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倾心诗词的才媛不胜枚举,潜心钻研学问的女先生却寥若晨星。王照圆的名字可能很多人不熟悉,她的丈夫却是清代大学者郝懿行,精通古籍的训诂与考据,其著作《山海经笺注》《尔雅正义》等至今都是学术界的必读书目。
相对低调的王氏,不仅是郝懿行治学生涯上的贤内助,自己也留下了补注古文的专业著作。他们都是山东人士,当地流传着“高邮王父子,栖霞郝夫妇”的说法,可见王照圆在当时学界的地位。那么,生长于孔孟之乡的王照圆,又有怎样的人生故事呢?
平生要做校书女
王照圆,字瑞玉,号婉佺,家在烟台福山,有“福山李清照”之美誉。她出身名门望族,因幼年丧父,一生学问源自母亲的启蒙。王母林氏,知书达礼,持家有道,对聪慧可爱的女儿更是给予厚望,亲自教授诗书。一开始,王照圆不喜读书,林氏便命她坚持背诵,常常让她读书到深夜。
“手执女工听句读,须知慈母是先生。”古时女子的教育主要来自家庭,山东地区尚文风气浓厚,母教盛行一时。王照圆在母亲的严格教育下,逐渐成长为一名满腹才情的少女。她十岁通《孝经》《内则》,十二岁通《诗经》,二十岁就开始创作解读《诗经》的《葩经小记》。
二十五岁时,王照圆嫁与郝懿行,拥有了一位志同道合的如意郎君。郝懿行是栖霞人,自幼嗜学,十六岁应童子生,二十二岁被列为“栖霞四杰”,三十二岁中举,四十三岁中进士。他走的是传统文人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但其志趣只在书本,一生热衷于藏书、读书、著书。
平时,郝懿行手不释卷,神情木讷,一天到晚说不了几句话。但若与人谈论经学,他立刻目光炯炯,侃侃而谈,完全变了一个人。郝懿行本有一位早逝的妻子,在丧妻第二年,与王照圆结下良缘。
林氏知晓女儿和女婿的志向,在两人结合后,特意聘请族中名士担任家庭教师,这对知音夫妇又成了同窗学子。王照圆感念母亲苦心教诲,曾作诗言志:“平生要作校书女,不负乌衣巷里人。”她的志向,不带一丝脂粉气,自甘清寂做一名学者,在茫茫书山字海中有所建树。郝懿行也对岳母充满感恩,自称穷途子,幸赖岳母时时督促,才有了他日的成就。
挑灯最喜亲风雅
这对勤奋读书的夫妇,也有自己的生活乐趣,吟诗唱和,风雅无限。在新婚之夜,两人就有饮酒赛诗的雅性。郝懿行回忆道:当时明月当空,他和妻子挑灯闲谈。王照圆突发奇想,出了四道题目,要两人一同作出,要是谁在酒热前未完成,便要罚酒。
熟读《诗经》的王照圆完全是信手拈来,很快做出《催妆》《却扇》二首、《关关雎鸠》《桃始华》等四篇。郝懿行才思稍逊,仅仅完成两首,甘愿受罚。几天后,他才补全余下的诗作,回味当时作品,“视诗笺淋漓,尚带酒气也”。之后王照圆又有和诗,再现才女笔力。
王照圆作诗云:“千里良缘丝线牵,三冬毂旦结团圆。挑灯最喜亲风雅,先说周南第一篇。”(《却扇》其二)她将二人结合称作是千里相会的良缘,久别之后的团圆,《周南》首篇即唱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名篇《关雎》。可见王照圆与丈夫情投意合,心心相印,才会在新婚之时写下这样甜蜜温馨的诗句。
他们更在诗中互诉钦慕之情。王照圆说:“妾心非爱酒,君志可登云。”郝懿行道:“君才娴咏雪,我意慕凌云。”王照圆说:“佳期双星会,焚香宝篆熏。”郝懿行道:“梦灯频结彩,早定百年期。”
这对才子佳人,既有举案齐眉的敬爱,又有白头偕老的忠贞,更难得的是把这份情义真诚地诉诸笔端。他们还把唱和的作品编成一部《和鸣集》,取“鸾凤和鸣”之意,作为他们诗酒年华、纵横翰墨的美好见证。
夫妻吟诗,不仅是文人生活的雅趣,也是彼此激励、不断进步的动力。郝懿行曾在诗中说,和妻子相比,自己资质驽钝,所以妻子经常鼓励他勤于创作,提升作诗的技艺。郝懿行中举之后,王照圆也作诗勉励:“小试文场久擅名,矮卢一入倍经营。”在她的鼓励下,郝懿行继续勤奋读书,后来高中进士,实现了天下学子金榜题名的夙愿。
纵览王照圆的诗歌,既有对美满婚姻的吟唱,也有对丈夫事业的期许,其性情天真灵秀而又高雅端方,表现出才媛贤妻特有的美好品格。
等身著述不为贫
一对醉心于诗文风雅的夫妇,即使丈夫有官位、俸禄在身,他们的生活多半是清苦的。就像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虽然出身名门,却常常节衣缩食,所有家资用于收购书籍、古玩。而王照圆婚姻生活的另一面,同样是贫病交加的窘况。郝懿行虽然做官,却淡泊名利,所得俸禄同样用于收购书籍,因而家中除了丰富的藏书外,放眼望去,尽是蓬蒿常满、僮仆不具的萧然景象。
幸而郝懿行不以为意,王照圆更是安之若素,她像古时的鲍宣妻一样,荆钗素服与丈夫共守着穷困的生活。因为他们的精神世界,富有得令人艳羡。除了诗歌,他们把一生精力倾注到读书与着书中。郝懿行曾谈到自己的志趣:“新奇之书悦目,义理之味养心,不奔走而劳形,不忧戚而役志,面拥百城,心醉六经亦云乐矣。”
每次执笔展卷,郝懿行都要奋笔疾书,直到深夜四更。王照圆也说他,考订书籍,日夜不辍,数十年来终于有了著作等身的成果。然而做学问岂是轻易之事,郝懿行亦自言治经之难,四十年来,他时常和妻子王照圆焚香对坐,探讨、切磋研究的心得。有时候,这对恩爱夫妻还会因为观点不同而激烈争执。
正是在这样严谨而热烈的治学氛围中,郝懿行完成了多部儒家典籍的校注工作,成为一名训诂学大师。可以说,郝懿行的每一部著作,都凝结了爱妻的智慧和心血。
他们二人还有研究《诗经》的共同著作《诗问》《诗说》二书,以夫妻问答的形式解读《诗经》内涵。王照圆有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多以“瑞玉云”为标示的文字收录其中。
在协助丈夫的过程中,王照圆也有自己的学术成果。除前文提到的《葩经小记》,她还有两部重要的著作《列女传补注》和《列仙传校正》,颇受学者称道。《列女传》是西汉刘向所作,东汉才女班昭为其作注,可惜早已失传。王照圆的母亲曾殷切地对她说:“如果你能为《列女传》补上注释,就是我对你的期望了。”
立志做校书女的王照圆,不敢忘记母亲的嘱托,大约花了六年时间,她终于完成了八卷《补注》。受丈夫影响,王照圆的文献学功底也非常深厚。完稿后,她还谦虚地请丈夫订正,与夫妇俩密切交往的马瑞辰、洪颐煊等著名学者,也参与了书稿的校正工作。清代为《列女传》作注的学者不乏其人,王氏的著作博而不芜,精而不凿,与另外两部合称为清代三家校注本,可见其学术价值。
另一部《列仙传校正》,更被赞为“当世最善、最难得之本”。这部专著得以成书,最要感谢的人是郝懿行。当时的《列仙传》属于道藏系列,收藏于道观之中,王照圆身为女子无法入观参阅,郝懿行便代妻子进入道观,一字字抄写下来,为王照圆的研究提供了完整的底本。
王照圆与郝懿行,就这样亦师亦友,在长相厮守中度过了清贫却丰满的人生。他们相偕相助,彼此成就,共同成长为一对才学相当的文献大家。王照圆在诗中这样称颂他们的生活:“下笔千言如有神,等身著述不为贫。玉台金屋皆黄土,惟有永初作赋人。”借班昭作《东征赋》的典故,表达了安贫乐道、一心治学的高洁志向。
她的研究成果,也多受后世文人学者的赞扬。《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女子吟诗者多,治经者少,如照圆者岂易得哉!”学者梁启超也感叹说,女子中能作花草风月之言者,已是凤毛麟角;若能像王照圆这样读古书、述文章的才女,普天率土之中几乎绝迹也。
学者型佳人王照圆,善作诗歌,著述丰富,更难得的是,她与丈夫郝懿行在文献学中比翼齐飞,共同在清代文坛熠熠闪光,谱写了一段人间稀有的佳话。栖霞郝夫妇,更是栖霞好夫妇!(本系列完结)
点阅【佳人传】连载文章。
参考资料:《和鸣集》《列女传补注》等@* #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