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古名鸡笼,位于台湾北端,原名鸡笼,清朝时改名基隆,面积132.76平方公里,人口36.8万(至2019年12月)。95%为丘陵地形,东、西、南三面环山与新北市相邻,仅北面有少量平地与东海毗邻。基隆港拥是条件优越的天然深水港,台湾北部的航运枢纽,有台湾头、台湾北玄关之称,因多雨而被称为雨港或雨都。
1723年,福建漳州移民入垦鸡笼,兴建崁仔顶街,为基隆市街创建之始。仁三路的奠济宫供奉开漳圣王,基隆夜市即由该宫向外扩充。1889年,台湾巡抚刘铭传请林维源总办基隆筑港事宜,奠定筑港基础;1906至1912年的第二期工程,使基隆港粗具规模,再逐步扩建,有通往日本、中国、东南海等地的定期航线,但以往日本为主。基隆开港后,除了渔业外,因为附近曾是台湾最大煤矿产地,矿业及运输成为重要的商业活动。追溯台湾铁道史,多半以刘铭传兴建基隆到台北段客货运铁路为台湾第一条铁路。台湾真正的第一条铁路,是由八斗子煤矿至基隆海滨的运煤铁路;第二条铁路也在基隆,台湾最重要的几项商品煤矿、茶叶、樟脑等亦经由基隆港运输,奠定基隆在台湾经济的关键地位。
基隆港在基隆市中心区,是港湾城市的特例。现有七个行政区,七个附属岛屿,分别为和平岛、中山仔屿、桶盘屿、基隆屿、彭佳屿、棉花屿及花瓶屿。惟和平岛(旧社寮岛)、中山仔屿、桶盘屿三岛已连为一体,即今日的和平岛。
黑鸢Milvus Migrans是基隆市市鸟,俗称老鹰、老雕、黑耳鹰,体长约58~69公分,翼长约157~162公分,寿命约28岁。嘴黑色,足灰色,腹部有白色纵斑,尾的形状和鱼尾很像。飞行时,双翼狭长,尾略呈开剪形,常利用气流在上空翱翔盘旋,在海洋广场上,曾有十几只老鹰在天空飞翔,景象极为壮观。疫情发生前,国际邮轮停泊基隆港的景观,成为基隆港的观光卖点。
从狮球岭俯瞰基隆市中心及港区。左方三根烟囱为协和发电厂,市区环绕的水域为基隆港,中央之高架道路为中山高基隆端,远处外海岛屿为基隆屿。街道命名与台北不同,主要街道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为路首,并依序加上数字。和、平两字开头的路名位于和平岛,百、福开头的街道在百福社区,这种命名方式在台湾各都会中属于特例。
基隆市的田寮河是台湾第一条人工运河,长约3.5公里,兴建工程始于刘铭传时期,1887年完成水道工程。原本有十座桥,少了十二生肖的牛和兔,2011年再增建2座桥,凑足12生肖的桥名。十二座桥梁建造的年代自日治迄近代都有。历经三位市长修缮改建,故风格迥异。桥名更改见证了台湾历史进程的缩影。
日治时期,桥名偏好“天、幸、寿……”。屡屡因政治因素而变动地名。财鼠桥连结原名东明桥,许财利市长时改建,并改名财鼠桥。旺牛桥为张通荣市长建的新桥,桥头没有设置雕像,只有在桥上围栏以红砖砌成牛的抽象图腾。福虎桥日治时代命名幸桥,台湾光复,改名尚勇桥,李进勇市长改建,改名福虎桥,由书画大师陶一经执笔,并书刻“河畔疏林静、园花耀碧空、夜阑孤月白、不过夕阳红”的诗句。
玉兔桥是张通荣市长建的新桥,12生肖终于全数凑足。桥头没有设置雕像,只有在桥上围栏以红砖砌成兔的抽象图腾,形成张通荣的独特风格。祥龙桥原名崇仁桥,民进党籍市长李进勇主政期间进行改建,改名祥龙桥。银蛇桥建桥历史久远,日治时代命名天神桥,光复后改名崇智桥,许财利市长改建,并改名银蛇桥。宝马桥国民党政府时代命名达德桥,许财利市长改建,并改名“宝马桥”。
吉羊桥日治时代命名寿桥,光复后,改名平等桥,李进勇市长改建,改名吉羊桥。美猴桥原名达道桥,许财利市长改建,并改名美猴桥。金鸡桥清领时期名为义重桥,日治时代改名日新桥,光复后,更名自由桥,李进勇市长改建,改名金鸡桥,由书法家李梅庵题字:“田寮河上鸡、从不向人啼、岂敢辞风雨、甘为指路迷”。富狗桥原名博爱桥,李进勇市长改建,改名富狗桥。喜猪桥原名中正桥,许财利市长改建,改名喜猪桥。@#
责任编辑:王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