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6月27日讯】有时候反观历史,无端的会有一些同感。历史会给人带来各种各样的感觉,——苍凉的,如繁华的城市变成废墟,像鲍照写的《芜城赋》,我忘记它是写哪座城市了,总之将歌吹沸天的城市变成黄沙漫天的荒城,对比非常强烈,让人生出无端的感慨。——悲怆的、如写史可法在清军攻破扬州的时候要求部下处决自己,以免自己被敌人生擒活捉。而部下始终不忍,史可法最终还是被敌人逮捕而壮烈牺牲,见全祖望的《梅花岭记》(已经进入中学课本)——忧虑的。如孔子见卫灵公后,说了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我不知孔子在说这句话时是什么心情,我想这不会仅仅是个感叹,还有某种程度的忧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还有对于鲁国内部的政治斗争,论语都有体现忧虑的记载。到了清初的时候,顾炎武对当时的学风也表示了不满,实际上更多的表示一种忧虑。他的《与友人论学书》描述了当时士人的行止,津津于心性之谈,学风空疏,因而反复讲到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反复提到廉耻,文句间体现的刻骨铭心和对历史的深度忧虑,令人难忘。到了近代的鲁迅,就更鲜明地体现这一点:他的《热风》里明明提到:我现在有大恐惧,这是一种汉民族在优胜劣汰生存竞争中可能被淘汰的忧虑和恐惧。他的《坟》后记里分明体现出一种忧伤,他的《野草》里的《过客》分明暗示出我们都是历史的过客。
在历史中人们常常付出了过高的代价。正义被邪恶所压倒,和平被战争所破坏,亡国之痛,遭敌人的追捕,满目苍痍。例如元朝元遗山写的“惨淡龙蛇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就非常惨烈。这段描写大约要污现代人的耳目,按照鲁迅《忆韦素园君》的意思。然而这是历史的真实。因为不总是和风煦日。唐朝安史之乱一过,你看诗歌的风气急转直下,杜甫的《曲江》诗,到现在读来还有一种沉痛之音。刘禹锡则将全部的忧思和感慨全都倾泻到他的那首著名的“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中去了。我不知有多少中唐诗歌是抒发兴亡感慨的,真是难以胜数了。
这种忧虑有时是一种美。婉转而忧伤。虽然近乎一种柔弱的气质,却蕴含难以名状的美。它缺少虑,但含有忧。没有忧,我难以想像朱自清会将《荷塘月色》写得那么美。没有忧,我难以想像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钓台的春昼》会成为散文的名篇。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但我看来,他的婉约词在表现忧伤的时候实际上非常美,且不说那首有名的《水调歌头-中秋》,就是下面这首也写的极其凄美:“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我相信,很多好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在忧伤和淡淡的忧虑下完成的。委婉,凄闲而意味幽长。实际上,一些学术作品何尝不是如此。我曾经爱读的《谈艺录》前言就写到“虽赏析之作也,实忧患之书也。”顺便提一句:《围城》也写到“这两年忧世伤身……”举例到此,想必对忧伤的美学认识已经有一些了吧。
实际上很多作者并不是对自己的忧虑。例如屈原。他在那时是三闾大夫,虽然遭到放逐,实际上对自己并不是忧虑,而是对楚国的前途感到担心。他的《九歌》、《离骚》很多地方都在表现着这一点。至于那位“何时倩红袖,揾英雄泪”的辛弃疾,“位卑未感忘忧国”的陆放翁,更是看到南宋在对辽金的作战中节节失利。大片国土沦丧,而南宋王朝又苟且偷安的局面时表示的对国家的一种忧虑。也许有人认为现在还提“忧国”是不是有点过时了,或者有的人对陆游的忧国感到很不好理解。其实放到更广阔的背景中看,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情感。我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去考证,但是如果一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比较密切时,他会很在乎社会、国家的这种局面的。因为国家或社会局面的变化对于他个人可能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对社会的忧虑即在情理之中。并且这种不好局面按照诗人本意是可以得到扭转的,然而偏偏因为诗人没有被重用而局面没有得到扭转。本来可有一番作为,却因为外界的因素无所作为,能不忧虑吗?本来楚国可以得到强盛,却偏偏因为楚王昏庸,屈原能不感到忧虑和悲伤么?看到楚王受到秦国欺骗,到边界谈判时遭秦国扣压而不能返,屈大夫此时会是什么心情呢?也许忧伤的心情真是难以忍受了。还记得以前自己曾作小诗:“屈子忠庙堂,佞臣处王旁。可怜歌舞乐,魂洒汨罗江。”王静庵先生之投昆明湖,大约也可作如是观吧。
因此这种忧虑实际上是个人处境的一种矛盾。本来因为个人的先见可以避免未来不好的结局,而当局人却对善意的意见置之不理。结果忧虑转变成悲剧。
而所谓先见,很多情况下指的是对道德的敏感,以及对当事人道德上的忠告。道德在中国文化众多范畴中,实际上处于一个最高的位置,没有哪个文化因素可以撼动道德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因此古代那么多写古文的人中,只有唐宋八大家被真正推崇流传开来,这不仅是因为其文章写的好,更重要的是韩愈、柳宗元的德行在文章中,在人心目中起很重要的作用。同理,古代诗人里面,李白杜甫占据着诗歌的最高峰,而以杜甫为更多的被人推崇,其诗更多的被注解,这其中道德因素也起了很大的作用。道德因素在对诗人评价中绝不比艺术因素占的成分少。道德是否接近完善是诗人能否进入一流诗人行列的必要条件。孔孟之所以在中国文化史上有那么重要的地位,也是与其人格魅力分不开的。人们与其欣赏他们的政见,不如说是欣赏他们的人格魅力。
不顾道德因素而导致亡国或失败的例子太多了,我相信二十四史中几乎每部历史都是俯首便是。如《史记》称商鞅的“以刻恩少薄亡其躯”,称平原君的“利令智昏”,春申君的“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因此胜利和成功总是伴随着道德上的胜利,失败也总是伴有道德上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