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孟郊有一首名作《游子吟》,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诗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唐诗朗朗上口,流传千载,经久不衰。
千百年来,多少游子身着慈母缝制的衣衫,辗转奔波,走遍天涯海角,久经风霜雨雪。无论风起云涌,还是云淡风轻,母亲的叮咛始终回响在耳边。无论春华锦瑟,还是凌厉寒冬,母亲对游子的牵挂始终没有改变。
穿越千载光阴,从新回味《游子吟》,人们是否读懂了他的心声?是否真能体会“三春晖”的无私与广博?人们是否也好奇,孟郊写这首诗时,究竟有多大?
孟郊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中举之前,孟郊为生计,常年奔波在外。吃,有时乞食于路旁;住,有时寄人篱下。
无论在考场失意、旅途饥寒或形单只影之时,母亲为他缝制的衣服,成为思亲之情、惦念归家的精神寄托。由于常年奔走,在孟郊的思想深处,游子衣成为脑中最深刻的记忆,也是他情感最深,思母至真的深情感念。
游子衣作为他的精神寄托,多次出现在他的诗作中,如“秋风游子衣,落日行远道”“长为路傍食,着尽家中衣”“商山风雪社,游子衣裳单”“岁新月改色,客久线断衣”“影孤别离月,衣破道路风”“远客夜衣薄,厌眠待鸡鸣”等等。
据张籍《赠孟郊》云“立身如礼经”,孟郊以古代的礼和经典的要求,作为立身安命之道,虽然仕途坎坷,却也是纯诚之人。
他一生待母亲非常孝顺,凡出处行藏,均受到母亲的影响。孟郊曾经两次进士不及第。贞元十二年,已经四十六岁的孟郊奉母亲之命到京城参加考试,从而中举。这次,他没有任官就返回家乡,照顾年迈的母亲。
时隔四年,孟郊接受溧阳县尉任职不久,即把母亲接到溧阳奉养,以便于晨昏定省,随侍左右。他迎接母亲到溧阳后,写下千古名作《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而这一年,他已经五十岁了,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人生经历半百,也经过了许许多多的苦乐哀愁。他刚上任就迎接母亲来到任所,以尽身为人子的一片孝心。
或许,他意识到,从出生到现在,母亲对他的殷切关爱、嘱托与叮咛,即便是五十岁的“寸草心”,在犹如“三春晖”的母爱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他发自肺腑,深挚地吟咏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在与母亲团聚之时,他已人生半百。此时此刻,他将全部的感念、感恩溶进诗作,写下《游子吟》。这或许是迟到的报答,或许是对人生遗憾的弥补,亦或许是对母亲博大的爱,报以无限的道之不尽的衷肠倾诉。
在博大的母爱面前,无论是功成名就,高官厚爵;无论是贫贱悲苦,风餐露宿,身为人子,自己始终是一棵细嫩的小草。犹如阳光般的母爱,为了子女倾尽所有,以温情呵护他的生命历程。面对博大的母爱,那颗五十岁的“寸草心”,怎能报答得尽呢?@*#
参考资料:
《新唐书》卷176
《唐诗纪事》卷35
《贞曜先生墓志铭》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