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7月20日讯】《鹿鼎记》是金庸的最后一部武侠小说。金庸在《射雕英雄传》的后记中说自己的小说“晚期的比前期的好,长篇的比短篇的好。”的确,《鹿鼎记》是金庸的小说艺术臻于炉火纯青的压卷之作。同时,《鹿鼎记》又是金庸最让人不解的作品,它的出现,多少令读者感到意外。很多爱好金庸武侠小说的人不喜欢《鹿鼎记》,认为《鹿鼎记》无情无爱,更不喜欢书中的主人公韦小宝,认为他人格低俗,无耻下流。有的人还说《鹿鼎记》是一部失败的作品。一个朋友甚至对我说“金庸封笔是因为江郎才尽了,《鹿鼎记》已经失败,再也写不出好的作品,干脆封笔。”
事实上究竟如何,《鹿鼎记》想要告诉我们些什么?金庸写它的目的何在?它真的是一部失败的作品吗?面对这样的疑问,本文想对《鹿鼎记》探讨一二。
在中国,古之君子包括文人作家历来“明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擅于教化而缺少理解,而金庸正是在“知人心”这点上得到了真传。
在《鹿鼎记》的后记中,针对读者惯于将自己代入书中的英雄而不满于韦小宝其人而说了这样的段话:“小说的主角不一定是‘好人’。小说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创造人物:好人、坏人、有缺点的好人、有优点的坏人等等,都可以写。在康熙时代出现韦小宝那样的任务不是不可能的事。作者写一个人物,用意并不一定是肯定这样的典型。哈姆莱特优柔寡断,罗亭能说不能做……林黛玉显然不是现代的女读者模仿的对象。”“小说中的人物如果十分完美,未免是不真实的。小说反映社会,现实社会中没有绝对完美的人。小说并不是道德教科书。”可见,创造人物,写出真实的人,乃是金庸自觉的美学追求。高明的作家深知仅仅从好坏善恶的角度是很难洞察人性奥秘领悟人生真谛的,要理解人物须从人性本身入手。
人性包含着人的本能和人的理性两个方面,相互矛盾相互制衡,它是会随着人自身的生命运动和社会环境的发展而变化的。所以我们才能理解正邪兼备、善恶泯灭的人性奇观。综观金庸十几部武侠小说作品,可以说金庸是做到了“知人心”的。
《鹿鼎记》的情节较为松散,而又荒诞离奇。但是金庸却在《鹿鼎记》后记中提醒读者道:“然而《鹿鼎记》已经不太像武侠小说,毋宁说它是历史小说。”这样一部充满超人幻想的成人童话,作者却提醒读者把它当作历史小说来读,这实在是不能不让人深长思之。
正如在一个人的身上,可以正邪兼备、善恶泯灭一样,幻想和现实也可以体现在同一个人的身上。事实上,没有哪个人是仅有幻想而无现实或是仅有现实而无幻想的,只是幻想多一点还是现实多一点而已。
韦小宝因为他在市井中成长的经历:受压抑的悲惨童年激发了他强烈的自我求生本能,而相对于一个少年来说过于沉重的生活压力又迫使他间断性的把自己交给幻想,从中寻找安慰。所以一方面他有孩童一般时时刻刻渴望进入幻想世界的冲动,一方面他又具备了比起成人来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最为现实的态度。因而他从小就培养起来、根深蒂固的两大爱好——听书看戏与赌博推而广之就成为他和《鹿鼎记》的幻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象征。
上帝的创世计划很少考虑到凡人的幸福,世界的规则经常与人们作对,那么幻想就不应当受到指责。一个人可以是平凡的、卑微的,但是没有什么能组织剥夺他在心中营建自己的幻想世界。韦小宝也是如此,所以他幻想,并希望他所幻想的能够成为现实。所以当江湖好汉矛十八在妓院中力斗私盐贩子,韦小宝终于有机会模仿幻想世界的英雄的时候,他挺身而出了。从此开始,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的幻想世界真真实实的进入了他的生活。他的传奇,《鹿鼎记》的故事,由此全面展开。
前面说过,听书看戏和赌博是韦小宝平生的两大爱好,在成长过程中,韦小宝显然是被残酷的现实奴役着,市井生活的磨练使韦小宝有种进近于天生的适应环境的求生能力。幻想固然迷人,听书看戏固然重要,但在逆境中谋生却更为现实。韦小宝在骨子里仍是最现实的。
韦小宝和矛十八被海大富擒拿进宫,从一开始就是处在危险之中。在开始的一段时间内,韦小宝都没有意识到自己身在何处,他并不知道进入的就是自己幻想中的皇宫。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不可能用幻想中的英雄侠客或是忠臣良将的行为准则来要求自己,进行模仿。他只知道自己得生存,所以,他仍然用现实、生存欲望的目光和手段来打量、应付这个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
事实上,韦小宝所进入的这个新世界,表面上虽然是幻想所织就,骨子里却是最严酷的现实。韦小宝用现实的,充满生存欲望的目光和手段来应付,恰恰是如鱼得水,刚刚恰合。
这之后的不久韦小宝获知他他原来是在皇宫,他也惶恐了,害怕了。几乎就要“投降”,然而一连串的危险、杀机使他根本无暇去朝拜宫廷的神圣礼仪,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他没有思考的余地,只有用尽手段,以求得生存。当生存危机缓解下来之后,韦小宝发现原来皇宫也和妓院一样,虚伪、狡诈,都只是供欲望表演的舞台而已!
在他一次次用现实、卑劣的手段赢得胜利之后,对这个皇宫,他再也没有打算像戏文中的英雄一样,做个忠臣良将——他的现实的手段在这里根本就更合适,更自如。在妓院中妓女用青春、肉体为买卖,在宫廷里者是以人格、生命为交易,而且更加卑鄙无耻、花样百出。韦小宝的手段越来越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的玩弄一干官僚与手掌之中。甚至在贪污了一百万两银子后反而被台湾民众心悦诚服的称为“清官”!
神圣的光环一旦消失,宫廷的丑恶面目便暴露无遗。所谓的“忠”,不过是为金钱、功名、私欲而出卖自己的人格以及国家的正义。鳌拜、吴之荣之流的贪官污吏也还罢了,连为官清正的施琅之效忠清廷,也只是为了报他与郑成功之间的私人仇怨。这真真是又部淋漓尽致的“官场现形记”!韦小宝成功了,那些依附于他或与他一般的人也都升官发财了,正统的主流意识形态却失败了,消失了,这真是对“正史”中用神圣色彩粉饰的“历史”的莫大讽刺!
那个披着“义”的外衣,曾经远离俗世社会的江湖呢?其实也早已扭曲变形。在《鹿鼎记》中的江湖世界,缺少了主角——那些情性皆至、笑傲江湖的下课,那些集武术之精、侠之大于一身的英雄,都统统缺席了。支撑着《鹿鼎记》中江湖世界的,不再是拥有可贵的自由与独立、对中国正统价值观形成强烈叛逆性的“义”,而是打着“义”字的旗号,骨子里却服从主流意识形态的“忠”
江湖上的帮会,在类似于朝廷的统治方法之下,自觉不自觉的向主流意形态识靠拢,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那些身负武功的江湖豪客们,出卖热血与道义,以丧失独立自由的代价想换取国家权力机关的青眯,风际中之流如是,柳大洪等人也何尝不是。一个未必如是的陈近南,却也消失了“义”,转化为臣子的“忠”。那个快意恩仇、洒脱无羁的武侠世界早以远去,陈近南的悲剧,更是象征着江湖世界的末日。
就这样,一部一百四十万言的《鹿鼎记》就以韦小宝的携七位太太归隐而去,不知所踪的“幸福”结局告终。这样一部武侠小说,告诉了我们些什么,这将带给我们多少思考,多少反思——对历史的,对人生的,对社会的,对价值观的。而韦小宝的形象,也早已成为一类人的典型。我实在想不出一部小说还可以做出更多的什么,虽然如某些人所说的书中没有伟大的爱情,没有崇高的人格。
附:“长篇小说总是力求在一个假想的架构上,创造出与读者之思想历史及个人经验相符的完整的‘世界’。这个小说世界,即使脱离了大家日常所熟悉的生活,却仍可透过扎实的逻辑结构(以别于纯形式上的结构),来加强自身的说服力,让读者纵使接触到一些超乎常人经验范畴以外的事物,也能体会出连串逻辑因果的关系来”——潘安迪《中西长篇小说文类之重探》写作本文,是受到了这段话的启示,干脆把它贴在后面,大家也可以看一看。
(万维读者网络)(//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