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惠林:“金融病毒”能了吗?——向历史取经

人气 193

【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2020年07月07日讯】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智。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李世民,《旧唐书・魏徵传》

2020年启幕,“中共病毒”(武汉肺炎或新冠肺炎)就肆虐全球,世人饱受其害。由历史观之,无论多大多严重的瘟疫,总会在一段时间之后消失。但无论科学再怎么进步,医药怎么发达,卫生如何讲究,不同的瘟疫总会再出现。在“全球化”已是不可逆的现代,事态可能还会愈来愈严重。

“金融病毒”早已出现

瘟疫看似天灾,其实是人祸,因为源头都是人,而“人无德,天灾人祸”区区七个字就可道尽。瘟疫是一种病毒,得病者才会中毒,虽然已是全球化,但不大可能全人类都中毒,可是已让全球人人自危、惶惶然不可终日,若有更毒且人人无法除外的“毒品”,岂不更可怕?不幸的是,“金融”就可能是这样的一个东西。由“金融危机”、“金融风暴”、“金融海啸”早已是人人琅琅上口,可以印证人类早就认同了呢!

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唐玄宗开元时期的宰相张(姚崇)说,在其七十岁时就在〈钱本草〉这篇仅二百余字的文章中,已经讲得很明白了。他写道:

“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寒,解困厄之患立验。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理则伤神。此既流行,能召神灵,通鬼气。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与合宜谓之义,无求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入不妨己谓之智。以此七术精炼,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理,则弱志伤神,切须忌之。”

张说将金钱比作药材,其“味甘、大热、有毒”。钱让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保证人们的生存,故其“味甘”。但对钱的追求要有度、要讲道,否则便会让人变成疯狂,挖空心思敛财,导致“大热”成了金钱的奴隶。钱是有药性的,服过量便会产生副作用,会“中毒”,使一些贪婪的官员最终锒铛入狱,甚至丧命。他也告诉世人,“一边积攒,一边施财,可称为道;不把钱当珍宝,称为德;获取和给予适当,称为义;不求非分钱财使用正当,称为礼;能广泛地救济众人,称为仁;支出有度归还有期,称为信;得到钱又不伤害自己,称为智。”如果能用“道、德、仁、义、礼、智、信”这七种方法精炼金融(钱)为药材,将可长久地服用,使人延年益寿。如果不是这样地服用,就会消减情志、损伤精神。

善恶同在的神秘货币

在一千多年前金融还不是那么发达的时代,张说已经感受到金融的魅力与魔力。在衍生性金融坑满谷,金融产业已可说是百业之首的21世纪今日,金融(货币)更为神秘莫测,已故的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海耶克(F. A. Hayek)在1992年就这样说:“货币,或者说我们平常所使用的‘金钱’,是所有事物当中最难理解的东西。”货币不仅让专门学者感到苦恼,道德家们对于货币的猜忌也几乎没有一刻松懈。货币好比是万能工具,谁掌握了它,谁就有力量,能够以最不着痕迹的方式,实现或影响最多种类的目的。对于这个万能的工具,海耶克举出两个让道德家猜忌的理由:一是,虽然一般人一看就明白许多别的财富项目被用来做了些什么事,但是我们通常无法分辨使用货币究竟给自己或别人带来什么具体的影响;二是,即使在某些情况下,货币所造成的影响可以分辨出来,然而货币虽然可以用来行善,也同样可以用来为恶。因此,对于有钱人来说,金钱之功用在于其万能;但对于道德家而言,正因为金钱万能,所以金钱更不值得信任。而且,经由巧妙地运用货币,进而取得的巨大利益,看起来一如商业买卖,和体力付出无关,也看不出有什么其他的功德。

政府独占货币并不适当

海耶克严厉地指责说,没有货币,延远的自由合作秩序就无法运行;但货币几乎自始就遭到政府无耻的摧残, 以致它竟然变成延远的人类合作秩序当中,干扰各种自动调适过程的主要乱源。除了少数几个幸运的短暂时期,整个政府管理货币的历史,简直就是一部诈欺和蒙骗的历史。在这方面,海耶克已经证实,政府自己比任何在竞争的市场里提供各种货币的私人机构,都来得更不道德。

海耶克的嫡传弟子,已故的台湾中研院蒋硕杰院士终其一生都认为“货币是交易媒介”,是“流量”,不是“存量”,也不是商品,而金融机构是“资金桥梁”或是“金融中介”,他希望各国央行严控货币数量。不过,当今世人扭曲货币的本质,将“交易媒介”的“信用”这种内涵掏空,于是所谓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大量涌现,人们在“杠杆原理”的催眠下大肆进行“金钱游戏”,大演“五鬼搬运”和“金蝉脱壳”戏码,于是金融泡沫、金融风暴乃一再出现,而且愈演愈烈。

可以这么说,自人类创造了“货币”以来,“五鬼搬运”就愈来愈方便,投机炒作勾当也愈见炽热,而金融风暴和经济萧条也与人类常相左右。十七世纪初荷兰郁金香热和十八世纪初的南海泡沫,是历史上早期最经典的两个案例。而一九三○年代的全球经济大恐慌,更是研究金融危机的经典事例。

金融狂热一波接一波

这些历史事件都不乏被记载分析,最著名的当属一九九○年出版的《金融狂热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Financial Euphoria),这是已故经济学家约翰.高伯瑞(John K. Galbraith)所写的一本畅销小书。或许如高伯瑞书中所言,人们对金融风暴的记忆时间不超过二十年,当投机泡沫崩盘瓦解,理财金童受到惩罚,财务金融理财学门或许不若往日风光,但不到二十年另一批金融天才又再出现,相关学科也再度热门,金融创新又受到礼赞,买空卖空再度大行其道,实质制造经济又被晾在一旁,没多久再出现疯狂炒作,接着则是轰然瓦解崩盘,经济大灾难降临。高伯瑞无奈地告诉我们:“除了更清楚掌握投机倾向与过程外,我们能做的似乎很有限。”也就是说,将历史事件始末详述,让世人了解来龙去脉,强化自己的怀疑态度是唯一治疗方式。

高伯瑞为我们记述了一九三○年代以前的金融狂热,日本知名财经专家仓都康行(Yasuyuki Kuratsu)在二0一四年出版的《12堂撼动世界的财经课》这本书则延续高伯瑞,为我们阐述自一九七一年尼克森震撼以来,直到二0一四年经历四十余年已经发生过的十二次经济危机,提醒世人金融危机时不时会重演,要我们发挥理性不要轻易被骗,让“历史是一面镜子”的教训落实,不要让“历史的教训就是从来没从历史中得到教训”的遗憾重演。

不过,当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啸达到最高潮,各国政府进一步竞相使用QE(量化宽松)政策下,好似平息了风暴,但质疑声一直不断,而更大的金融风暴正蓄势待发,也是专家们持续接力发出的警告。毕竟政府以政治手段解决危机看似有效,其实只是将病症掩盖,甚至是累积负能量,不久之后会迸发更大风暴,也就是说,从历史中得到的是负面教训。

金融风暴为何出现?

其实,金融风暴、经济大衰退之所以一再出现,大都是金融业失职、政府官商勾结推波助浪,以及政府错误纾困政策的结果。蒋硕杰院士早年明说的“五鬼搬运法就是金融赤字”,已指明金融机构以各种方式将钱搬给少数有权有势者。金融机构原本扮演“资金桥梁”或“金融中介”的角色,右手接受民间的存款,左手将这些存款贷放给能力高、从事“实质生产”的业者。

这种金融体系不但无趣,规模也不大。例如,在二十世纪美国股市兴起的一九六○年代,金融和保险业合计只占不到GDP的四%,但这种无聊、原始的金融体系却维系了在一个世代之间,使生活水平倍升的经济体。对照二○○八年金融海啸发生前夕,金融和保险业占了GDP的八%。而且更有规模巨大的公司,吸收社会中头脑最好的人才,他们让金融业光鲜亮丽,其背后的证券化过程,使贷款不再专属于借方,而是继续转给其他人。这些人把贷款细切、分割,并把个人的债务整合成新资产,像是次级房贷、信用卡卡债、车贷等都进入金融体系中。结果使风险倍增、金融体系弱化,终而惨遭崩解,进而危及各产业,延祸全人类。

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啸的教训,并未让金融业回到正轨。在衍生性金融继续创新下,金融业掌控的权力更大,其塑造的政府官员、监管机构、执行长,甚至很多消费者的想法和心态,能力更为夸大。在二○○八年之后,行政部门的决策多为金融业带来庞大利润,且造成房屋所有人、小公司、劳动者和消费者的损失。金融业已成经济成长的阻力,而非催化剂;其成长使企业和整体经济社会都受到损害。

严防“金融化”演变成“金融诅咒”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已是金融家在对企业发号施令,在金融市场创造财富已成为目的,而非把金融市场当成工具,以达成共享经济繁荣的目的。金融思维已在企业根深柢固,公司也开始运作得像银行,只要搬动现金,就能比以前赚更多钱;光是从单纯的金融活动,就能产生五倍于二次大战战后时期的收入。

有专家已警告说,我们的金融体系已无法对实体经济发挥作用,而且成为一种经济疾病,早在一九七○年代,“金融化”(financialization)现象就浮上台面,如今已不知不觉地缓慢影响全人类。它经由金融、保险、房地产三大火红产业,在规模与权力上大幅扩张。结果就是经济成长放缓、贫富差距扩大、市场缺乏效率、公共服务受创、贪腐更严重、其他经济部门被掏空、民主和社会整体受害,“金融诅咒”(finance curse)也就到来了。也就是说,金融不但是病毒,而且毒性更强更烈。

在“金融创新”已是不可挡的潮流下,二0一三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席勒(Robert Shiller)的“将优良道德融入华尔街文化”不失为一帖良药,这也是一千多年前唐朝张说告诉我们的用“道、德、仁、义、礼、智、信”精炼货币之道。除了这帖难炼的药方之外,还有什么妙药呢?唐太宗的“以史为镜”—向历史取经—也是一条明路。那么,这本美国史上最著名的金融历史学家查尔斯・金德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一九七八年著作,长销四十余年,如今由金融名家罗伯特・阿里伯(Robert Aliber)增补第七版的《疯狂・恐慌与崩盘》(Manias, Paris, and Crashes: A History of Crises)巨著就是不可错过的一本书。

疯狂恐慌与崩盘_立体书封

顶级金融学家联手打造的金融危机史钜着

本书剖析从古至今的每一场重要的金融危机,帮助投资人整理出这些危机的共同特性,是所有投资人必读的一本金融崩溃史!

金融市场常常偏离理性运行轨道。本书在梳理分析400年来全球金融危机史实的基础上,阐述了金融危机的模式、规律、起因和影响,以及金融危机中的非理性因素,研究了金融危机中金融机构和金融行为的相互作用,指出投机疯狂、市场恐慌和崩溃的不期而遇及其最终的规模与当时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机构关系密切,总结了历次金融危机的教训。本书记载了金融业的兴衰、金融危机的轮回,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得到重要启示。

2003年7月7月去世的金德伯格,从历史观念阐释西方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过程及整治之道,对一九八七年10月纽约股市崩盘及美国挥之不去债务危机,更有详细的解说。本书第一版于一九七八年出版,概述了市场发展的模式以及金融危机演变的五个阶段。而阿里伯在二00五之后修订的版本中探讨了自一九八0年代初以来涉及四十多国的四次危机,并表明其银行体系的内爆并非来自“不良行为者”的决定,而是国际社会功能失调的症状货币安排。

本书以十五个章节的大篇幅详细整理超过400年的金融危机史,透过理解疯狂、恐慌对于金融市场的影响,带给现代投资人和政府重要的启示。特别在第十五章中详述“历史启示”,并在“结语”中以中国经济危机为主题,那是2015年写的己经认为中国遇到日本在1990年代初相同问题,那是金融泡沫崩盘,让日本经济失落至今,而五年后的现在,中国经济已崩坏,成为全球经济危机引爆点,世人宜未雨绸缪才是!这本2015年修订的版本,不只增补了迄2015年的情况,还提供对未来的警示作用,期盼读者们、特别是决策官员能获取“正面教训”,让金融病毒转化为良药!

责任编辑:朱颖

相关新闻
吴惠林:啥!全球会有政经崩盘危机!!
吴惠林:将“金融”讲清楚说明白的一本书
【珍言真语】吴明德:二次大萧条将始于中国
【珍言真语】袁弓夷:美血仇必报 金融重击中共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