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6月21日讯】钱江晚报6月20日报道﹐曾经有一家国际青少年研究所进行了一次名为“最受你尊敬的人物是谁”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美国13所高中的1005名学生﹐日本15所高中的1303名学生﹐中国内地22所高中的12201名学生。美国学生最尊敬的人物排名第一的是父亲﹐第二是乔丹﹐第三是母亲。日本学生最尊敬的人排第一的也是父亲﹐第二是母亲﹐第三是本龙马(倒幕维新志士)。中国学生没有一人将父母列入受自己尊敬的人物前10名。埃菲社从北京发了这样一条电讯﹕“不少中国的父母自以为他们是世界上最好的家庭教育家﹐但是他们却无法阻止他们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不断下降。最近对美国﹑日本和中国的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这些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并不成功。在中国﹐不少父母力图通过他们的孩子来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他们望子成龙﹐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能够超过所有的同学﹐成为佼佼者。然而他们对孩子的要求往往超出孩子的能力﹐以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与自信心。”
我是伪劣产品
误区之一﹕独裁=爱﹖
我的爸爸妈妈十分爱我﹐可那种爱的方式让我难以接受。我的一言一行都在他们管束﹑监视之下﹐不管做了什么都得向他们报告。妈妈常拿我和哈佛女孩刘亦婷比﹐好像我是伪劣产品。上初中以后我就再也没有在家里看到一本课外书﹐监狱还有图书馆呢﹐可见我连囚犯都不如。爸妈聊天时满脸笑容﹐可当我一出现在他们身边﹐他们马上就严肃起来。我多想看到他们笑着和我说些与学习无关的话呀﹐哪怕一次只说一句也行。——陈晓
科研所的张研究员一门心思想让儿子上重点大学。前年高考﹐他让儿子连报5所录取分数线很高的学校﹐结果儿子名落孙山。张研究员觉得无脸见人﹐骂儿子考不上重点大学活着也是白活成了家常便饭﹐儿子稍有反抗便以武力相向。一年后再次高考﹐他在儿子的志愿表上又填了那些学校﹐还警告儿子﹕“这是你挽回名誉的机会﹐也是我们挽回面子的机会﹗记住﹐这是惟一的机会﹗”第二天﹐儿子失踪了﹐行前留下一纸﹕“我不恨您﹐只恨高考﹐我不争气﹐只求一死。”研究员夫妇悲痛欲绝﹐后悔莫及。
德国魏恩斯特凡学院曾经做过一项实施﹐将六株西红柿细苗分两组种植﹐第一组在养育时常为它们放音乐﹐并与它们交谈﹔另一组仅仅加以灌溉。种植结果使专家非常吃惊﹕第一组不但比第二组多收了22﹒2%的果实﹐而且果实又大又漂亮。
连植物也需要感情﹐何况孩子。
法国一项科学调查显示﹐在喜欢打孩子的父母中﹐有83%的人智力属于低下水平﹐他们不得不借助于体力来完成对于子女的教育﹐以弥补智力的不足。然而比体罚更为严重的是精神伤害。
一位心理学家在分析了一些家长之后说﹐相当一部分通过以强权压制孩子来树立尊严的父母在童年时代都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他们自幼就产生了自卑感﹐所以在为人父母以后﹐特别注意在孩子面前通过打骂来树立自己的自尊﹐这是潜意识的报复心理。他们向孩子施压要求考取高分﹐一方面是为孩子的将来着想﹐另一方面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自尊——孩子考得好﹐就证明自己教子有方﹐比别的家长强。
自卑感是成材之路上最大的阻力﹐这个阻力却常常由望子成龙的父母造成。如果成天都听父母在耳边说“这孩子没出息﹐比某某差多了”﹐孩子渐渐就会真的认为自己没出息﹐不如别人——连将他带到这个世界上的人都不认可他﹐他怎么能不自卑﹖自卑是一条恶性循环的锁链﹐它使得每一代人都成为上一代人的牺牲品。爱孩子应该是无条件的﹐只在孩子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时才给予的“爱”与伤害孩子的凶器没有分别。
谁是分的奴隶
误区之二﹕分数=智慧﹖
德国有位名叫拉尔斯‧温德霍斯特的男孩子从小就迷上了电脑﹐在14岁时就偷偷推销过电子产品。在他16岁的时候﹐父亲同意他辍学并以自己的名义贷款10万元为他成立了一家公司。一年后﹐他已经是一个由13家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的总裁﹐手下有雇员100名。他在中学时成勣不佳﹐但为了业务需要﹐他居然在半年内就学会了中国话。
分数不等于智慧﹐千万别错把分数当作智慧﹐分数能使你的孩子聪明﹐也能使他愚蠢。
中国父母的致命缺点就是过分重视孩子的考试成勣﹐而现行的考试基本上就是鼓励死记硬背。课本上的东西该学﹐但它们所能创造的价值并不值得孩子投入整整六年的时间和精神。知识经济把分数当回事﹐又不真当回事﹐没有一个老板会因为你读书时拿过高分而给你高薪﹐重要的不是文凭﹐而是文凭代表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及想像能力﹐没有这些﹐再权威的文凭也是废纸一张。但令人不解的是﹐一些学校和家长﹐评估一个孩子好坏的标准竟然是老实﹑听话﹐换个说法不就是胆小﹑呆板﹑缺乏创造力吗﹖按照这样的标准培养的孩子﹐有没有竞争力﹖
著名作家冰心的女儿吴青是北京外语学院的教授﹐她的儿子高中毕业后不想考大学而喜欢摇滚乐﹐吴青教授并没有以儿子为家门之耻﹐而是理解并支持儿子弃高考操摇滚乐自谋职业。上至冰心老人﹐下至吴青教授﹐他们看重的是孩子的意志和能力。
你才多大
误区之三﹕年资=真理﹖
我现在在家里扮演着一个沉默者的角色。因为我如果不同意爸妈的意见开口争辩﹐他们就会说“你才多大﹖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或者是“我们是过来人﹐难道还不如你明白”之类的话。既然他们认为人的年纪越大说的话就越正确﹐我想我也就没有任何发表不同意见的资格了。——刘顺强
我们很多家长从没有进行过教育方面的专门训练﹐他们不愿意也很少想到去寻找教育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却又都认为自己是这方面的权威﹐这是一个可怕的现实。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是人就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利用年龄优势剥夺别人权利的人绝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
事实上﹐因为学历及自身修养的关系﹐很多父母并不具备客观科学地分析问题与看待人生的能力﹐他们的一些见解几乎都源自于个人生活的积累﹐往往更适用于自己生活的小圈子﹐盲目性很大﹐自以为是的成分也很多。也就是说﹐这些见解根本就不具备权威性和指导性。但对孩子的权威意识却已长到了他们的DNA中。孩子最最需要的是尊重﹐在一个一切都是大人说了算的家庭里﹐孩子的地位无疑是最卑微的。孩子既然觉得没受到上一代的尊重﹐当然不会采取合作的态度。事实上﹐不愿上学﹐说谎﹐不服从﹐残忍﹐出走以至少年犯罪﹐都与家长的错误教育方式有直接关系﹐家长往往不愿意承认这一点。刘顺强同学选择了沉默﹐他的父母再也不会从他嘴里听到反对的意思了﹐但﹐这是教育的胜利还是教育的悲剧﹖
我是罪人
误区之四﹕养育=牺牲﹖
最近我们快填高考志愿了﹐我喜欢画画﹐想报艺术系﹐妈妈却坚决反对﹐认为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学英语才有前途﹐可我知道自己根本没有语言天分﹐英文成勣也不好。妈妈就一直说自己当年多么想出国却遇上文化大革命﹐又说后来日子好了她却为了我放弃了哪一次的进修哪一次的学习﹐后来还流泪了﹐弄得我也哭了﹐觉得自己真像罪人。可文化大革命又不是我造成的﹐如果那些什么发展机会真那么重要﹐她又何必要生我下来耽误她的前程﹖——孙岭霞
我们个别家长总喜欢把自己塑造成家庭牺牲者的形像﹐经常告诉孩子﹐自从有了他(她)﹐自己连电影都没看过﹐为他(她)操碎了心﹐都累出病来了等等来让孩子产生内疚感﹐迫使孩子以“赎罪”的方式向自己妥协。“我们这一辈子是没指望了﹐下半辈子全靠你了”或者“我们当年没有条件实现理想﹐希望在你身上能实现”更是粉碎孩子梦想的杀手。这些话无异于一道道紧箍咒﹐只能使孩子痛苦不堪。
做出任何决定都要承担后果﹐决定了做警察﹐就不能埋怨没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决定了做明星﹐就不能抱怨为什么连你鸡毛蒜皮的小事公众也要瞩目﹔决定了让孩子出世﹐就意味着金钱﹑精力﹑时间的大量消耗﹐就意味着必须对孩子负责。照顾孩子﹐让他们吃饱穿暖﹐给他们爱与关怀便是父母应负的基本责任﹐既然是责任﹐牺牲又从何谈起﹖
对于那些逼着孩子替自己实现理想﹐巴不得自己做导演编剧孩子做演员的父母﹐既然悲剧已经在自己身上发生﹐为什么还要让它在孩子身上重演一次﹖让我们合理地想像一下﹐如果原本想做画家的孙岭霞在母亲的眼泪攻势下选择了英语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当她有了自己的孩子后﹐会不会也流着泪对自己的孩子说“当画家是妈妈没能实现的梦想﹐妈妈想看到它在你的身上实现”﹐而她的孩子正好喜欢写作当记者。于是历史再次重演。而她的孩子长大以后……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家庭牺牲者﹖是父母还是孩子﹖(//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