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香雅句】君臣之——道义相和
面对现代社会的种种嘈杂与烦恼,雅兰和您一同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身心安和之道。安和系列内容将分为三季:第一季“人与自然之和”(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至“中国园林”),第二季“人与人之和”(从“人生短暂 选择简单”至今),第三季“人与心之和”。
上期我们讲到岳飞的精忠,很多人会问,是不是精忠就是对国君言听计从呢,如果国君有过错,我又该如何做呢?
《说文解字》中说,“尽心曰忠”,忠并不仅仅是对国君,还表现在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对国家,对百姓,是否尽心尽力,之前我们和大家分享过,中国传统文化里边的天命观,无论君臣都是以天道为准,君臣之间以道义相和。
当看到国君有过错,背离天道的时候,忠臣会去劝谏,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劝谏的贤臣,比如史鱼、范仲淹、魏徵等等,只是君主的反应会不同,贤明的君主,会虚心纳谏,比如唐太宗对魏徵,他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知得失”(《旧唐书.魏徵传》)。唐太宗和魏徵君臣同心,开启了贞观之治。
遇到不圣明的君主,就比较麻烦,比如晚年的商纣王,沉迷于酒肉,残暴堕落,为了让纣王回心转意,比干不停劝谏,最终却被摘心而死。有人说比干勇气可嘉,为了归正君王不惜以死相劝,但有时天命难违,当一个人已经劝谏不了的时候,作为臣除了苦苦相劝、玉石俱焚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
其实和比干同时存在的还有另外两人,他们和比干一起被称为“商末三贤”,这三人虽然同是劝谏商纣王,结局却并不相同,这另外两人是谁呢?一个是微子,一个是箕子。微子是商纣王的哥哥,看到商纣王沉迷于酒色,微子曾第一个劝谏,却没有效果,于是他就带着祭祀的礼器逃往别处。
另外一个人箕子,他是商纣王的叔叔,也曾劝谏商纣王,也是无效,但是他说,如果我逃到别处,别人都会知道国君昏庸,我不想让他的恶名张扬于天下。但是商朝众人浑浊,他一人清明,在国内待不下去,于是他只好装疯卖傻,后来被商纣王关进牢笼。
其实在商朝皇帝逐渐没落的时候,另外一个国家却在逐渐强大,那就是周国。周国的国君都很贤明,如周王季和周文王,他们励精图治,让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而商纣王的残暴让百姓民不聊生,于是很多臣民纷纷归顺周国,当周文王晚年的时候,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已经归顺周国了。文王死后,武王继位,而商纣王日益残暴,于是周武王就伐商灭纣,微子知道后,知道周国的国君是贤明之人,武王上承天命,下顺民心,自己的弟弟是德不配位,引来了朝代更替。于是微子按照礼制一手牵着羊,一手拿着矛向周武王表示臣服,武王把商朝旧都商丘一带,封给他建立宋国,微子非常贤明,后来宋国曾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周武王灭商之后,知道有个大臣箕子贤德,便从牢笼里请他出来,希望请他出来做官,但是箕子却说我只是个亡国之臣罢了。周武王向他请教如何顺应天命治理国家,箕子就把夏朝大禹传下来的九条治国大法,传给了周武王。这九条法则被后世君主作为治国的基本准则,他们这段对话被记录在《尚书.洪范》中。后来武王看他不愿出来做官,便封了朝鲜半岛给他治理。箕子于是带着商朝的文明去那里耕种土地,教化百姓,箕子开创了朝鲜九百年的文明。朝鲜当地还曾有箕子墓、箕子祠来纪念他,学术界一直有种说法是箕子朝鲜,认为殷商箕子开创了朝鲜文明。
箕子、微子和比干三人都是规劝,但结局却大不相同,他们都是忠于道的,希望国君能够走上正确的道路。在忠道和忠君之间,中国文化里认为道是高于君的,事君以道义为准,当君顺应天道则去尽心辅佐,当君背离道,为臣有规劝的责任,但实在劝而不听,也可以离去。当君倒行逆施的时候,臣子还言听计从,岂不是在助纣为虐吗?后世也有人说爱国就得爱君,其实这是捆绑了君臣,中国文化里背离天道的国君,灭亡自有时日问题,为臣的从道不从君。
中国文化里有个人叫屈原,他觉得社会黑暗,自己报国无路,于是感慨惆怅,甚至损害自身投了汨罗江。很多人也会这样,其实大可不必。时局如何,很多时候不是个人的意志能左右的,无论为君还是为臣,只要顺应天道,尽自己本分就可以了。
那么中国文化中还有哪些安顿人心的智慧呢,我们下期和您接着分享。
点阅【馨香雅句】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