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李忱的一生极富戏剧性。他在三十六岁前,因木讷寡言,被宫里的人认为不聪慧;后来又传说被唐武宗迫害,逃出宫外沦落民间,曾遁入空门为僧。武宗病危的时候,宦官们认为李忱痴傻较易受掌控,就迎接他登基,从此李忱的人生大翻转。
论各方条件,李忱是最没有机会坐上龙椅的,但他命中注定为帝。在传说中,李忱多次被武宗设计暗杀都能死里逃生,在民间流浪多年后仍被迎回宫内。李忱即位后一反以前的傻态,接待群僚沉稳大气,裁决庶务相当在理果断,人们才知道李忱以前是隐慧藏锋。
大智若愚 忍辱避难
李忱是宪宗李纯的第十三个儿子,原名李怡,封光王。自幼持重少言。论辈分是敬宗、文宗、武宗的叔叔,但因母亲郑氏只是一个出身低微的小宫女,唐宪宗遇弑后,郑氏母子更孤苦无依,李忱在诸王居住的十六宅内成了大家取笑和捉弄的对象。子侄辈们都戏称他为“光叔”,尤其武宗对他更加傲慢无礼。面对宫内的羞辱取笑,他都坦然不动,也因此引起唐武宗的猜疑,敏锐地觉察到“光叔”装傻,深不可测。
李忱当时常梦见乘龙升天。他告诉母亲郑氏,郑氏则警告他说:“此事不宜让人知道,以后千万不要再提起。”他经历大和、会昌两朝,做事越来越谨慎,不显露自己,和众人共处时,都未尝跟人提起过。
明代的僧人圆悟禅师在其撰写的《碧岩集》中记载:李忱年少时,曾爬到哥哥穆宗的龙床上,作出皇帝接见大臣的神态,穆宗非常赞赏。但武宗想起此事就不寒而栗,因此起了杀心。李忱曾经历自马背上摔下、从台阶上滚了下去、掉到雪坑里被雪埋住、被绑起来扔进宫厕里……但无论怎么折腾,都整不死他。经历了九死一生后,李忱在宦官的帮助下,终于逃出京城。
潜逃江南 遁入空门
在新旧《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中,并无记载李忱出家为僧。但后来的许多笔记史提到李忱一路云游到浙江安国寺落发为僧,法名琼俊。北宋大文豪苏轼途经安国寺时,曾留下一首诗:
“已将世界等微尘,空里浮花梦里身。 岂为龙颜更分别,只应天眼识天人。”
据《豫章书》和奉新旧志记载:李忱到过江西奉新县的百丈寺,遍游山水名胜,传说就在香严闲禅师门下剃度为僧,有人说香严闲禅师就是黄檗禅师。有一次他与香严闲禅师同行来到江西庐山观瀑,禅师 “天眼识天人”洞知此人不凡,在波澜壮阔的瀑布前,以两句话测试他:“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李忱听后,应声回答:“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表达了自己的壮志豪情,不为眼前的处境所困,这就是有名的《瀑布联句》。
真命天子 中兴圣主
武宗没有立太子,死时长子也尚年幼,武宗病逝后,宦官们迎接光王李忱即位。宦官们本以为可以将光王握在掌心,当一个傀儡皇帝,岂知即位后的唐宣宗英明睿智、气度非凡,展现未有的胆识和魄力,大家简直不敢相信他就是以前那个状似痴傻的人。
君临天下后,宣宗以雷霆之势“尽革武宗乱政”,诛杀赵归真、刘玄靖等煽动武宗灭佛的十名道士,并重兴佛教,修复在会昌灭佛中被毁的寺宇,将僧尼召回寺院。 同时免去李德裕的宰相职位,李最后被贬为崖州司户,死在任内。随着李德裕的殒落,宣宗一举消灭了历时40年的牛李党争。
唐宣宗还有力地压制了嚣张跋扈的藩镇势力和宦官势力;并将近百年沦陷于吐蕃手里的河、湟失地(今甘肃及青海东部)全境收复。
当然这些成就得来绝非偶然。宣宗自律甚严,勤俭治国,惠民爱物,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将《贞观政要》书于屏风之上,努力仿效唐太宗,而且“雅好儒士,留心贡举”。公卿出任地方长官,宣宗赋诗为其饯行;大臣进呈章疏,宣宗必先焚香洗手再观览阅读。他事必躬亲,明察秋毫,文武百官不敢妄为。
宣宗还经常借游猎的名义,微服私访,深入民间,实地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也因此发掘许多为民服务的正直官员及优秀人才。例如,有一次他到北苑打猎,发现泾阳的县官李行言执法严明,回宫一个多月后,就颁给他象征着极大荣耀的金鱼袋和紫衣;到渭水狩猎时,看见一些父老正在设斋祷祝,祈求任期已满的醴泉县令李君爽能够留任。过后怀州刺史出缺,宣宗遂将此职授予李君爽。
唐宣宗在位期间史称为“大中之治”,大中之治使当时衰败的局势渐有起色。史载“洎大中临驭,一之曰权豪敛迹,二之曰奸臣畏法,三之曰阍寺詟气”。无论权豪、奸臣、宦官都敛迹畏法,折服于宣宗之下。上天安排他在晚唐走向衰败中力挽狂澜,重振纲纪,呈现“中兴”的小康局面,为日薄西山的大唐带来一线短暂的曙光。唐宣宗号称“小太宗”, 而他跌宕起伏的人生,也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励志人生写照。@*#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