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无度不丈夫”还是“无毒不丈夫”?

文/周晓辉
孟子曾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古人眼中的大丈夫显然指的是那些勇敢刚毅、光明磊落之人。示意图。 (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6505
【字号】    
   标签: tags: , ,

民间俗语“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在现代社会可谓家喻户晓,当某人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很可能就是要准备去做坏事了。不过,按照这句话的意思,即“没有度量的人不能称为君子,不狠毒的人成不了大丈夫”,是不是感到有些别扭和不伦不类?因为前半句教导人们要有度量,是教人向善的;后半句却是教人向恶的,说什么成为大丈夫的人要狠毒。

孟子曾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古人眼中的大丈夫显然指的是那些勇敢刚毅、光明磊落之人,又怎么会认为“不狠毒的人成不了大丈夫”呢?

这其中显然存在着误读。有观点认为,这句俗语是由两句不同的俗语拼凑而成的,它们分别是“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和“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从现有资料看,“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一句在历史上出现得更早,在元朝时就已出现,其在元明清三朝的笔记、话本、传奇、杂剧、小说中并不少见。如元朝戏曲大家关汉卿《望江亭》杂剧第二折中有:“便好道‘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马致远《汉宫秋》杂剧第一折中有:“教他苦受一世,正是‘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无名氏《谢金吾》第三折中有:“王枢密上云:‘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清代李玉《清忠谱》第六折中有:“〔付〕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结合上下文,如《望江亭》中提到这句的是仗势欺人的权贵杨衙内,“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的大意是对仇人不痛恨的人不是君子,对敌人不狠毒的人成不了大丈夫。这无疑是对“君子”和“大丈夫”的曲解。

“君子”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尚书》、《诗经》等先秦文献中,但深入探讨“君子”之义的还是在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里。在孔子之前,“君子”除了地位尊贵外,就已经有了“有高尚道德之人”的内涵,孔子则对此加以了详尽阐述,指出什么是君子,每个人要做君子,而不要做小人;君子的品格到底包括哪些等等。在孔子看来,君子一定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境界,“仁爱”是君子首要具备的。

在孔子看来,君子一定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境界,“仁爱”是君子首要具备的。 (fotolia)

君子还必须襟怀坦荡,“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种胸怀的核心就是“忠恕”。所谓“忠恕”,即“尽己”并“推己及人”,换言之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亦言:“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和而不同”“君子之道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坦荡荡的君子,自然内心没有什么恐惧的。

这样的君子又如何能与人结仇呢?又如何会抛弃仁爱、宽恕之心,对他人加以伤害呢?由此推及另一句俗语、文革小说中首现的“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也是明显的曲解了。

如果说孔子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君子,那么孟子的理想人格就是“大丈夫”,即不因富贵而乱了方寸,不因贫贱而改变志向,不可在威武之前屈服变节。孟子认为培养大丈夫人格应善养“浩然之气”,而“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必须用正义去培养;浩然之气,必须配以仁义和道德;浩然之气是由正义累积而成,不能靠突击而偶然产生”。

是以“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的说法是不对的,是对正统儒家思想的背离。可能的原因是元朝建立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儒家思想,但并“不重儒术”,导致儒家思想走入低谷,进而导致市井文化膨胀,出现了如“人善有人欺,马善有人骑”“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无奸不成商,无谎不成媒”等与儒家思想背道而驰的大量俗语,并通过通俗的元曲广为传播。这大概也是为了祸乱人类道德。

明朝建立后,恢复正统儒家思想的地位,并大力推广。如此一来,与儒家思想相背离的“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的说辞就有了问题,因而有人将其改成了“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大意是度量小就不是君子,没有宽厚之心,没有度量的人就不算一个大丈夫。“度”有度量、气度之意。换言之,心胸狭窄、缺乏度量的人,就不配作君子和大丈夫。

但还有一个问题,“无度不丈夫”这句平仄不对仗,“度”为仄声字,犯了孤平,念着别扭,很容易读为平声字“毒”,这或许是在民间以讹传讹的原因,而其究竟出现在何时,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

简言之,无论如何,“无毒不丈夫”的说法都是不对的,世人理应向往的是“无度不丈夫”。@*#

参考资料:

《论语》
《孟子》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张居正解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天下之事,必须谨之于初,而后可善其后。如与人以言语相约,本是要践行其言,但其所言者,若不合于义理之宜,将来行不将去,则必至爽约失信矣!故起初与人相约之时,就要思量,必其所言者皆合乎天理之宜,而与义相近,则今日所言的,他日皆可见之于行,而自不至于失信矣。所以说言可复也。
  • 在一年中只有两个日子得天地之和气,一是春分,一是秋分,而从春分开始,阳气蒸蒸日暖,正是化育万物、给予新生的最好时机。所以春分养生有很大的作用力。
  • 本章“最孔门言礼之精义”。中国古代,礼是区别尊卑贵贱的,不同的人采用的礼节有所不同;但若片面强调差别,则易离心离德;而且,礼的目的乃是建立和维持秩序──一种和谐、太平的状态。儒家的礼治观,是让人互不混淆而又和睦相处。换句话说,“别”是礼的手段,目的还在于“和”。有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含义丰富,直指核心。
  • 从儒家文化到道家信仰,再到宇宙、物质和意识的起点,这个追寻创世本源的寻根过程,才是慎终追远习俗背后之最为深刻的文化底蕴。也是神传文化为炎黄子孙留下的一条回天之路。
  • 地球的“成长史”竟然是这样的?!科学家终于承认,史前大洪水真实存在,难道《圣经》中记载的是真的?
  • 焚香静心,佛图澄和尚竟然还可以用香来救人……真的假的,琴技高超空中竟然飘香?
  • 孝悌是孔门教人的起点。《孝经》讲,“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简单的说,最基本的孝,是赡养父母,“朝夕色养”,做子女的要爱护自己、修养品格,否则“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进一步,有条件、有机会的,子女做一番事业,为国为民效力,光宗耀祖。最高的,子女能立身行道,成圣成贤,父母也因此享大福分。
  • 金丝桃的这个花语浮现眼前的是这样的画面:一边毫无保留绽放烟花般的绚丽光华,一边发出防御的警讯威慑──非诚勿扰!邪祟勿近!别看我如此纤柔娇美,但我是味微苦、有小毒的,要是欺人太甚,将承受我报复的后果。
  • 为什么“夫子温、良、恭、俭、让”就能得之?这里援引一段张居正教小皇帝的话,有这五者德容之盛,感动于人,所以各国的君,自然敬之而不忽,信之而不疑。都把他国中的政事,可因可革的,来访问于夫子,故夫子因而闻之耳。”也就是说,孔子之闻政,是因为其德行的感召力。
  • 与其它文明相比,中华文明的一大特色,是对家、祖先、孝道的高度推崇。本章就是鲜明的体现——曾子说:“敬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祭历代的祖先,老百姓的德行就会归于淳厚了。”在亲情中,人心有了依归,人生有了温暖,社会道德由此奠基,社会秩序由此扩展(古代中国是家国同构),所以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