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幼学》故事(32)黄帝规制汉服

作者:刘如

幼学琼林。(古瑞珍/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font print 人气: 345
【字号】    
   标签: tags: ,

【原文】

冠冕衣裳,至黄帝而始备;桑麻蚕织,自元妃而始兴。

【字词义解释】

(1)冠冕:帽子。冕,古代卿大夫以上官员所戴的礼帽。
(2)元妃:指黄帝的妻子嫘祖。

【译文参考】

一直到黄帝时,各种冠服衣着的等级制度才趋于完备;黄帝的妻子元妃嫘祖发明了采桑养蚕治丝的方法,并教导民众如何织布制衣。

【读书笔谈】

我们的历史,被叫做五千文明史,我们的民族叫做中华民族,又叫做华夏民族,只因先祖黄帝,是这五千年人类文明的开创者,这五千文明,最突出的外在特征就是华夏二字。华就来自汉服的华美,夏就是礼仪之大。正所谓“汉民族有其章服之美,而称为华,有其礼仪之大而称为夏,固而称汉民族为华夏民族。”而黄帝就是创制汉服并规范其礼仪制度的先祖。汉服之华美,来自黄帝正妃嫘祖发明的丝绸。

黄帝垂衣裳立宫宅,东汉画像石。(公有领域)

也就是说,黄帝承天命代替炎帝成为天下之主,就意味着他要系统完成华夏为外在特征的文明历史的根基。因此汉服的系统创建必然是神传文化的特点,注定与华美的丝绸相配,同时诞生。而这件事也就自然交给了他的正妃嫘祖来完成。于是丝绸被嫘祖发明并传授给百姓。黄帝既然以道德治国,也意味着服饰不再仅仅具备御寒美观和遮羞的功用,天人合一、人伦道德的文化内涵也必将蕴涵其中,表现为服饰礼仪,有统一规制,明身份,定位置,和天道(比如上衣下裳的规制,上衣象征天,在上,下裳象征地,长至脚踝几乎贴近地面,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中国人将衣服称作了衣裳,衣裳便是传统汉服的基本样式。)以此教化百姓,治理天下,使得中华民族从此变得举止有度,彬彬有礼,气度非凡。

自此,中华汉服,以五行的颜色作为正色,从颜色到样式,根据不同的身份和场合,有严格的规制。

嫘祖,元 王祯《农书》插图。(公有领域)

从黄帝开始,直到尧舜,就是孔子最为敬仰的具有五行之德,以德教化天下的五帝。黄帝具有五行中的土德,属于黄色,所以称为黄帝。孔子的仁孝信义之说,就来自五帝治国的道德实践。因此,外在的服饰与礼仪,是与德相配的外化形像。因文字在黄帝时期的开创,使得五千文明外表华美有度、彬彬有礼、而其核心是道德仁孝的历史被完整保存了下来。这也绝非偶然。

值得一提的是,帝王的行为是道德教化的表率,我们古人常说娶妻娶贤,这也是黄帝留下的传统,他的正妃品德高尚,教人养蚕制衣,他的次妃嫫母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配合正妃一起辅佐黄帝,深受黄帝敬重。黄帝说:“重美貌不重德者,非真美也,重德轻色者,才是真贤。”

从此帝后的行为,成为天下夫妻的表率,皇后自然就要母仪天下,成为妇女的榜样,教化女子的品德,教会她们如何辅佐夫君,管理好家庭。当然织布制衣也就成为女子的主要工作。

【说故事时间】

中国是古代唯一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

传说黄帝打败了蚩尤之后,蚕神献上洁白发亮的蚕丝,庆贺黄帝的胜利。黄帝请人将丝织成绢布,再将绢布裁成轻暖舒适衣服。之后,黄帝的妻子嫘祖发现,蚕也能吐出像蚕神所献的丝,就开始种植桑树,采桑养蚕,再将蚕丝织成绢布。嫘祖把方法教给百姓,从此采桑、养蚕、织布就成为古代中国妇女的主要工作。

相传黄帝制定了冠服的等级制度,依照不同的等级制度,区分尊卑贵贱,各种礼仪也随着产生。于是,服装不再只是避寒、遮羞、装饰而已,而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它代表个人的社会地位,不得随意僭越。

明代承天秀墓出土的深衣和幅巾,现藏于江阴博物馆。(公有领域)

中国拥有历史悠久的衣冠文化,每个朝代有其独特的服饰风格。中国汉族传统服饰的基本造形是上衣下裳;上衣象征天,长至膝盖;下裳象征地,长至脚踝。至今中国人仍统称各种衣服为“衣裳”。春秋战国时出现了一种上衣下裳相连的服装─ ─深衣,因为它直而宽大,可以把将身体深藏不露,所以称作“深衣”。它的剪裁方式独特,将上下分别剪裁,再缝合为一,长度大约到足踝。“深衣”用途广泛,不分男女,不论尊卑,上自文人武将,下至升斗小民可以穿着,据《礼记.深衣》记载:“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是十分受到喜爱的礼服。汉服的特征是宽直、大袖,腰间系上束带即可产生自然的绉褶,再在领、袖、襟等部位镶滚色边、绣花,作为装饰。

(资料来源:正见网传统文化教材)

点阅【幼学琼林】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同治九年,曾国藩迈过了六十岁的门槛,到同治十一年他去世,这三年他也没让自己闲下来,仍旧奉旨办差,清理文件,会见外国使臣,并处理了棘手的天津教案。翻阅这三年他的日记,给人最大的感触是,他认真地度过了每一天。他生前,其祖父梦到巨蟒降落;他死后,金陵涌现火光异象。生前身后皆有奇异,皆伴瑞兆荣光。
  • 礼仪有其神圣的智慧。它是一种文明的艺术形式,跨越文化和时代,造福所有参与其中的人—— 如果得到实践,可以防止我们偏离变成无知粗鲁的凡人,并使我们的意识更接近这个物质世界之外的领域。
  • 他在书信中,提到一些有趣的观点,诸如治身以不药为药,养生要诀“惩忿窒欲”“觉有病时,断不可吃药”“药虽有利,害亦随之,不可轻服”“不特无以养德,亦非所以保身”等等。他列举了一些实例,提醒弟弟们保身之道不在于服药多少,而在于修身养德。
  • 自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入仕,到了咸丰十年(1860年),他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江南军务。此时的他是大清朝廷倚重的大员。家族中不仅曾国藩大权在握,他的弟弟们也相继建功立业,为保大清立下赫赫战功。然而他行事仍旧格外谨慎。对待诸弟和子侄,他苦口婆心地督导,要戒掉骄、奢、佚(淫逸)。
  • 同治八年(1869年),曾国藩五十九岁。宦海涛浪载着暮日扁舟,此起彼伏。曾国藩宛如扁舟上的钓客,独自迎着风浪,沉默地看着茫茫大海。宦海沉浮三十多年,他老了,也累了。为大清力挽狂澜,他倾尽了心力。为国立功、立言、立德,每一项都耗尽了他智慧的极限。他的家人无怨无悔地支持他,在每一个领域协助他树起了丰碑。然而,就在这一年他的一封家书,引起了轩然大波。其子曾纪泽“违逆”父命,发起了全家总动员,千里迢迢去找曾国藩。
  • 同治六年(1867年),沅弟曾国荃写信请求兄长训示,让曾国藩给他一些修身上的建议。因为这一年,曾国荃诸事不顺,剿贼无功被摘去了顶戴,并托病以请假开缺,朝廷同意免除他的职务,他心里着实难堪。
  • 同治元年(1862年),大清发生瘟疫。染疫的军民大量死亡,尸体顺着河流漂浮而下。由于尸臭弥漫,凡是闻到秽气的人,十个人中就有八九人病倒。曾国藩看着河中堆积的尸体,大叹:“诚宇宙之大劫,军行之奇苦也。”意思是这情况真是宇宙天地间的大劫难,行军打仗遇到的奇苦!
  • 清军常年与太平军战争,导致百姓饥馑,民不安生。面对人间疾苦,曾国藩除了伤叹,别无选择。他不是圣人,只是朝廷的钦差大臣。当战局扭转,清军接连反败为胜,曾国藩总督的军队所到之处,面对黎民涂炭,他无法再袖手旁观,置若罔闻。于是在辖区发放米票,赈济百姓。百姓凭米票换取救济粮。然而当米票回收后,曾国藩发现竟然多了二千三百多张假票。在如此艰难的时局下,地方官员竟敢公开造假,与民夺利。他直叹:“人心之坏,殊可痛恨。”
  • 同治元年(1862年),正值乱世之秋。朝廷对内忙着剿匪,对外屈膝签订辱国条约。曾国藩在宦海浮沉愈久,愈渴望家族平安。
  • 身为封疆大吏,朝廷重臣,有人想着赶紧捞钱,趁着还在权位,为子孙多办家产。曾国藩和曾国荃兄弟二人,一个封侯爵,一个封伯爵,在当朝风光无限,家门显赫。然而在钱财问题上,曾国藩做出了与众不同的选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