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芝兰之室
【原文】
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注释】
(1)交:交往。
(2)芝兰:香草。
(3)鲍鱼:咸鱼。
(4)肆:店铺。
【语译参考】
和善人来往,就好像进入种满芝兰香草的花房,时间久了闻不出香气,这是因为被香气同化了,品德受薰染而变得高尚;与恶人交往,就如同进入卖咸鱼的店铺,时间长了就闻不出臭味,被臭味同化了,人也因此同样变坏了。
【读书笔谈】
这一课很简单,讲的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尤其是幼儿的启蒙教育,交友与居住的环境对孩子的品德影响很大,因为小的时候,模仿能力最强,又像是一张白纸,没有形成善恶是非的道德观,接触到什么人,就会自然模仿这些人的言谈举止。一旦形成恶习,很难改正。所以中国自古非常重视幼儿的教育,这时候给孩子选择良师益友,选择民风仁厚的居住的环境,(好环境不是指富裕的环境,是指道德好的环境。)就成了传统幼儿教育的一个常识和最明智的方法。
正所谓耳濡目染,孩子无法分辨善恶,最容易受影响,因此,选择居住的环境尤为重要,一旦打下良好的基础,懂得善恶是非,长大后,他们自然能面对复杂的社会和人心,不会轻易受到不良的影响了。甚至可以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了。这时候,就有了正确的判断了。自己就懂得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了。所以,幼儿时期的环境和交友,要特别注意。
有人以逆境造就人而否定古人的教育观,且不说逆境是否跟道德有关,是否是一种概念,有时候不过是穷困的环境,但是穷困不等于人心不好,跟古人说的仁厚的环境还不是一个概念。即使逆境真的是指周围的人都很不善,喜欢欺负人。自己总是被人挤压,受到不公对待,如果这个人真的能够发奋有成就,也是因为,他已经是个成年人,或者因父母严格教育有了善恶是非的判断,绝对不是个幼童了,才能做到的。所以,我们看古人的思想,还要懂得主要讲的是打下好的教育的根基,注重的是一开始的教育。这一点是非常明智的。
这篇课文的句子出自《孔子家语》:“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意思是说,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自然充满香气;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鱼的地方,时间长了就闻不到臭了,也是自然就融入到环境里了,自己也是一身臭味了,没感觉了。基本意思不变。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似。
即使是成年人,也会有对是非把握不好的时候,所以不管自己是否成年,有了经验,都要谨慎选择交友和生活的环境。人与人之间,还是会相互影响的。
【说故事时间】
里仁为美
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音智)?”(注1)这句话说明了择居的重要性。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因此选择风俗仁厚的住所,不知不觉就会受到它的影响,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从前孟母三迁,就是为了选择“里仁为美”的环境,使孟子在优良的环境中成长。
孟母为了教育孟子,曾经搬了三次家。孟家原住在坟地附近,耳濡目染之下,孟子常和同伴玩筑墓和祭墓的游戏,孟母认为这样不好,就搬家了。新家的旁边是屠宰场,模仿力强的孟子又玩起杀猪的游戏,孟母觉得这样的环境也不妥,又搬家了。最后搬到太庙旁,孟子又跟着进出的文官依样学起礼仪,孟母见了非常高兴,这才定居下来。
古人云:“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说明优良环境的重要。晋朝陶渊明《移居》诗云:“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朝夕。”诗中的“素心人”就是指心地善良的人。可见古时候的读书人都非常注重居住环境的选择。选的是人心,而非是否拥有豪宅,是否身份地位有多高。
(注1)译文:居住的乡里中具有仁厚的风俗,是一件美事。选择居住的地方时,不选择住在民风仁厚的乡里,怎能算是明智呢?
(资料来源:正见网传统文化教材)
点阅【幼学琼林】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