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历代皇帝

北魏孝文帝崇尚中华文化 力推鲜卑族汉化

正史中记载的事例,可让人一览孝文帝的宽仁和雅量。图为北魏孝文帝像。(公有领域)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南北朝时北魏的第七个皇帝。他在历史上留下的最为引人注目的事迹就是推行汉化,学习汉民族的礼仪制度。

北魏是由鲜卑族的拓跋部落建立的。拓跋部最初在东北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活动,过着游牧生活。西晋末年,拓跋部分为三部。其后猗卢统摄三部,最终由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珪建国,并在两代帝王拓跋嗣、拓跋焘的努力下,统一了北方。虽然在孝文帝之前,北魏皇帝推行了一些汉化政策,但真正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还是孝文帝。

精通儒家经义、史传百家的孝文帝十分崇尚汉族文化。为此,他亲政后,带头模仿汉民族的礼仪,作明堂、建太庙、正祀典、迎春东郊、亲耕藉田,祭祀舜、禹、周公、孔子,养国老、庶老,允许群臣守三年之丧等。其汉化的初衷是希望变更胡人的旧风俗,而学习和改用华夏礼仪。虽然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受到了一些鲜卑贵族的反对,但孝文帝还是排除各种阻力,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随后推行的汉化措施包括:

第一,改官制。魏初,鲜卑、汉官号杂用。迁都后,改定官制,完全依照魏晋南朝的制度。

第二,禁北语,推行汉语。鲜卑人原使用本族语言,北魏军中也用鲜卑语。朝廷上则鲜卑、汉语杂用。孝文帝在迁都后的第二年六月正式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在具体实行上,因为三十岁以上者不能一下改变,尚不强求;三十岁以下者,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

第三,禁胡服,改穿汉服。鲜卑旧俗披发左衽;妇人冠帽着夹领小袖短袄。迁都之同年,孝文帝下令禁胡服,服装改为汉制。

第四,改姓氏。鲜卑人多是二三字的复姓,如拓跋、独孤、步六孤等。迁都的第三年,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的复姓改为单音汉姓,如拓跋氏改姓元氏、独孤氏改姓刘氏、步六孤氏改姓陆氏、丘穆陵氏改姓穆氏等。

上述举措无疑促进了鲜卑民族与汉民族的融合。向汉民族学习正统中华文化,应该是上天赋予孝文帝的使命,而他之所以能够完成这个使命,除了他在政治军事方面的才干外,还与上天赋予他宽仁的秉性和他喜好佛法有关。

鲜卑人()

史书记载拓跋宏出生时就有异象。当时“神光照于室内,天地氛氲,和气充塞”。而且刚出生的他也长得不同凡响,“生而洁白,有异姿”。公元469年,魏献文帝拓跋弘立三岁的皇长子拓跋宏为太子。

拓跋宏四岁时,献文帝患上了恶疮,他亲自为父亲吮吸脓疮,仁孝之心无以言表。一年后,献文帝将帝位禅让给了只有五岁的儿子,是为孝文帝,但作为太上皇的拓跋弘仍总揽朝政。受禅时,孝文帝悲泣不能自胜。献文帝问其原因,孝文帝回答说:“代亲之感,内切于心。”献文帝深以为异。

从小,孝文帝就喜好读书,常常手不释卷。他通晓《五经》之义,史传百家更是无不涉及,尤为精通老庄思想。博览群书的孝文帝是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而且出口成章,不用改一个字。史书上说,太和十年后的诏书,都出自于其手笔。他另外还留下了上百篇文章。

文采卓绝的孝文帝,在武功上也是出类拔萃。他年少时就有膂力,善骑射,十几岁时,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射中禽兽。

孝文帝年少时就有膂力,善骑射,十几岁时,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射中禽兽。图为九岗原北朝墓壁画局部。(公有领域)

长大后的孝文帝,性情宽宏,绰然有君人之表。对待自己的祖母冯太皇太后,孝文帝非常孝敬,在太后临朝专政期间,他事无大小,都要秉承其旨意。曾有宦官在冯太后面前说孝文帝的坏话,太皇太后大怒,打了孝文帝数十杖。孝文帝默然承受,并不申辩。太皇太后死后,文帝也没有报复进谗言的宦官,其胸襟气度确实非同一般。

此外,孝文帝对待兄弟族人、大臣乃至下人,都非常宽和仁慈。一次,侍者进奉饮食时,不小心将热汤洒到了孝文帝的手上,孝文帝不以为意,并未责备。还有一次,在食物中发现了小虫子等脏物,孝文帝同样是一笑了之。

对于自己的生活,孝文帝不追求奢华,反而崇尚俭朴,常穿旧衣服,骑马的鞍子也只是铁木制的而已。

亲政后,孝文帝听览政事,莫不从善如流。处理政务时,他思虑并关心百姓的疾苦,对手下的大小百官则留心观察任用,对于贤能之士,根据才能的大小加以任用。他常说:“人君怕的是不能处心公平,推诚待人。能做到这两点,则胡、越之人都可以变得如亲兄弟。”对于天地、五郊、宗庙的祭祀之礼,他也常必躬亲,不以寒暑为倦。几次遇到旱灾时,孝文帝都亲自向上天祈祷,很快大雨就下来了。

几次遇到旱灾时,孝文帝都亲自向上天祈祷,很快大雨就下来了。示意图。(志清制图/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一次,在其南北征巡时,有官员上奏请求整治道路。孝文帝说,只要简单地修桥梁可以通过马车就行了,不用铲草令土地平整。是凡所修造的,都是不得已而为之,不为不急之事损民力也。在孝文帝巡幸淮南时,如果需要砍伐老百姓的树的,一定要留下银两,而百姓的田地则从不践踏。

孝文帝曾对史官说:“直书时事,无讳国恶。人君威福自己,史复不书,将何所惧?”大意是史官大可以秉笔直书,不必隐晦国君的罪恶。如果史官因为惧怕君王而不写,君王就没有什么可害怕的了。

孝文帝十五岁时,就不再杀生,也不再打猎了,这应该与其信奉佛法有关。北魏拓跋氏从道武帝拓跋珪开始就信奉佛教。道武帝本人喜欢看佛经,每次见到沙门都要行礼。明元帝拓跋嗣则在都城的四方建立佛像,并令沙门开导民俗。不过魏太武帝拓跋焘却听信崔浩谗言,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的首次灭佛运动,而拓跋焘因为灭佛而不得善终,45岁时为宦官所害。

文成帝时,下令重兴佛教,准许诸州城郡县于众居处各建寺一所,并允许平民出家,寺塔经像渐渐修复。献文帝继位后,在宫中建寺习禅。到孝文帝太和元年,平城即有僧尼二千余人,各地僧尼达七万七千二百五十八人。到北魏末年,各地僧尼多达二百万余人;而位于平城的佛寺约有100所,各地合共6478 所,洛阳中已有1376所,各地寺庙达三万余所。

在孝文帝的改革和治理下,北魏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北魏宣武帝时期裴延儁评价孝文帝是“五经治世之模,六籍轨俗之本”,后世一致认为其是一代贤主。

孝文帝实施汉化政策,他本身还广泛涉猎百家史传,尊崇佛门。图为北魏太和十九年间建造的云冈石窟。()

参考资料:

《魏书‧高祖纪》

《北史‧高祖本纪》

《洛阳伽蓝记》

责任编辑:李婧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