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在台湾和日本九州间有一个岛国叫琉球国,其疆域包括琉球群岛及其周边海域。虽然今天琉球国的领土大部分隶属于日本,但早在1372年中国明朝统治时期,琉球诸国就成为明朝的藩属国。1429年,统一后的琉球国仍一直与中国保持着宗藩关系,往来频繁。1609年,日本萨摩藩率兵入侵琉球国,逼迫其向日本进贡。
明朝灭亡后,琉球国继续向清政府朝贡。1663年,琉球国王正式被清王朝册封,从此琉球国使用清朝年号,向清朝纳贡,而且历代琉球国王都向中国皇帝请求册封,从未间断。
史载,清代派遣大臣前往琉球的册封活动共有八次,历次册封活动派出的使臣或随从者大都留下文字,记录琉球国的风土人情和册封活动。其中乾隆二十一年六月十一日(1756年7月7日)以从客身份参加册封使团的书法家王文治,用诗歌形式记述了出使经历和所见所闻,其后结为诗集《海天游草》。
王文治其人与受邀出使琉球
王文治(1730—1802),清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出生在今天江苏省的镇江,少年时即怀有奇志,喜好远游,诗歌和书法闻名于当地。乾隆十八年(1753年),他获拔贡,来到京师参加廷试。此时的他“负气好奇,立定欲取天下异境,以成其文”。但是进京后,王文治在乾隆二十年参加的第一场考试却落榜了,这对他是个不小的打击。不过,乾隆皇帝对其却大加赞赏,朱批:“似能办事,学问也好。”
恰巧,此时发生了一件事,王文治得以受邀以从客身份出使琉球国。原来琉球国王尚敬于乾隆十六年(1751)去世,其世子尚穆在乾隆十九年派使臣前来上表奏请袭封。乾隆二十年十二月,乾隆皇帝下达谕旨:“琉球国世守藩服,恭顺有年,今世子尚穆承祧继序,奏请袭封,已命侍讲全魁充正使,编修周煌充副使斋诏前往。予故琉球国中山王尚敬致祭如例。”
按照惯例,册封使团允许正副使带从客、医士等,正使随从20名、副使随从15名,经礼部奏请备案。由于琉球人质朴好文,以往前去琉球国的使臣经常被索要诗文,因此此次册封的正使全魁、副使周煌认为,随从中善于诗文者必不可少。而在这两个方面都非常擅长的王文治,受到了二人的邀请。
王文治欣然接受了邀请,而且相当兴奋,但是他的几位好友却以路途艰险为由极力劝阻。王文治不为所动,赋《将往琉球留别诸同学》诗一首,作为临别赠言,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平生沧海心,十载困羁绁。京华缁素衣,策蹇行蹀躞。迫隘思远游,烦渴成内热。何当怀抱宽,暂使樊笼脱。琉球东海东,世界隔潮汐。重译求分符,亦足美皇业。……”诗中透露的是王文治对十多年的读书生活已有“樊笼”之感,因此内心渴望“远游”,来满足自己的“沧海心”。
册封船化险为夷显神迹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二月,册封使臣全魁、周煌及从客王文治等,从京城出发,途经直隶、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五省。每到一处,王文治都留下诗作,或借景抒怀,或描绘沿途美景,或书写对亲朋好友热情迎接、挽留、相送的情景。
四月二十四日,王文治一行抵达福建,当地官员早已准备好了册封船,册封船分为一号船和二号船,供使臣和随行的兵役、工匠、船夫等四百余人乘用。其中一号船“船长十一丈五尺,宽二丈七尺五寸,深一丈四尺,加上棚六尺,前九舱,中八舱,后七舱,水柜二,水桶二,共受水六百二十石”。二号船略小一些。
出发前一天,王文治写下了《渡海前一日观剧口占》一诗,表达自己的激动心情。诗中写道:“把酒休辞玉盏深,扁舟明日东海浔。吴儿天一夜销魂曲,枨触中原万里心。”
六月初二,王文治随册封使臣全魁、周煌乘坐一号船,从福建出发。航行之初,一帆风顺。看着一望无际的大海,身怀沧海之心的王文治诗兴大发,在《渡海吟》一诗中,其中有这样的诗句:“海门一扬帆,浩荡不能止。地维天轴乍低昂,老鱼屈强潜虬起。元气顷刻风雨惊,天外罔两阴阳争。眼中谁辨路遐迩,耳边但听击雹阵雷声。”
孰料就在册封船抵达琉球西南方界上镇山的姑米山,距离岸边只有三四里时,船队遭遇飓风。一号船触礁,礁石透入船腹,二号船漂回福建(后在十二月重返琉球)。正在一号船上的众人惊恐不已、呼喊爹娘之际,突然看见桅杆顶部出现神火,海面上还出现了一股烟雾。众人高呼:“天妃救生矣!”过了一会儿,在神火的照亮下,册封船稍稍向岸边靠拢。有船夫放下小船,全船二百多人相继获救。
这次册封船在飓风中化险为夷,既是奇迹也是神迹。虽然带来的货物或濡湿,或损烂,或漂失,王文治随身的典籍、个人用品等也落于海中,但他依然十分乐观,并将此次获救归功于神的护持。他在诗歌《海舟为飓风所败》中写道:“十日飓母虐,缆绝不可收。是夜海云黑,万鬼声飕飑。阴风扇腥雨,怒鲸斗潜蚪。洪涛排连山,上下相躏蹂。巨舰触礁石,似臼以杵投。顷刻胥及溺,自断今生休。珠灯起天末,金光灿星游。若非神扶持,全活可幸求。”
琉球见闻
在神的护佑下得以逃生的册封使臣一行,上岸后受到了琉球当地官民的热情款待,王文治记述道:“夷官勤职事,咄嗟命豆区。颏面得暖汤,馆粥还相赒。”而岛上淳朴的民风和美丽的景色同样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姑米固穷岛,民愚俗未偷。既欣禾稼登(琉球人以九月种稻,四五月收获,当年是个丰收年),况有林塘幽。翼日转晴霁,碧海如泼油。暮景独散步,鸣蝉绿阴稠。何啻无魏晋,浩然忘殷周。”
告别姑米岛官民后,一行人乘琉球国的海船继续前行。七月八日,抵达那霸港,世子尚穆亲自率领百官在港口迎接。尚穆听说众人所带货物和随身物品或濡湿,或损烂,或漂失,立即下令在发放五千两银子抚恤的基础上,再加两万两,同时派医官给患病者看病。使臣们被安排住在“天使馆”,馆驿名称表明琉球国对上国天朝的尊崇。
八月二十一日,册封大礼在首里王城举行。王文治目睹了册封礼的整个过程,并以诗歌的形式记载下来。
册封日当天,黎明时分,法司等官都穿着吉服迎接诏敕于天使馆外,前导入国门殿下,礼官唱礼,宣读官宣读册封世子尚穆为中山王。册封使还代表乾隆皇帝赠国王、王妃缎币。各项授礼完毕后,国王率百官行三跪九叩礼,此时礼乐齐鸣。然后国王跪请留诏敕为传国之宝,法司官手捧前代诏敕一一呈验,册封使验明后,同意所请,由副使周煌捧诏敕授予国王。法司官捧旧印授给国王,国王转交给正使全魁。礼成后,册封使告辞,回天使馆。
八月二十四日,国王率众官员在中山王府内行北面谢恩礼,感谢清朝皇帝,二十六日国王率众官员到天使馆拜谢册封使。至此,册封使出使琉球的主要任务完成。
册封使的任务虽然完成,但王文治传播文化的使命则刚刚开始。通常,册封使在琉球要待上半年,但因为这次册封船受损,需要重新打造,所以王文治一行在琉球国生活了229天。使团成员在琉球继续传播中华医学、文学、书画、音乐,甚至饮食文化。
比如王文治,在此期间,除了参加例行的典礼饮宴活动外,还到各地参观,了解琉球的风土人情,并与琉球王公大臣唱和诗文,以文会友。每到一处,他都题字作诗,传播中华文化。他的诗文和书法赢得了琉球各界人士的喜爱,同时也受到两位册封使臣的赞许。全魁称赞他“争夸客有钟王笔,敢说仙同李郭舟”。
日本汉学家外山军治在《书道全集‧中国》(平凡社)中说:“王文治乾隆二十年(1755年)随遣为琉球国册封使全魁赴琉球,其时仅二十六岁,然琉球人视其书为家宝而予以珍视。”
归国中探花 中年信佛
从琉球国出使回来后,王文治于1760年考中进士,而且是第三名探花。其后授翰林院编修,升侍读,1764年出任云南临安府知府,后罢归,遂绝意仕途。1771年曾掌教杭州崇文书院。王文治后来的闲章一方“曾经沧海”,几乎见于他的所有书画,可见这段渡海经历之铭心刻骨,寄托了他年轻时的美好回忆。
中年后,王文治笃信佛教,“尝自言:吾诗字皆禅理也”。大概琉球遇险得神助的经历也是原因之一。
史载,王文治书法深得大书法家董其昌精髓,因此被称为“淡墨探花”、“谈墨翰林”。他与翁方纲、刘墉、梁同书齐名,并称“清四家”。他书写的三十五行《渡海吟》传世墨迹,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今冲绳县立博物馆也藏有王文治其它墨迹。@*#
参考资料:
1. 《清史稿‧王文治本传》
2. 《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
3. 周煌:《琉球国志略》
4. 《解读新清宫档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李婧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