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幼学》故事(37)鲁班的天命

作者:刘如

幼学琼林。(古瑞珍/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font print 人气: 1551
【字号】    
   标签: tags: ,

【原文】

公输子削木鸢,飞天至三日而不下;张僧繇画壁龙,点睛则雷电而飞腾。

【字词义解释】

(1)公输子:即鲁班,春秋末年鲁国人,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工匠。
(2)木鸢(yuān):木鹰。鸢,老鹰。
(3)张僧繇(yáo):南朝梁代人。为著名画家,善画肖像及宗教故事,当时佛寺画饰多出其手。
(4)点睛:画眼睛。

【译文参考】

公输班削竹木制成老鹰,飞上天空三日都还没有落下;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画上眼睛之后,雷电交加,墙上的龙破壁而出,腾空飞上天。

【读书笔谈】

这一课,我们重点谈谈大家最熟悉的鲁班。鲁班被奉为中国“工匠的祖师”,他一生非常神奇,出生时满室生香,群鹤云集,晚年离世又以修道者白日飞升的方式得道成仙。他不仅做出的木鸢可以飞翔,载人升空;还做出宛若真人的机器人驾车,留下木牛流马的神技;更在历朝历代不断看护后世弟子和工匠,到处都有他留下的神迹和传说,因此被奉为“巧圣先师”。与孔子“至圣先师”一样,整个亚洲到处都有他的庙宇,享用过祭拜孔子才有的最高等级的太牢贡品。

鲁班与孔子  天命相辅相成

鲁班生活在春秋末年与战国初期,与孔子不仅同为鲁国人,生活时代也大致相同。十五岁时,他拜孔子的门人子夏的学生端木为师,几个月后即能融会贯通,于是他像孔子那样到各国游说,希望他们尊重周天子,放弃纷争,同样不成功,于是鲁班归隐泰山。隐居十三年,受到高人指点,悟到天命,得传工匠技术,自此鲁班潜心钻研木石,证悟了很多的妙法、工具,传授给弟子。

如果孔子周游列国失败后,悟到以教育的方式宣扬道德教化是自己的天命,那么,鲁班则走了另一条路。他以普天下百姓生活最需要的工艺技能传承做人的“规矩”“准绳”,并以显神迹、修道升天的方式启悟后人天道的存在。让世世代代民间百姓不断使用他留下的技艺和工具的同时,祭拜他的同时,懂得敬天重德,不忘修道成神的最终归路。也就是以技术造福百姓,以技术宣扬道德教化,走了与孔子相辅相成的另外一条路。

西安长乐门城楼中国古代云梯仿制品。(cncs/Wikimedia Commons)

今天工匠使用的锯子、刨子、铲子、曲尺、规、矩、墨斗,磨米用的石磨、商人用的算盘,军事用的云梯、战船用的“钩强”等等,都是鲁班发明的。在文革前的2500年间,凡有土木工程,建房动土,必先祭拜鲁班,以求护佑和指点。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无不虔诚敬奉他为仙师。

宋朝圣母殿  鲁班显神迹

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内的圣母殿,殿高19米,整个殿宇富丽庄重、雄伟壮观。但神奇的是,宽敞的殿内居然没有一根柱子。

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内的圣母殿。(Gisling/Wikimedia Commons)

宋朝年间,朝廷下旨要在晋祠内修建圣母殿,殿内还要摆放43尊塑像。但是逼近朝廷限期,工匠们却想不出解决的技术方案。突然有一天,一白发苍苍的老人来到了工地上,摆弄起工地上的碎木料, 左一搭,右一搭,最后竟搭起一座微型殿堂模型,而且殿内竟没有一根柱子,原来老人巧妙地将整座殿宇的受力点放在四周的廊柱和檐柱上了。

工匠们一看,这正是他们要的圣母殿,回过神来找老人,已没了踪影。有人恍然大悟,这位老人正是鲁班显灵。为了纪念化身为老人指点匠人、救人危难的鲁班,人们在离圣母殿不远的地方建了一座鲁班庙。

山东潍坊市的鲁班像。(Rolfmueller/Wikimedia Commons)

这样的传说各地都有,多的数不胜数。他的天命就是不断让人明白技术是神传的,人类必须懂得敬天感恩。

【说故事时间】

工匠祖师——鲁班

公输子,姓公输,名般。春秋末年鲁国人。“般”和“班”同音,古时可通用,又因为他是鲁国人,所以人们称呼他为“鲁班”。

据传,鲁班出生时祥鹤云集,满室生香。他从小就展现敏锐的观察力,喜欢动脑发明许多精巧有用的工具,被乡里的人誉为“巧童”。鲁班一生钻研木工技术,发明了许多工具,在建筑、木工、机械方面贡献良多,被后世尊为中国工匠的祖师。

有一天,鲁班带徒弟们上山伐木,途中,手掌不小心被野草割伤了。他摘下野草仔细观察,发现草叶的边缘长着许多小细齿,非常地锋利。鲁班受到启发,做了一条带有许多小细齿的长竹片,经过试验,效果不错,但竹片不耐磨,容易折断、变钝。鲁班反复试验,最后用铁片代替竹片,他和徒弟各拉一端,在树干上来来回回地拉着,不久就把树锯断了。就这样发明了锯子。

台湾桃园市立大溪木艺生态博物馆所藏墨斗。(寺人孟子/Wikimedia Commons)

工匠用来弹线画直的“墨斗”,是鲁班的发明之一。他在做木工需要用墨斗画线时,都是请他的母亲拉着线的一端,而他拉着另一端,才能在木材上画线。后来鲁班在线端设计了一个小弯钩,把弯钩钩在木材的一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画线的工作。弯钩取代了母亲的工作,后来的木匠就把这弯钩称做“班母”。而用来量直角的曲尺(又名角尺、鲁班尺),也是鲁班的发明。曲尺,纵长横短,可以用来度量直角,平衡线及长短。至今仍是木工们广泛使用的工具。

量直角的曲尺,纵长横短,可以用来度量直角,平衡线及长短。至今仍是木工们广泛使用的工具。(公有领域)

当鲁班刨木材时,都需要他的妻子帮忙按扶,以免滑动,后来他发明用“橛子”顶住木料,一个人就可以刨好木材。后世的木匠把这短木头做的“橛子”又称为“班妻”。

鲁班的工艺技术高超,根据史书上的记载,他曾削竹木制造了能飞行的“木鸢”,能在空中飞翔三天而不落地。此外,还制造了能自动行走的“木马”,制作木马的技术一直到汉代才失传。还有,鲁班锁、石磨、云梯等都是他的创造发明,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画龙点睛——张僧繇

张僧繇,南朝梁代画家,善画人物肖像及宗教故事,当时佛寺画饰多出其手。他吸收了天竺绘画的“凹凸花”技法,画出的人物和佛像,有立体感,栩栩如生。

当时,梁武帝因为思念受封在外的皇子们,便命张僧繇为他们画像,每个皇子都画得传神逼真,见画像如见真人。

张僧繇曾画过《天竺二胡僧图》,后来因为战乱的关系,画中的二胡僧被拆散了。唐朝时,右常侍陆坚收藏了其中一个胡僧像。之后,陆坚病重,一夜,梦见一个胡僧告诉他:有一位离散多年的同伴,现在洛阳李家,希望陆坚能找到他,让他们重新在一起,他们会用法力帮助他的。陆坚依胡僧之言,到了洛阳李家,果真有另一胡僧像,便买下了画像。不久,陆坚的病就痊愈了。

张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摹本局部,土星。(公有领域)

而成语“画龙点睛”的典故也与张僧繇的绘画有关。根据《历代名画记》记载:有一年,张僧繇应金陵安乐寺住持之请,在佛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这些龙画得维妙维肖,令人赞叹,但是却没有画上眼睛。众人不解,请求他把龙的眼睛点上去。张僧繇不肯,他说:眼睛是精神的所在,如果画上眼睛,龙便有了生命,就会腾空飞走了。大家都不相信他的话,一再要求给龙点睛。张僧繇只好拿起画笔为其中的两条龙点上眼睛。才一画完,便雷电交加,两条巨龙穿墙而出,驾云彩飞上云霄。未点睛的两条龙,则仍留在壁上。

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是却没有画上眼睛。因为一点上眼睛,龙就会就飞走了。(素素/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此后,“画龙点睛”常用来比喻在绘画、写文章、说话时,在最重要之处加上一笔,就能点明要旨,使全篇灵活传神。

(资料来源:正见网传统文化教材)

点阅【幼学琼林】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神农氏遍尝百草,了解草药的寒热温和等性质,相互配合的禁忌,才有医药的药方;后稷教导人民播种五谷,让粮食有了保障。燧人氏钻木取火,使人民开始吃熟食,懂得烹饪;有巢氏架木为巢,发明了建造房屋的方法,开始了宫室的建筑。
  • 周公发明了指南车,而罗盘是他遗留下来的规制;南朝刘宋时的钱乐,奉命制造张衡创制的浑天仪,观察天体运行,从事天文历法研究的人自此才有所依据。
  • 造纸术,堪称中国四大发明之一。蔡伦千百年来备受人们尊崇,被奉为“纸神”。美国科学家麦克.哈特撰写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伦排在第七位,排在哥伦布和爱因斯坦之前。可见其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贡献之大。
  • 卢医、扁鹊是古代的名医;郑虔、崔白都是古代著名的画家。东晋的郭璞得到《青囊经》,所以擅长于占卜;唐朝的孙思邈得到龙宫的药方,能够医好龙的病,拔除梗在老虎喉咙的骨头。
  • 同治九年,曾国藩迈过了六十岁的门槛,到同治十一年他去世,这三年他也没让自己闲下来,仍旧奉旨办差,清理文件,会见外国使臣,并处理了棘手的天津教案。翻阅这三年他的日记,给人最大的感触是,他认真地度过了每一天。他生前,其祖父梦到巨蟒降落;他死后,金陵涌现火光异象。生前身后皆有奇异,皆伴瑞兆荣光。
  • 礼仪有其神圣的智慧。它是一种文明的艺术形式,跨越文化和时代,造福所有参与其中的人—— 如果得到实践,可以防止我们偏离变成无知粗鲁的凡人,并使我们的意识更接近这个物质世界之外的领域。
  • 他在书信中,提到一些有趣的观点,诸如治身以不药为药,养生要诀“惩忿窒欲”“觉有病时,断不可吃药”“药虽有利,害亦随之,不可轻服”“不特无以养德,亦非所以保身”等等。他列举了一些实例,提醒弟弟们保身之道不在于服药多少,而在于修身养德。
  • 自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入仕,到了咸丰十年(1860年),他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江南军务。此时的他是大清朝廷倚重的大员。家族中不仅曾国藩大权在握,他的弟弟们也相继建功立业,为保大清立下赫赫战功。然而他行事仍旧格外谨慎。对待诸弟和子侄,他苦口婆心地督导,要戒掉骄、奢、佚(淫逸)。
  • 同治八年(1869年),曾国藩五十九岁。宦海涛浪载着暮日扁舟,此起彼伏。曾国藩宛如扁舟上的钓客,独自迎着风浪,沉默地看着茫茫大海。宦海沉浮三十多年,他老了,也累了。为大清力挽狂澜,他倾尽了心力。为国立功、立言、立德,每一项都耗尽了他智慧的极限。他的家人无怨无悔地支持他,在每一个领域协助他树起了丰碑。然而,就在这一年他的一封家书,引起了轩然大波。其子曾纪泽“违逆”父命,发起了全家总动员,千里迢迢去找曾国藩。
  • 同治六年(1867年),沅弟曾国荃写信请求兄长训示,让曾国藩给他一些修身上的建议。因为这一年,曾国荃诸事不顺,剿贼无功被摘去了顶戴,并托病以请假开缺,朝廷同意免除他的职务,他心里着实难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