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张三丰说孝行 孝德无穷尽

作者:宋宝蓝
图为《帝鉴图说》上部《圣哲芳规》-舜帝“孝德声闻”。(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028
【字号】    
   标签: tags: , ,

滚滚红尘,苦海滔滔。为了醒世化民,张三丰给不同悟性、不同根基的众生,撰写了《天口》,共计24篇,涉及五德、孝行、淫恶、爱人、敬神、医药、相卜等内容。他以《天口》道人生,为不同根基的人指点迷津。本篇介绍的是《天口篇·孝行篇》故事。

张三丰辑录的孝行事迹,上至圣皇帝王,下至贤臣布衣,囊括了中华数千年间,几乎所有的孝德典范。他通过不同的例子,阐述孝德的内涵包含的多个层面。

帝王仁孝 天下大治

上古尧帝时期,有一位孝子名叫舜。他幼年丧母,父亲续娶了继母。然而舜的父亲特别愚蒙,不仅是非不分,还蛮不讲理。因其双目失明,人称他是瞽叟。

继母阴狠毒辣,在她的离间和挑唆下,瞽叟不仅溺爱继室所生的儿子,还与其合谋,想要害死舜。幸好舜每回都能及时逃脱。无论父亲和继母如何待他,舜有大忍之心,能忍寻常人所不能忍受的事。尽管父亲顽固、继母嚣张、异母弟弟象凶傲,他从来都不与其计较,也不记恨于心。

舜在历山耕种,有大象用鼻子卷起锄犁,帮助他耕垦;又有鸟儿飞来,帮助他除掉田里的杂草。《二十四孝》故事中,认为这是舜的孝德感动天下所致。

尧帝得知舜的事迹后,就把二个女儿嫁给他。舜带着她们回到家,一如既往地侍奉父母,友爱弟弟。他的妻子也没有傲慢之心,恪守本分。

后来尧帝把帝位传给了舜。舜帝虽然日理万机,却能把天下政务处理得有条不紊。这是因为他有孝行在先,人们信赖他的美德。凡是他推行的政令,人们都心甘情愿地执行。所以舜的政令能够畅通无阻。

三千多年前,周文王还是世子时,每天要朝拜他的父亲三次。鸡刚啼鸣,他就起床到父亲的寝室外,询问侍者父亲身体是否安康?如果侍者回答说“安康”,文王会很高兴;如果他的父亲身体欠安,文王听了,会面带忧戚,甚至连走路步伐都不稳当。周文王为父亲进奉食物,一定要先试一下食物冷热,饭菜是否可口,才给父亲呈上。父亲进食后,他又细心询问父亲喜欢吃什么菜,饭量如何,之后叮嘱厨师,按照父亲的要求准备膳食。

后来,文王遭人诬陷,被纣王囚禁在羑里。文王忍辱,砥砺德行。张三丰说:“周文百度贞,孝居令闻先。”人们认为文王虽然历经艰难坎坷,但因他的孝德风誉于世,虽经大厄,终能化险为夷。后来文王的次子“发”继位西伯,秉承父志。受命十一年(约公元前1046年),发兵行商都朝歌,大败纣王,建立周朝。

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朝廷修建了一座桂宫。宫殿的抱柱上写着一句话“万恶淫为首,百行孝为先”。汉天子很重视“孝”的道德理念,并在言行上垂范天下。譬如汉文帝刘恒(前203年—前157年),侍奉母亲极为孝顺。

在太后卧病三年中,尽管皇宫中有不少侍女太监,文帝仍是亲自侍奉母亲。像煎药、喂药这样的事,他都亲力亲为。每当煎好了汤药,他会细心地尝一下,不是太烫,才喂给母亲。汉文帝的仁孝美德影响了整个国家。他在位二十三年,“专务以德化民”。他与其子景帝,以孝事亲,以道治天下,缔造了“文景之治”,流芳千古。

孝行无怨只为他 感化继母和军士

春秋时期,鲁国人闵子骞,孔门弟子,早年丧母,其父续娶。继母偏爱自己所生的两个儿子,常常虐待闵子骞。寒天的冬天,继母用暖和的棉絮为亲生儿子做棉衣,却用芦花为闵子骞做冬衣。

父亲驱车外出,闵子骞因为衣不保暖,冻得直打哆嗦。其父用鞭子抽打他,才发现原来他的衣服里面是芦花。这才知道继室在虐待他。

闵父想要休妻,闵子骞哀告求情:“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他的善良感化了继母。在孔子的弟子中,闵子骞以德行修养而著称,后来,他的父亲去世了,他仍一如既往,殷勤地侍奉继母。

汉朝时,有一人叫蔡顺,于三岁时丧父,母亲把他独自抚养成人。他对待母亲格外孝顺。西汉末年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蔡顺为了不让母亲挨饿,每天提着篮子去采桑果。他把摘下的桑果,分作黑色跟红黄色的两类。有一天,蔡顺出外时不幸遇到赤眉贼军,赤眉军看他提着两篮不同的桑果,问他为什么这样做?

他说:“黑色的桑椹已经熟透,味道甜美,所以给母亲吃;红黄色的,还未熟透,味道很酸,留给自己吃。”赤眉军被他的言行所感,于是送给他三斗白米和一只牛腿,让他拿回家孝敬母亲。

娱亲寻亲 共享天伦

“表衣之斑”出自二十四孝故事“戏采娱亲”。“表衣”即外衣;“斑”即色彩斑斓。周朝时,楚国有个老莱子,和父母居住。老莱子七十多岁时,他的父母仍然健在,且都是九十多岁的老人。

尽管他自己也老了,但是为了让父母喜悦欢乐,他经常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装扮成童子,或游戏戏耍,或手舞足蹈地唱歌逗笑父母,使他们在晚年,仍能享受无尽的天伦之乐。

他的孝德被人广泛地传送,最后传到了王宫。楚王爱才,派人请他去作官。老莱子想要奉养父母直到天年,于是婉言谢绝了楚王的美意。

宋神宗时,有一官员名叫朱寿昌。他的亲生母亲,因为是偏房,被朱家正室逼嫁他乡。五十多年来杳无音讯。每当想起此事,朱寿昌都会寝食不安。

有一年,他弃官寻母。长途跋涉万里,终于在山西同州找到了自己的母亲。张三丰在《天口》说“瞻云之白”,瞻是仰望,指寻母之事;云之白,即母亲白发苍苍的样子。朱寿昌找到母亲时,她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妇人了。从此他侍奉母亲,直到终老。

孝德感天 神迹不断

“感石流泉”典出二十四孝“涌泉跃鲤”。汉朝时,有一对孝顺的夫妇,男主人叫姜诗,女主人是为庞氏。这对夫妻同心同德,孝养年迈的母亲。

他们的老母亲喜爱吃鱼。他们就去动手抓鱼。老母亲吃鱼有个习惯,喜欢用江河的水烹煎。姜诗夫妇心地诚善,既有仁爱,又很有耐心,他们就到六七里之外的江河里取水。要是哪天,老母亲说,要与众人一块吃鱼,他们就会把乡邻都请到家里,陪着母亲一起吃鱼。

他们的孝心感动了上天。有一天,姜家的院子里忽然涌出了泉水,并且时常能从泉水中捉到肥美的鲤鱼。

三国时,有个孝子名叫孟宗。他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后来母亲老迈,卧病在床几个月,她一直想着吃一餐笋羹。

时值隆冬,并不是竹笋的生产季。孟宗一听,实在束手无策。他走到竹林中,抱着竹子一面哭泣,一面祝祷,希望神灵慈悲,赐予鲜笋。人们常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孟宗至诚的孝心感动了天地。忽然大地开裂,果然长出了几根竹笋。孟母吃了鲜嫩的竹笋,病竟也奇迹般地痊愈了。

晋朝王祥少年时代,经常遭到继母朱氏的虐待。朱氏甚至一度萌生杀心,想要害死他。尽管如此,他能无怨无恨,一如既往地孝顺生父和继母。父母有病时,他日夜侍候,不曾解衣睡觉,凡是做好的汤药,他必会亲自尝一下。

有一年冬天,继母卧病在床,想吃鲤鱼。然而,隆冬时节,天寒地冻,河水早已结冰,如何捕鱼?王祥为了继母想吃鲜鱼,解开衣服卧在河冰上,希望能用体温化解河冰,捉鱼给继母吃。

他的善良感动了上天,忽然河面裂开一道缝。更奇特的是,二条鲜活的鲤鱼从河里蹦了出来。他拿回去烹给继母吃。继母病好了之后,逐渐地转变了对王祥的态度。王祥的孝心笃诚而纯正,受到乡民的推戴。

张三丰在《天口》文中说:“光明开日月,爱慕通地天。”孝行的光明,犹如日月普照世界;孝行表现对人的真爱,那笃诚朴实的善,可以感天动地。从他辑录的故事中,看到孝中有大忍,有慈善,有真诚,还有感动天地的神迹。孝行,直接检验人心真伪,心地的纯净程度。行孝的过程,使人走向内心深处的世界,寻找到更真实的自己,更好地对待亲人。

参考资料:
《二十四孝》
《史记》卷一
《汉书》卷四
《东观汉记》
《天口篇·孝行篇
《晋书·王祥传》卷三十三@*#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中国民间一直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事实上,对于孝德,无论是天上还是人间都是十分看重的,古代孝德动天的例子一直都有流传。除了流传甚广的“二十四孝”外,今天再说说史书上记载的两个故事。
  • 东晋、刘宋时人徐熙之无意中得到扁鹊医经,一门数代学了神医之学,妙手回春。在徐家数代医病的医例中,有些非常“超凡”的诊断治疗,证实病在另外空间、肉眼看不到的空间,显示中医学超现的神奇。
  • 印度一名15岁少女花了7天的时间,骑乘自行车历经上千公里的路程,将在外地打工、因故受伤的父亲送回家乡。此一孝行引起印度全国乃至国际社会的关注。
  • 台湾一名女学生胡珮珊(小玉)今年高中毕业,因家中经济困顿,在市议员蔡锦贤协助下,考上世界前十强的美国芝加哥大学公费生,但她决定留在台湾读大学,照顾生病的母亲,也立志协助更生人回归社会。
  • 台中市南区国光里27日在正义街举行模范父亲、孝行楷模表扬活动。76岁里孝行楷模陈智娥,长年陪伴高龄97岁母亲学习太极拳、练习唱歌、参加合唱团,坚持用双手为母亲洗涤衣物、不曾喊苦,迄今未婚,宛如现代版“老莱娱亲”,她的孝行令人敬佩。
  • 孝悌是孔门教人的起点。《孝经》讲,“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简单的说,最基本的孝,是赡养父母,“朝夕色养”,做子女的要爱护自己、修养品格,否则“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进一步,有条件、有机会的,子女做一番事业,为国为民效力,光宗耀祖。最高的,子女能立身行道,成圣成贤,父母也因此享大福分。
  • 金丝桃的这个花语浮现眼前的是这样的画面:一边毫无保留绽放烟花般的绚丽光华,一边发出防御的警讯威慑──非诚勿扰!邪祟勿近!别看我如此纤柔娇美,但我是味微苦、有小毒的,要是欺人太甚,将承受我报复的后果。
  • 为什么“夫子温、良、恭、俭、让”就能得之?这里援引一段张居正教小皇帝的话,有这五者德容之盛,感动于人,所以各国的君,自然敬之而不忽,信之而不疑。都把他国中的政事,可因可革的,来访问于夫子,故夫子因而闻之耳。”也就是说,孔子之闻政,是因为其德行的感召力。
  • 与其它文明相比,中华文明的一大特色,是对家、祖先、孝道的高度推崇。本章就是鲜明的体现——曾子说:“敬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祭历代的祖先,老百姓的德行就会归于淳厚了。”在亲情中,人心有了依归,人生有了温暖,社会道德由此奠基,社会秩序由此扩展(古代中国是家国同构),所以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 天灯, 放天灯, 天灯节, 台湾, 平溪
    黄历正月十五夜称“元宵”,又称“上元”“元夕”“灯节”。这一天里,人们闹元宵,吃元宵、猜灯谜、结伴赏花灯,古代词人也把赏灯会情景写进诗词。写元宵灯会的词,不计其数,而南宋辛弃疾的一阕《青玉案‧元夕》,则千古长在人心。词中有元宵的胜景,词中对灯节寄情,更有人生的深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