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期生是秦汉间传说中的仙人,姓郑,名安期。道教视安期生为重视个人修炼的神仙。他被奉之为上清八真之一。
关于他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司马迁在《史记﹒乐毅列传》中评述汉初黄老之学的师承体系时写道:“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 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在《史记﹒孝武本纪》中方士李少君曾告诉汉武帝说: “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唐代诗人李白有诗为证:“我昔东海上,崂山餐紫霞。亲见安期生,食枣大如瓜。”《列仙传﹒安期先生》则称安期生为琅琊阜乡(今属山东)人,在海滨卖药,当时的人称其为“千岁翁”。秦始皇东游时,曾与他谈了三日三夜,赐他数千万金璧。秦始皇离去后,他丢弃金宝不顾,并留书始皇:“后数年求我于蓬莱山”(“数年”在《云笈七签》及《仙 鉴》中则是“千年”)。始皇得信后,就派遣使者徐市(音福)、卢生等数百人入海。还未到蓬莱山,就因遇风浪而折回。
安期生在不少名山都有仙迹留下。在地处舟山群岛东南部,与普陀山、朱家尖带水为邻,古称白云山,又名桃花山的桃花岛就流传着“安期生泼墨成桃花”的传说。说是很早以前,桃花岛只是一个荒岛。大约在秦朝时,安期生为避秦暴政,独自漂流到这个岛上。他上岸一看,岛上荒无人烟,却气候宜人,风景秀丽,仿若世外桃源,是一个安鼎设炉、采药炼丹的好地方。于是他开始隐居在安期峰的一个天然石洞修道炼丹。一晃就是十几年。这时到岛上定居的人也多起来了。生性喜孤独、好清净的安期生决定离开这里,另觅佳处。在渡口处,安期生摆上文房四宝,希望用画留下桃花岛的美景,不想,船老大的吆喝破了他的兴致,于是他将那墨泼向山石。不久山石上出现了奇形异状的桃花纹,宛如天然一般,人们多取之作为珍玩。此山也因此得号–桃花。
尽管史籍对安期生的生平有所交代,但是安期生是如何得道升天的却没有记载。可是在广州一带却流传着“安期生成仙”的传说,讲述安期生是怎样升天的。
安期生后来南下,来到羊城,见到峨峨云山、淼淼烟霞的白云山,遂定居下来。他经常背着一个葫芦,为白云山周围的贫困村民悬壶济世。人们都说,碰到郑安期,贫病的人才得生。
一天,一个哭哭啼啼的孩子跑来,说他父亲得了重病,安期生一听,立即背上葫芦来到病人家。病人已不省人事,浑身烧得像一团火,喉咙处生了一个毒疮,三天三夜未进一滴水、一滴米。安期生断定病人患的是热毒攻心症,必须用九节菖蒲方能治愈。可上哪儿找这名贵的药材啊!
安期生行医多年,并未亲眼见过九节菖蒲,只知道九节菖蒲生有九节,是稀世之宝,常人吃了可以延年益寿,病人吃了能袪病。药书上说:罗浮山东涧、白云山蒲涧中有之,以长在悬崖绝壁上不沾沙土,一寸九节,紫花者为佳。于是他决计到白云山蒲涧寻找九节菖蒲。
他穿过丛林,跑了一山又一山,来到蒲涧,寻了一处又一处,终于,在一山涧旁,有异香飘过来。他知道,附近一定有异草。循着香气寻去,正是那九节菖蒲,九节、绿玉、三花、紫茸、奇香袭人。他赶忙摘了几枝,救人如救火。
安期生将鲜嫩的九节菖蒲捣烂,用榨出的汁液滴入奄奄一息的病人口中,不到半个时辰,病人苏醒了,再用一些药后,病人已能坐起。第二天,病人就基本康复了。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羊城,后来越传越神,也越传越远,最后竟传到了京都秦始皇那里去了。秦始皇听说找到了长生不老之药,即下诏书,命他快快进贡。安期生依然是那句旧话:“千年后到蓬莱山来见我”。始皇雷霆大怒:“我能活到千岁,还要什么不老药!他若不肯,取他头颅见我!”
安期生只好回到了蒲涧。他真不想将这稀世珍宝进贡给那暴君。在悬崖边,他漫不经心地将一枝九节菖蒲送进嘴里,轻轻一嚼,一股异香沁人心脾,顿觉神清气爽。当他再去摘第二枝时,所有的九节菖蒲全不见了。他正在疑惑时,一个老人向他走来,道:“你不是安期生吗?想把九节菖蒲进贡给秦始皇?哈哈……”安期生大吃一惊,不等他回答,那老人又道:“你不会好心到连好坏人都不分的地步吧?”说完,老人就不见了。
安期生顿时醒悟过来:我怎能为一个暴君去采什么长生不老之药呢?我宁可一死,也不能作这种是非不分的事。于是,他纵身跳下崖去。他只觉得耳朵边风声飕飕,可身子却飘然而起。原来从半山腰里突然飞出一只硕大无比的白鹤,箭一般地飞过来,用它的双翅轻轻地把安期生托了起来,直向天边飞去。
安期生飞升的那天是阴历七月二十五日,后来广州人以这一天为“郑仙诞”。每年黄历七月二十五前后, 广州人会结伴游白云山,渐渐成传统习俗 。后人称其飞升处为飞升台,并在其修炼处建菖蒲观。 菖蒲观历经兴废,曾被改作佛寺,苏东坡有诗云:昔日菖蒲方士宅,后来檐葡祖师禅。位于白云山麓,又建有“郑仙祠”。可见这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仙人深受人们的爱戴。
参考资料
1、《史记》
2、《列仙传》
2、中国仙话
──转自《正见网》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