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历五月五日重五临,不思量自难忘!太多的端午风物、历史典故,就是那般自然地迎人而来。端午节有个风雅的别名,叫诗人节。端午诗词,有说风物民俗,也说心志胸怀,有话当年屈原之憾,也话后代家国之爱,还有鉴照治世的皇帝心,缤纷情致处处……在这天地人间的嘉辰,本文集录节选了十家诗词名句,处处有来头,只字片语都有说道。
*重午云阴日正长,佳辰早至浴兰汤。凉风入座无消扇,彩索灵符映羽觞。
──缺题(唐‧李商隐)
重五佳辰、凉风、浴兰、彩索、羽觞,交织成一幅快乐又绮丽的端午画面,画面中浮现辟邪驱疫民俗。以浴兰汤净身,起源很早,《大戴礼记.夏小正》就记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还有以彩索五色丝线编成“长命缕”系手臂、画灵符等等都是端午节辟毒延命的习俗。
黄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和夏至很接近,是一年中最炽热的时节,古人有端午买扇、赠扇辟瘟的习俗。[1] 唐太宗曾以“飞白扇”赠爱臣,勉励爱臣“庶动清风,以增美德”(见《唐会要》卷三五),让清风美德文化和端午节赠扇辟瘟的习俗相益得彰。端午节嘉会,佳宾正举杯喝着雄黄酒、菖蒲酒辟邪驱毒,并且以灵符和五色丝来助威,一派富庶又乐生的节景。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
──齐天乐 端午(宋‧杨无咎)
黄梅时节逢端午,角黍菖蒲传风俗。“重五”是端午节别名,表示黄历五月五日之意。“角黍包金,草蒲泛玉”这种古代楚地留下的风俗,成了代代典型的端午节风物,让后代感到中华文化的渊源悠久。粽子古代俗称“角黍”,是以菰叶(*筊白笋的叶)包黍米做成牛角形,故名角黍;其内颜色金黄,有如“角黍包金”,就是沾着糖、蜜来吃的凉粽(*一种碱粽,点阅参见《揭开历史面纱 形形色色端午节粽不仅是纪念屈原》)。 “草蒲泛玉”描绘玉杯里泛着菖蒲酒,不仅助人在五毒蠢动的端午时节辟邪制毒,还充满诗情画意。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渔家傲 其五(宋‧欧阳修)
欧阳修的《渔家傲》词,映画了端午节的清和又美艳,富丽又悠雅的良辰节景,展现一幅升平悠闲的民情。全阕如下: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美艳榴花开遍,绿柳丝丝垂,告诉人:端午节来了;颗颗粽子上缠绕五色新丝,从汉朝以来一直流传着这种辟邪禳灾的民俗。金盘装上角粽,纱扇锈上团𪢮双凤,送给你一份浓厚的心意。
端午也称重午,乃纯阳时节,阴气未分、阳气最盛,此时民间盛传以菖蒲入浴的习俗,从屈原时代以来,这种作法就有个美丽的呼法叫“浴兰”。菖蒲是阳刚的植物,不畏阴寒;重午以菖蒲沐浴保健,祈愿这一年不遭寒邪。五月石榴花也是端午节辟毒物的五瑞之一。
*愿因角黍询遗俗,可鉴前王惑巧言。
──端午帖子词 皇帝阁(宋‧欧阳修)
“角黍”连结到筒粽投江纪念屈原的传说,联结了屈原遭忌受谗的历史往事。遭到二代楚王放逐的屈原看到国势日益衰敝,自己去国怀乡前后超过二十年,完全无法为国使力,就在伤痛绝望之下怀沙沉江。后代为屈原的选择叹息,也遗憾楚国失去了一位贤臣。欧阳修借着史事为鉴,给北宋皇帝献上这首端午帖子词,感时怀人、鉴政铭心。
“帖子词”是宋代八节内宴时,翰林学士献给宫中的诗,贴于阁中门壁上。 欧阳修这首端午帖子词是贴在皇帝阁的一首,全诗共四句。
*愿储医国三年艾,不作沉湘《九辩》文。
──端午帖子词:太皇太后阁(宋‧苏轼)
艾是端五节避五毒的五瑞植物之一。外观细瘦的艾草是一种至阳的植物,中医自古发明以艾为灸,用来治病效果良好。久干的艾,像是“三年艾”疗效更好,也成了良药的代称。苏轼引用了“三年艾”的比喻,希望自己能国家贡献针砭良药,同时,也悼念了沉入汨罗江的爱国忠臣,然而,表达了不同于屈原的积极入世、昂扬奋励的气象。《九辩》是屈原遭流放在外时,表明自己对朝廷的忠心,陈述自己人生志节的一篇。
苏轼这首端午帖子词是贴在太皇太后阁的一首,全诗共四句。
*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端午感兴 其二(宋‧文天祥)
南宋末世爱国忠臣文天祥可说是屈原的千古知己,他感念“当年忠血堕谗波”;他们共有着末世忠臣的悲怀──风雨飘摇乱世中,家国板荡天之涯,“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经过几千年的风雨,悲怀又轮回,丹心寄汗青,千古照颜色。
*一点孤忠日月光,千年余韵蕙兰芳。临流欲问怀沙事,江水无情空断肠。
──午日江饮观竞渡三首 其二(明‧王天性)
有许多诗人、爱国忠臣对屈原有同样的感怀:“一点孤忠日月光,千年余韵蕙兰芳”。他们钦仰屈原的高洁如蕙兰芳之韵,想要探问屈原,为何要怀沙沉江?为何要走绝路?然而人不再,只余“江水无情空断肠”!
*楚人遗俗阅千年,箫鼓喧呼鬭画船。风浪如山鲛鳄横,何心此地更争先?
──重五同尹少稷观江中竞渡(宋‧陆游)
楚地以舟楫竞渡纪念屈原,到如今,这种战国时代遗留下的风俗年年依旧盛行。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五月五日观竞渡,一语“楚人遗俗阅千年,箫鼓喧呼鬭画船”上下千年,记录了内涵深厚的龙舟竞渡民俗。看那画船在如山风浪中排浪争先,感风物、思乡情,不觉波动诗人一腔爱国心弦。同样是乱世中的爱国诗人,同样踏上流离的土地,他能不被屈原的爱国心所激荡吗?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元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怨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髙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午日观竞渡(明‧边贡)
龙舟水上游好像群龙奔竞,原来是木兰木雕出的画船呵![2]“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形象化了风速、水声和舟子情状,字字鲜活了龙舟竞渡的情境。让我们暂时离开现场,逆流上溯,赫然探寻到风俗源头,看!“ 屈子怨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再转回来看江亭里,过节观竞渡的人们云集髙㑹,人们醉讽离骚,回转千百年,也无法尽解忠臣去国离君的千古愁绪!
*太宗常以人为镜,鉴古鉴今不鉴容。……乃知天子别有镜,不是扬州百炼铜。
──新乐府 百炼镜 辨皇王鉴也(唐‧白居易)
*五色双丝献女功,多因荆楚记遗风。圣君照物同天鉴,不用江心百炼铜。
── 端午帖子词 皇后阁 (宋‧欧阳修)
这两首诗都讲“百炼铜”就是“百炼镜”。五月五日是铸造好镜的好日子。因为逢此纯阳之日,利用当日的阳极水──“午时水”造出来的铜镜,光明万丈,周流无极,传说可以制邪,汉代留下的“丙午镜”就是重宝。白居易这首新乐府《百炼镜》描写了五月五日当天在江心取水造镜的场景。由造镜,他联想起唐太宗有三面镜鉴的历史故事:“太宗常以人为镜,鉴古鉴今不鉴容。”唐太宗以史为鉴,以人为鉴,重于容颜之镜鉴。“四海安危居掌内,百王治乱悬心中”,圣君天子的治乱明镜,超过百炼镜不知凡几。欧阳修献的帖子词“圣君照物同天鉴,不用江心百炼铜”就是这般见地。
我们看有清一代的明君乾隆皇帝的端午帖子词,他的心中也是悬着这样一面明镜,以天鉴为镜,以民生富足为镜,以道德圣训作为承天命施人政的准则:
*彩丝缕缕称延命,蒲剑青青说辟邪。底是吾心真喜处,一犂梅雨足农家。
──端午帖子词 (清‧乾隆帝)
在这端午佳节良辰,乘上诗词的翅膀,跨越千古时空与古人相知相契,无尽温馨。透过诗词我们共有一颗禀受天地之气的真心、善心,一直在丰厚的传统文化中传递着!
注[1]:《秦中岁时记》记载:“端午前两日,东市谓之扇市,车马特盛”。溤贽(约生于904年前后)的《云仙杂记》卷一引用《金门岁节记》说到端午时节赠避瘟扇的习俗。
注[2]:木兰舟是以木兰树为材刻成的舟,后借指美好的小船。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木兰舟,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
@*#
-点阅【 璀璨中华文化 】的亮点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