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癌症

鲜为人知的癌症元凶?“癌病毒”大解密

现代医学对于癌症的成因有多种说法,广为人知的有基因理论、代谢理论及癌干细胞理论,其中基因理论是近50年来主流医学的研究重心。这三大理论虽各有主张,但基本都把癌症视为人体内在机制的异变。

然而在上个世纪,却有另一派科学家主张,真正导致癌症的是侵入细胞的一种“多形性微生物”,这种微生物会随不同环境、不同生命周期变换形状与大小,大如红血球、小如病毒。它能钻进细胞核,干扰基因,使细胞癌化。

有多位科学家不谋而合地发现特征类似的“癌微生物”,有些人甚至还找到对付癌微生物的方法,从而治愈癌症。以下将逐一介绍20世纪几个有代表性的癌微生物学说。

癌症微生物学说:隐藏在癌细胞内的凶手

◎ 威廉·罗素(英国医师、病理学家)与“癌寄生物”

100多年前,人类发现肺结核、麻风和梅毒等重大疾病是细菌感染时,很多医师因此怀疑细菌也可能引发癌症。

1890年,英国病理学家罗素(William Russell)向伦敦病理学会提出一份报告,指出他在各类癌症的病理组织中发现一种“典型的癌生物体”,情况如同某些肺结核和梅毒细菌感染。罗素在组织细胞的内部与外部都看到该寄生物,它们大小不一,最小的几乎看不见,最大的像红血球一样大。

1901年,美国病理学家盖洛德(Harvey Gaylord)于《美国医学科学期刊》发表了一篇论文《癌症原虫》,证实了罗素的研究。盖洛德发现最小的圆形微生物,与普通葡萄球菌一样大,他还发现较大的球体微生物,与真菌孢子一样大。

当时的病理学家把罗素发现的癌寄生物称为“罗素体”。可惜的是,罗素的发现并没有受到主流学界的重视,他本人也未再发表进一步的研究。

◎ 约翰·努祖姆(美国病理学家)等人与“微球菌”

1920年代,有三名医师曾分别发表研究,指出细菌与乳癌及某些癌症有关。他们是美国病理学家努祖姆(John Nuzum)、美国外科医师史考特(Michael Scott)、苏格兰产科医师杨(James Young)。

这三名研究者各自独立做研究,他们从人类乳癌及老鼠乳癌肿瘤中培养出异常的“多形性”细菌,这种细菌在不同条件下(培养方式、氧气供应量、培养时间),会出现不同的形状与型态。然而,此异常生长模式却违反基本微生物学定律。

起初,这种细菌像是小圆形球菌,微小得几乎看不见,然后这些球菌会变大成杆状细菌,它们能够连在一起,形成像真菌的链条。小球菌也能变大成酵母与类似真菌的孢子型态。

努祖姆从初期乳癌、癌化淋巴结与转移性癌肿瘤的样本中都培养出这种“微球菌”。他钻研了6年,发现这种微生物是滤过性(能穿过捕捞细菌的过滤器)的生物,这代表它能变得跟病毒一样小。他曾给5只狗注射自乳癌肿瘤提取的微生物,结果其中两只诱发了乳癌肿瘤。

但是,努祖姆与其他两位医师的研究命运就跟罗素一样,都没有受到当时医学界的重视。

◎ 罗耶·莱夫(美国生物学家、发明家)与“癌病毒”(BX)

莱夫(Royal Rife)热衷于显微镜、微生物学和电子学。他是个显微镜设计天才,他制造出一种光学显微镜,称为“万用显微镜”(Universal Microscope),其放大倍率高达2万倍,能观察与研究电子显微镜无法观察的活体病毒。

莱夫花了近12年时间(1920〜1932)从癌组织中分离出一种微生物,他将之命名为“BX病毒”。他在实验笔记中写道:“在动物实验中,BX会产生典型的肿瘤,它具备真正肿瘤组织所有的病理特征,我们从该肿瘤中又能提取出这个BX微生物。这整个过程我们已重复做过300多次,每次结果都是一致的。”

莱夫不但发现癌病毒,还找到杀死它的方法。他发明了一种射频机,尝试用不同频率的电磁波照射BX,测试是否能影响它,经数千小时的实验,莱夫找到了这种病毒的“致命振荡率”(即杀死它的精准频率)。莱夫将此方法运用在动物实验中,结果成功治愈了400多只罹癌动物。

莱夫于1933年如此描述癌病毒:“BX是滤过性的。”“它是一种卵形小颗粒,可塑性很高,只能在单色光下显现,其颜色为紫红。X射线对此生物没有影响。使用振荡射线可完全摧毁恶性组织中的BX,此发现给科学研究者打开新的领域。”

1934年,莱夫与好友强森(Millbank Johnson)医师合作,运用他的射频机对人体进行临床试验。他们找来16名癌症及肺结核病人,每隔两天为他们施加一次3分钟的射频电磁波,当3个月的临床实验结束时,有14名患者已经痊愈,另2名患者则于临床结束1个月后痊愈。这些病人在治疗期间几乎没有出现副作用。

可是,莱夫的研究成果却不受主流医界的欢迎,还屡屡遭到打压。根据《成功癌症疗法》(The Cancer Cure that Worked)一书作者林斯(Barry Lynes)的介绍,当时医学界最有权势的“美国医学会期刊”(JAMA)总编辑费希贝(Morris Fishbein)曾试图收买莱夫的射频机技术,但莱夫拒绝了。此后,费希贝便利用AMA的权力不断阻挠一切与莱夫有关的研究,并查封他的实验设备。莱夫晚年因此抑郁而终。

世界闻名的“史密森学会”于1944年出版的年度报告中,曾描写莱夫在癌病毒研究上的惊人发现和发明。可惜当时正逢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份报告的重要性被世人忽略了。但史密森报告乃永久留存的历史文献,后人随时都可查阅莱夫研究癌病毒的成就。

◎ 维吉尼亚·利文斯顿(美国医师)等人与“癌微生物”

20世纪下半叶,有四位女性科学家投入癌微生物的研究,她们的成果提供更多细菌与癌症关联的有力证据。她们是利文斯顿(Virginia Livingston,医师)、杰克逊(Eleanor Alexander-Jackson,微生物学家)、迪勒(Irene Diller,细胞生物学家)和塞伯特(Florence Seibert,生化学家)。

利文斯顿于1940年代后期独立发现了癌微生物,她与专精细菌学的杰克逊合作,她们找到一种特殊的染色剂(抗酸染色剂),能辨识出培养皿和癌肿瘤中的微生物,证实了1920年代研究者的发现:这种微生物是滤过性生物,显微镜图像表明,它确实与病毒同等大小。她们还发现,所有癌症患者体内都有大量这种微生物。

1950年代,费城福克斯蔡斯(Fox Chase)癌症研究所的迪勒在癌细胞中发现类似真菌的微生物。迪勒与利文斯顿团队合作,研究经特殊培育、能引发癌症的老鼠。她给老鼠注射从乳癌与其它肿瘤培养出的微生物,可使老鼠的癌症发病率增加一倍。迪勒另外还发现,用癌症病人的血液,也能培养出这种微生物。

利文斯顿的理论

利文斯顿相信,癌症是由一种变形的微生物所引起。这些微生物会蜕去细胞壁、散布在人体组织间隙,以适应环境,等时机一到,便会恢复原形。她认为,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体内都有这种微生物,但免疫系统会监控它。当免疫系统因压力、营养不良、手术、毒素或其它致癌物质而变弱时,这些微生物就会繁殖,并促发肿瘤。

利文斯顿的说法激怒了当时的癌症专家、微生物学家和美国癌症协会发言人,他们全都不认可癌微生物之说,许多医师认为,那些东西只是不明的污染物质。

不过,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研究中心前研究员布朗(Raymond Brown)医师支持癌微生物理论,他说:这些生物体显然潜伏于许多感染性疾患中,我们在癌症、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和其它不知名的疾病中一再发现它。

利文斯顿与同事假定,癌微生物会攻击细胞的基因“记忆”,导致健康细胞突然不受控制地繁殖。迪勒研究发现,癌微生物会干扰正常的细胞分裂,产生奇怪的癌前期细胞变异。

1974年,利文斯顿发现,癌微生物会分泌一种几乎等同“人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激素,HCG的功用是保护胎儿与胎盘免受母体免疫系统攻击,而微生物分泌的这种激素,却能掩护癌细胞躲避免疫系统的侦测。

利文斯顿的癌症疗法

利文斯顿治疗癌症的方法是藉由强化免疫系统,来恢复人体自然防御力,从而杀死癌微生物或控制它的活动。她的处方是疫苗和饮食,包括蔬菜及生机饮食、丙球蛋白、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品、抗体,以及病患自体疫苗。

利文斯顿发现,植物激素和维生素A中有个物质叫离层素,它能消除HCG。她把离层素称为“最强大的天然抗癌武器”。她指出,所有癌症患者体内的离层素都非常低。在动物实验中,离层素可以阻止癌细胞增殖,并缩小肿瘤。

因此,利文斯顿的食疗法包含大剂量的维生素A,但她提醒,单纯摄取大量维生素并不足以预防或治好癌症,因为“某些营养不良的人与绝大多数的癌症病人,其肝脏都已丧失分解维生素A的能力”。所以,利文斯顿建议病人通过吃蔬果、全谷等食物摄取离层素。

◎ 弗洛伦斯·塞伯特(美国生化学家)与“癌菌”

1960年代初,肺结核抗酸菌化学及免疫学研究权威塞伯特(Florence Seibert)对迪勒的研究深感兴趣,本已退休的她重出江湖,加入细菌致癌理论的研究。

塞伯特证实,利文斯顿等人发现的抗酸性癌微生物并非反对论者所说的“污染物”,因为她从所有肿瘤样本与急性白血病血液中都能分离出这类细菌。她在自传《Pebbles on the Scientist of Hill》中如此描述她的发现:

“这些细菌最有趣的特性之一就是形状极为多变,例如,它们很轻易就从圆球菌状变成细长杆状,甚至变成线形细丝状,这些变化取决于培养基及培养时间。这可能就是我们忽视它或以为它是杂质污染物的一个原因。

更有趣的是,这些细菌的生命周期中存在滤过性型态,也就是说,它们能变得很小,小到可以穿过拦阻细菌的过滤器。这就是病毒的特征,也是判别病毒与细菌的主要准则。

但病毒却也不像这些细菌,会活在人造媒介(培养基)上,病毒需藉身体组织才能生长。然而,我们发现的滤过性型态却能在普通人造细菌培养基中重现,并在培养基里生长。”

塞伯特还发现,癌微生物能进入癌细胞的细胞核内,她推论,这种感染会打乱和改变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她说,在癌症中发现多形性和抗酸性微生物极其重要,因为了解这种微生物有助于研发抗癌的疫苗及更有效的抗生素疗法。

塞伯特曾于1990年入选“美国国家女性名人堂”,奇怪的是,即使像塞伯特这么有名望的科学家,耗费了人生最后30年投入癌微生物的研究,但这整件事世人依旧视而不见。塞伯特于1991年去世时,多家知名杂志及报纸都报导了她过世的消息,所有文章都提到她在静脉输血安全性及皮肤结核菌试验的伟大成就,但却没有只字片语提及她的癌微生物研究。

◎ 加斯顿·奈瑟斯(法国科学家)与“微体”

1950年代,法国科学家奈瑟斯(Gaston Naessens)发明了一种超级光学显微镜,它的性能近似莱夫的“万用显微镜”,可用来观察小至15奈米的活体微生物。1960年代,奈瑟斯在癌症病人的血液中发现一种形体大小多样的微生物。

奈瑟斯之后提出了“微体”(somatid)理论,这个理论指出,有一种一直居住在动物、植物与人类体液中的亚微观生物(奈瑟斯称之为微体)。在健康的人体中,微体对人有益,与人体处于共生状态;可是当人体环境受污染或遭受情绪压力,以致免疫系统下降时,微体就会变化成对宿主有害的类细菌、类真菌、类酵母、类病毒等等各种寄生物的型态。

奈瑟斯在研究癌症时,发现肿瘤会“偷取”氮,它会消耗人体的氮,从而抑制免疫系统。于是他发明了一种叫714X的注射药物(氮化樟脑衍生物,无毒),透过给身体及肿瘤补充氮,来使免疫系统恢复作用,进而疗愈癌症。奈瑟斯运用这个方法治愈了许多癌症患者。

同样,奈瑟斯的理论与疗法并没有获得主流医学界的重视,不过,714X药物在一些地区可由医师开处方,合法使用。

21世纪的新线索?

21世纪以后,癌微生物的研究似乎没有新的进展与突破,不过有一条值得注意的新线索,来自非学术界的人士。

美国有位知名的“医疗灵媒”安东尼·威廉(Anthony William),他能用“特殊天分”洞见各种慢性病与难解疾病的根本病因,并提供相应的食谱帮助许多人疗愈恶疾。针对癌症,威廉指出,98%的癌症是由一种病毒与至少一种毒素所引发。

“当一种特定病毒有恰当的特定毒素作为燃料时,癌症就会发生。”他说,病毒喜欢吃毒素,并且排泄毒素。病毒在人体内不断吃毒素与排泄毒素的过程中,病毒会不断变异,毒性也会越来越强,当病毒的变异能力达到极限时,最终它会癌变,成为病毒癌细胞。接着它会分泌一种酶,慢慢将邻近的人体细胞也变成癌细胞,逐渐发展出恶性肿瘤。

威廉强调,病毒与毒素的组合是引发癌症的必要条件,缺少其一,癌症都不会发生。他指出,大多数的癌症是由某些EB病毒变种株,加上体内积存的戴奥辛、重金属、农药、塑胶、药物、溶剂、石油等等毒素造成的。

相较于20世纪的癌微生物学说,威廉的观点似乎更加完善,它能解释病毒为什么要在人体内活动,以及病毒如何引发癌症的机制。

仔细了解癌微生物的科学研究史,会发现它是如此真实,却又令人扼腕。如果这些历史记录都是正确的,那么它很可能是解开癌症真相及克服癌症的重要线索,而且应该是当今医学非常值得投入的领域。毕竟,我们当前主要的癌症疗法还无法尽如人意。

· 一场误会 癌末10天竟痊愈 意念真能逆转癌症?

· 诺贝尔医奖:治癌大突破 唤醒身体免疫力抗癌 

· 为何他们能战胜死神?揭开癌症存活者的秘密

责任编辑:李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