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2020年12月27日讯】(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记者黄玉燕台湾台中报导)台湾人爱吃面包、面条可不是天生的!回顾五十多年前,冷战氛围下,源源不绝送进眷村的美国面粉,近20年的援助,不仅喂养了饱经战乱的那一代人,中国各省分的面食文化,也意外地、巧妙地融入在地人的生活。
如今,50年过去了,面食文化成为台湾人的家常,对于面粉的运用,甚至超越原有的米食习惯。
为了寻找往昔竹篱笆里的好味道,这次探访了两家眷村第三代的创业足迹,也就是6、7年级生所开设的牛肉面馆,聊聊他们的创业故事与想法。
向上市场内 复刻反共复国眷村蓝
台中向上市场巷弄里的小面馆,木板墙面漆着反共复国年代的“军队蓝”,入门十字方框两扇大窗台特有的“青绿蓝”,在青天白日国旗的衬托下,复古中,竟显得有些俏皮与时尚。
一对年轻夫妻经营的牛肉面馆,开店不到1年,就成了网路热搜。面馆里白色墙面上,高悬着“中美友谊”面粉袋,在汤汤水水间、一抬头就望见,让人无意间连结了那段艰辛岁月,仿佛成了叮咛“不忘本”的图腾。
眷村生活被认为是一种刻苦奋斗的标志,对眷村第三代而言,经营牛肉面馆是对上一代情感的连结。忆起祖父谈起那段艰苦岁月,李慧如说,“每天爷爷都会吆喝父亲和叔叔,赶快到村里的广场去排队拿面粉,一袋面粉就是22公斤,兄弟轮流扛,因为生活清苦,扛回到家,之后就会变各种好吃的面食。”
豆瓣酱与十三香 还原“那个味儿”
本来隐身在东海大学商圈的湖南小面馆,原是民国90年李家在清水银联二村陆续拆除后,辗转搬迁至此。掌厨的父亲过世后,母亲尝试摸寻还原湖南味牛肉面,但总觉得少了什么?慧如也结束自己的事业,辗转到市区开面馆。慧如说,那段时间除了透过网路大量搜寻,天天烹煮牛肉面,最后花了2个多月时间才确定工序与配方,找出李家专属的“那个味儿”。
记忆中,父亲是个艺术家,凡事讲究细节,汤底制作工序繁复,汤头的甜味需靠甘蔗与大骨长时间熬煮。慧如透露,汤头的颜色不是酱油,靠的是豆瓣酱,但为了去除酿造的酱味,还需要大锅翻炒,若不经过这道工序,把原料直接放进锅里煮,就会产生一种酸味,在一边加入高汤翻炒过程中,就能慢慢煸出豆子的香气。
而中药材可说是汤头的灵魂,慧如说,为了忠于眷村原味,她从中国进口“十三香”, 所谓“十三香”包括肉桂、豆蔻、甘草等13种中药材,只是各家调配的比例不一样;而为了让汤头更好入口,她会调整红烧与清炖汤头的比例,这也牛肉面好吃的重要秘诀。
“加香菜可以吗?” 贵州奶奶的臭豆豉巴
面馆里还隐藏着另一道小小配角“豆豉巴”。慧如回忆,贵州籍的奶奶有道独门绝活,她会把黄豆煮过、晒过、发酵,然后揉成一小小块的豆豉巴,也因为太臭,奶奶总要想办法把它藏进棉被里;但是豆豉巴一旦入菜,起了化学变化后,就能让菜肴增添许多香气。她说,店里的辣椒也同样融入这道小配角,让牛肉面吃起来可以更加分。
“加香菜可以吗?”虽然有些客人会质疑牛肉面为何要加香菜?但这是李家做菜吃饭的习惯;有了自家小面馆后,慧如想延续这个专属李家人的好味道。
柳川旁巷弄内发光 眷村美食接地气
赵家妹子小凡打从懂事,小小身躯就住着一个老灵魂,各式不起眼的收藏品,过去总被家人当作垃圾丢掉;直到3年前,选择在旧城区开店,终于有了发光的一天。
谈起开店的动机,“只是把想把奶奶、妈妈刻苦的精神延续下去,从未想过受欢迎的滋味。”为了圆梦,小凡先蹲点在邻近市区柳川旁的中华路商圈巷弄里开面馆,未料面馆里里外外的“眷村味”,竟意外成了打卡热点,吸引许多年轻人分享;牛肉面、水饺与各式小菜,也深受网路饕客们的推荐。
独门汤头 冬季限定:白萝卜水饺
红色汤碗里透着浓郁药材香气,独门的汤好肉大块牛肉面上桌了!“豆瓣酱、酱油都只是配角,调味调色而已。”小凡透露店里的的牛肉面,与一般认为的灵魂主角“豆瓣酱”不同。她说,一般是基本的中药材都要有,但是内容与分量的调整,各家巧妙不同。然而,配方也不是自己说了算;透过不断地烹调及邀人试吃过程,终于调制出最接地气的美味汤头。
店里还有另一项人气面点,同样红不让。每年11月至隔年2月间,是白萝卜盛产的季节,面馆独门的“白萝卜水饺”也会选在这时候上市;“不能捏得太干、也不能留太多水分”,如何掌握萝卜馅的水分是致胜关键,“白萝卜水饺”因此成为店里的第二块招牌。
山西人爱分享 美国面粉助圆梦
搬离原本中华商圈小巷弄,再度落脚柳川旁的街道上,小凡说,不仅为了容纳更多客人,她也想把老一辈见证战乱的记忆保存下来。
说起那一代人的故事,爷爷曾是山西某县的县太爷,带着一大家子一路颠簸到台湾,住进大肚乡低矮眷村房舍。山西人爱吃面食,在二战后的冷战氛围下,清苦的眷村生活,因适时有了美国面粉的援助,各种面食、包子、馒头得以在村落中完美重现。
忆起儿时,小凡说,奶奶因不习惯狭小的眷村环境,于是举家搬迁到大肚乡一栋日式房舍住下,周边皆是田家农舍;赵家奶奶靠着一手揉面的好手艺,用包子、馒头与竹篱笆外的台湾人交朋友,自在生活在一起。
来自客家庄的妈妈,不仅承传了奶奶擀面的好手艺,小凡更道出妈妈种种的善良事迹,成为她日后为人处世的身教。“这是妈妈18岁的照片”,路过柳川河岸巷弄里的小面馆,很难不被窗台上高悬的招牌,浅笑中、古典又清丽的面容所吸引。
面馆里流淌着30年代歌手周璇婉约的歌声,“那是奶奶最常听的唱盘”,入门处木制屏风上的雕花,“那是奶奶的剪纸窗花的图案”,窗台上高挂的竹编卷帘,“是儿时日式房屋的记忆”。小凡一心想要复刻儿时生活的点点滴滴,过去每一项收藏,如今也都有了自己的位置,与各式面点、小菜相辉映。◇
责任编辑:陈玟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