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文化典故

古人的风雅:如何采一片云带回家

人自营营,而白云自闲,它有形却无系无缚、无根无心,所以“云”往往与佛道修行连结在一起。图为宋 赵伯驹《仙山楼阁》局部,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在中国古代,即使一个风雅的爱好,都有一个很深的根,那就是传统文化中的人与神的连接。

岭上多白云 不堪持赠君

作为自然物象的云,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常让人联想到仙境,古人相信云彩后面住着神仙,他们乘云驾雾,在普通人看不见的空间里御龙伏凤,自在遨游。

因飘然的白云不染污浊,屈原便有“青云衣兮白霓裳”之句,以“青云”为衣,“白霓”为裳,寄寓其精神的旷远高洁。陶渊明有“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寄语其淡泊无争、安贫守道之素志。

清初画家石涛绘《陶渊明诗意图册》,第六帧: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公有领域)

人自营营,而白云自闲,它有形却无系无缚、无根无心,所以“云”往往与佛道修行连结在一起,僧人皎然有诗曰:逸民对云效高致,禅子逢云增道意。

道教喜用云做譬,取其超然物外的悠游无碍,所以游方道士叫云水道人,道士住的地方叫云房,道士的书箱叫云笈,道教观叫白云观。

广被一切的云变幻莫测,故也被佛教引为世间一切的无常聚散、生灭因缘之喻,由此佛教有云游、空云、慈云、慧云、法云等词。

南朝道士陶弘景毕生修行道家的“神仙之术”,在茅山隐居时,齐高祖曾请他出山辅政,在诏书中,齐高祖问他:“山中何所有,君何恋而不返?”陶弘景赋诗回答皇帝:“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以飘逸的白云,陶弘景委婉谢绝了皇帝的出仕之邀。

将山中白云从隐居的茅山寄予皇帝,一定是不可行的吗?其实陶弘景说的还是不溺于尘世的境界之别。

“青云衣兮白霓裳”出自《楚辞.九歌.东君》。图为元 张渥《九歌图》──东君。(公有领域)

 “锁云囊”

古籍曾记载战国时就有可收集云朵的“锁云囊”。有个善射的战国人叫更羸,曾引弓虚发而下鸟,这就是成语“惊弓之鸟”的来历。更羸的妻子会作锁云囊,可以开合。她佩戴此囊,攀登到高山上,在云多的地方将白云吸入囊中,回到家里,打开囊口,云朵就会自囊中飘出,浮于房间,依然白如绵絮。而且,云囊仅如蚕茧一般大小!更羸说,他可以把囊仰射入高空的云端,其妻不信,更羸就用箭头系住囊,射向天空,等它掉下来一看,果然有白云在囊内,更羸的箭于是就有了“锁云箭”之名。

苏轼收云入笼带回家

1062年,苏轼任凤翔府(现宝鸡凤翔县)签判,时大旱,他与知府出城入山道祈雨,写过一首《攓云篇》。

在描绘当时云气的变化后,苏轼以诗记录了采云的过程:抟取置笥中,提携返茅舍。开缄乃放之,掣去仍变化。云兮汝归山,无使达官怕。

苏轼说,他以“手掇”、“抟取”的方法,将云朵收拢在随身携带的竹器里(此竹器可能是笼或笥,内衬棉布,有一定的密封功能)。然后携笼归家,开笼放云,云气竟还保持变化的形态,苏轼还风趣地说,希望云气能够自行归山。

苏轼攓云的风雅背后,是他对神灵的敬仰。此次出行,是苏轼作为父母官,通过向太白山神灵求雨,缓解了当地的旱情,后因祈雨灵验,苏轼上奏皇帝请封山神佑民之功,以表对太白山神的滋润之恩。

因祈雨灵验,苏轼上奏皇帝请封山神佑民之功,以表对太白山神的滋润之恩。图为唐 张諲《太白山图》。(公有领域)

上贡给宋徽宗的“贡云”

北宋宣和年间,有过“贡云”的记载。据说宋徽宗曾叫人以油绢囊收集云朵。油绢囊是在细密的绢布上涂浸桐油制成,防雨防水,密封性好。清晨云气蒸腾时,在汴京附近山峰的陡崖绝壁处,张开油绢囊,使云气飘入囊中,然后扎紧囊口,运至京城。运输过程中,要用水打湿油绢囊,保持囊的冷却,避免囊中云气散失水分。

油绢囊送进宫城内的皇家园林艮岳后,再开囊放云,飘浮在艮岳的峰峦之间,云气还保持着原有的形态,使整个园林云雾缭绕,宛若太虚幻境。

以油绢囊收集云气营造仙境的大背景,也是整个大宋王朝对佛道文化的崇敬,透着人们对神仙世界的向往,而宋徽宗本人即是非常虔诚的道教徒,他流传至今的高情雅致,是有其信仰做根底的。

中华文化的玄妙,就在于他是人与神沟通的神传文化。在中国古代,即使一个风雅的爱好,都充满了古人对神佛的虔信,都有一个很深的根。而不信神的现代人所要复兴的所谓古代文化,早就断裂了传统之根,徒具其表了。@*#

飘浮在艮岳的峰峦之间,云气还保持着原有的形态,使整个园林云雾缭绕,宛若太虚幻境。图为清朝孙温所绘《红楼梦》第一回场景:警幻仙子携贾宝玉游太虚幻境。(公有领域)

参考资料:

隋阳玠《八代谈薮》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陶宗仪《说郛》

周密《齐东野语》

责任编辑:李婧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