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帮一对父母解决孩子非常爱看电视的问题。这对父母一关掉电视时,孩子就大发雷霆、大吼大叫。我问他们说:“孩子一天看多久电视?”妈妈说:“大概两个小时。我们告诉他,吃完饭或做完功课,就可以看电视。”我摇摇头:“这就是把看电视当作诱因,最后让他无法自拔的陷阱!”
“如果你乖乖坐好,我就给你玩具。”“你把饭吃完,我就会让你喝果汁。”“帮忙做家事,才有零用钱”……,这些让孩子可以马上动起来的“条件交换”,代表孩子都是为了诱因而表现,但,这是好的做法吗?
条件交换,孩子模仿到的是讨价还价
研究发现,给孩子奖励,不能含有任何“控制”成分,控制与自我挑战、能力满足无关,这叫做“贿赂法”。上述的例子,乖乖坐好有玩具、吃完饭喝果汁,都是控制,这样的奖赏不仅无效,反而有反效果,会降低自发性坐在餐椅上的内在动机。
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经常用东西跟孩子交换,孩子就会被你暗示,而更喜欢那样东西,最后导致不是因为饿才去吃饭,而是因为果汁才吃饭。这种行为的危险性在于,如果大量用这种交换条件去换取孩子要做的事情,他的内在动机就会丧失。而且,孩子会觉得奖品不够丰富就不做,开始讨价还价。
面对大一点的孩子,我们常常这样做。“做家事,赚零用钱”是非常危险的错误观念。如果已经养成只要做事就有钱拿的坏习惯,日后他参与每件家事前,都会先问你:“妈妈那我今天帮你拖地、帮你浇花、帮你倒垃圾,有没有钱拿呢?”若孩子开始以金钱为衡量标准,甚至问你:“那有多少钱?”这就表示,孩子已经中了贿赂法的毒。
要改变这种错误的教养方式,就要减少条件交换的方式,让孩子听话。但是要如何奖励,才能避免贿赂又能引发内在动机呢?那就是改良版的“集点制度”。
训练小孩耐心与等待,善用“改良式集点”
所谓改良式的“集点制度”,有三个实施重点。首先,当孩子缺乏行为动机时,才能用集点制度;好比说练琴、阅读、洗碗、整理书包等,有些孩子没办法从这些地方培养好习惯,也不知道自己为何要这样做,因此造成亲子之间沟通认同不一致,这时就建议可用改良式集点。
这种时候不需要有动机,纯粹是帮孩子建立好习惯,但在操作的过程中,父母要帮孩子分析,而不是单纯为了集点而集点,例如,在贴贴纸的同时你可以说:“嘿,我发现你今天很主动耶!我觉得你今天很认真呢!所以妈妈给你加一点。”用这种方式加强孩子正确行为,才不会让他忘记自己曾经做过的优良行为。
其次,集点制度有年龄限制。怎么说呢?一般来说,大约4 岁以上的孩子会比较适合使用集点奖励制度,因为年龄太小的孩子,可能会真的为了想得到贴纸而做出一些优良行为;4岁以上的孩子开始滋长同理心,也比较成熟了,能知道别人的要求,比较听得懂大人的分析,可借此训练延迟满足、让他们了解过程比结果重要。
最后,集点奖励制度能少用时,尽量少用。如果一定要用,也必须事前共同讨论。例如,集满10 点可以有一个小礼物、集满30 点就可以亲子出游,集满60 点,就可以去看一场舞台剧……。这个规则在事前就要先约定好,而且当孩子达到第一阶段时,要引导他思考要不要换掉,还是要留着往下一个目标迈进。改良式集点制度的关键,是让孩子分析自己的进步点,4 岁的孩子仍不知道自己做对了什么事才得到奖励,而且容易因为奖品而忽略过程,父母从旁的引导与分析,是提升孩子心智成熟的重要做法。
也就是说,集点奖励制度的关键,是让孩子分析自己的进步点,4 岁的孩子仍小,并不知道自己在过程中努力了什么而得到奖励,父母从旁的提醒与分析,是教会了他自己分析自己的能力,这也是最受用的礼物。
不同的年龄层,奖赏技巧也应该不一样,大约10 个月左右的孩子,就会开始会做出展示(showing-off)的讨赏行为,借此得到大人的注意力。所谓“展示”,家长们最常遇到的例子就是幼儿把水喝光光后,把杯子举得高高地给大人看,期待大人的赞美与肯定。在这个行为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孩子并非要物质上的满足,而是更喜欢与大人的互动。所以,期望2 岁以下的幼儿有好的行为,就要留意孩子的“展示”行为,给予大量的回馈,才是最重要的亲子互动。
习惯“社会性赞美”的孩子,长大后物欲比较低
很多孩子跟大人分享自己的故事时,家长常常都在滑手机及忙自己的事,这样人在心不在的相处,就是在破坏学习的动机。学龄前的儿童,除了赞美、拥抱,“集点表”的运用也能让他表现更好。因为这个年纪的孩子,对于自己能完成的事情感到很骄傲,期待大人看到他努力换来的集点表,为了得到肯定贴纸,会比较有动机去完成。
例如,早上起床只要不哭,可得到一张贴纸,不论孩子是否赖床或生气。很多父母担心,一天下来会不会给太多贴纸?其实,只要把换奖品的目标拉远即可,如60 点再换奖品。
小学以后的孩子,心智成熟度更高,父母可以执行复杂的奖励,例如“主动”有1 点;“动作快”有1 点;“专心”有1 点。审慎订出好行为价目表,当孩子做出非常难得的好行为,跟学龄孩子沟通后,可以加倍给点数,让孩子记忆深刻。
除了具体外,学龄的孩子更需要的是“权力下放”,例如自己决定去哪里玩、自己安排课后时间,这对学龄后的孩子是重要的奖品,因为代表着大人对他的肯定。
还记得前面提过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吗?当孩子感受到尊重后,他才会有动机去“自我实现”,对学龄孩子来说,有更多自己能独立完成的成就感,比获得物质更重要。
─ ─摘自:《教养的真相:图解孩子讲不听、叫不动,大人该懂的破冰对话》亲子天下出版提供@
责任编辑: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