱直入,一度南征至长江北岸的瓜步。宋文帝登石头城北望,长叹道:“如果檀道济还在,怎么会到这个地步!”只是后悔有什么用呢?
檀道济一生为国征战,对刘宋来说确如长城一般,身后还留下了流传至今、家喻户晓的“三十六计”和“自毁长城”“目光如炬”“唱筹量沙”等成语,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也算得上一个传奇人物了。@*#
参考资料:
《宋书》
《南史》
责任编辑:李婧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