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修口 自会远离灾祸
一张嘴,看似不大,所起的作用却很大。有人能口吐莲花,抚慰人心;有人则信口雌黄,搬弄是非,害人害己。可谓福由口积,祸由口出。
古中国与古印度,二个东方最古老的国度,人们在对待守护口德的态度上都非常严肃。
不谈他人是非 才子免祸上身
明朝时期,文徵明(1470年-1559年)“吴中四才子”之一。他在书法及文学领域都颇有造诣。当时,他的名望很高,誉满江南,很多学子都以他为师。
他平生不喜欢听人谈论他人过错。如果有人想论别人是非,他总会巧妙地用其它话题引开,从而使想谈论是非的人说不下去。终其一生,他都保持着这个习惯,一生都很注重修口德。
当时,宁王宸濠有意聘请文徵明,派人携带文书与金币来到文家。文徵明托辞病重,卧床不起,拒绝接受金币与聘书,也没有写信回复宁王。
使者离开之后,友人劝他:“如今,宁王是天下众望所归之人。他在王府空出位子,请先生去做官。为何您不能效仿枚乘、司马相如,在王府里享受一番?”
文徵明听罢,只是笑而不语。他有识人鉴人之才,大概事先知道了宁王的为人,但也不去谈论他的是非。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宸濠在南昌叛乱,终被王阳明所平定。宁王因为谋反,导致身败名裂。
文徵明坚持不谈论他人是非,高洁的处世态度,也赢得人们的敬重。
落榜有因由
宜兴有一人叫潘书升。康熙甲子年(1684年)秋,潘书升做梦,于梦中来到关帝殿,正巧碰到有人阅卷。差吏喊了第一个人,第一个人一进去了,马上被踢了出来;唱第二名,就是自己。唱第三名、第五名,人都没有到。他又看见墙壁上挂着一张黄榜,榜首的名字是“为楫”二字,惟独没有看见姓氏。一会儿,走来一位赤面之人,将头盔放到自己的头上。
潘书升醒来后,觉得很惊讶。发榜后,发现自己果然得第一。他记着梦中所示“为楫”二字,于是到处寻访这个人。后来得知,那人是娄县的傅鹿野。
傅鹿野也颇有才华,在地方享有文誉。主考官原本拟傅鹿野的试卷为第一,对他头两场考试的文章,评价也很高。但因第三场的卷子丢了,所以他落选了。
据悉,傅鹿野很有口才。然而,他生平喜欢谈论他人是非,好扬人短。曾有人分析,傅鹿野之所以落选,功名被削,是因为他不积口德所致。
发榜后,主考官因爱惜傅鹿野的才华,特地与他会面。但是此后,傅鹿野愤恨抱怨,没有多久,因肚胀,竟然一夜之间身亡,令人唏嘘不已。
口出秽言 化为大虫
释迦佛住世时,王舍城边有一池塘,里面的水相当肮脏,尽是粪便污秽之物。城中的百姓将家中的秽物全都倒进池塘中。
池塘中有一条大虫子,样子像蛇,但有四脚,长年累月生活在池塘里。一次,释迦佛带领出家人来到池塘边,问众人是否知道大虫的宿缘?众人回答说:“不知道。”
佛陀开示,在很久以前,有五百商人出海经商,获取了很多珍宝。他们将最珍贵的宝物供养僧人,作为他们的饮食资粮,剩下的财物,由僧众自行支配。当时有十万僧人在山中修行,接受商人的供养,并将珍宝财物全部交给僧人摩摩帝保管。
当饮食资粮将要用尽时,众僧向摩摩帝索取所保管的珍宝。没想到摩摩帝却矢口否认,将所有的财宝据为己有,还愤怒地斥骂众人:“你们这些吃屎的人。宝物都归我所有,你们凭什么来索要?”众僧见他生起嗔怒,身心被恶念纠缠,立即散去了。
因为摩摩帝贪婪,吞没公有财宝,又恶毒地辱骂众僧,死后坠入地狱,泡在沸腾的屎尿中,经过了九十二劫,才得以离开地狱。到释迦佛住世时,摩摩帝依然未能得到人身。@*#
参考资料:
《玉堂丛语》卷1/卷5
《安士全书》卷下《常须隐恶扬善》
《贤愚经》卷13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