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谈风云》第12集 王霸殊途(2)
(旁白)商鞅的死可谓自作自受,作茧自缚,他的刻薄寡恩、凶狠残暴,尽管为秦国实现了一时的富国强兵,但滥杀无辜、逆天而行,最后遭到灭族大祸。最具有黑色幽默的是,他作茧自缚,因为他自己规定的法律而在逃亡路上不能住店;因为占领西河得罪魏国,而被魏国拒绝接纳;因为谋反而被灭族,自己做过的恶事,一件件地报应在了自己身上。
一个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不是做事,而是做人。商鞅做人就非常失败,他有四个失败的地方。
第一点、就是商鞅非常刚愎自用,他听不进任何人对他的劝谏,包括后来赵良讲得是非常清楚的。局外人一看就知道,太子马上就要即位了,国君马上就要病死了,还贪恋商、于的富贵,你不知道大祸马上就要临头了吗?商鞅就不知道。他听不进去,刚愎自用听不进去任何人的任何劝告,这是他的第一个失败的地方。
第二个、商鞅做事不留后路。你知道太子将来是要做国君的,你怎么能把太子得罪到那个程度呢?把他的老师一个割了鼻子,一个脸上刺字。他就不考虑任何后果,做事不留后路。
第三个、你会发现商鞅没有朋友。他在被处死的时候,要被通缉的时候,没有任何一个人说他一句好话。秦国的老百姓一听说要抓商鞅,空城而出,每个人都掳胳膊挽袖子冲过去,要把商鞅抓起来。我们去读《战国策》第三册第三卷,它上面写的是“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秦国没有一个人可怜他,因为他把秦国的每一个人都当作白痴一样,去剥削、去奴役。
第四、就是商鞅的眼里只有功劳没有道德。他不懂得功劳跟道德之间是有差别的。尽管他也是打下了西河,百里奚也是打下的西河,但他们所用的方法是不一样的。他所用的是诈术,百里奚用的是王道。那么王道和霸道之间有什么差别呢?
我们知道儒家是讲王道的。儒家的理想社会就是“内圣外王”,即作为一个君王,他的内心修为是一个圣人,在外面,他又是一个王者,比如说像尧、舜、成汤王、周文王、周武王,就是典型的内圣外王的人。在这里,他的政治权力和他的道德高度得到了统一。他既是最有权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圣人。这是儒家的理想社会。这就很像古希腊的先知苏格拉底所讲的“哲人王”。
我们知道在《理想国》著作里,柏拉图纪录了一段苏格拉底与格劳孔的对话。苏格拉底说,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目前称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与智慧合而为一,除了这个办法,其它的办法是不可能给个人、给公众幸福的。也就是说苏格拉底所倡导的,也是政治权力和智慧的统一。苏格拉底所说的哲人王,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哲学家做王。在苏格拉底的眼中,哲学家是大智慧的人,是看透了宇宙的规律的人,他们是深刻了解世界的全部奥秘的人。
在苏格拉底的眼里,我们世上的普通人就是“山洞里的囚徒”,就像是一个被面壁绑在山洞里的人,只能够看到山洞的里面。他的后面有一支蜡烛,囚徒只能看到墙壁上跳动的影子,而不知道后面的光源是怎么安排的,他也不知道外面还有一个自由的世界。而那些哲学家就是能够离开山洞走到外面,看到自由世界的人,同时这些哲学家还可以回到山洞里,把外面的自由世界告诉给这些山洞里的囚徒,引导他们跟着哲学家一块走到外面去,也看到自由的世界。
这很像儒家讲的,他本身就是一个圣人,同时又是一个王,又用这种儒家的王道来教化百姓,把儒家的这一套道德观念也教给普通人,使普通人也有机会变得像圣人一样。但是在春秋之后呢,中国到了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这是孔子讲的。
(旁白)在春秋以前,五帝三王都是内圣外王,因此道德礼仪治国的方式深入人心;到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大道隐没,中国进入了一个力征天下的时代。到了战国时期,国家之间完全以兼并为事,道德礼义被扔在了一边,每个诸侯想的都是如何富国强兵吞并邻国,这就给了法家思想出现和用武的土壤。
商鞅因为不懂王道和霸道的差别,才把自己和百里奚相比。今天我们讲王霸殊途,所以也顺便讲四个关于百里奚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叫“假途灭虢”。百里奚是楚国人,家乡在宛,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百里奚年轻的时候非常穷,到30多岁的时候才结婚,娶的妻子叫杜氏,生了一个孩子。后来家里边实在太穷了,妻子就跟他说,干脆你出外看看有没有能够施展才华做官的机会。当时家里边没有吃的,他的妻子把唯一一只下蛋的母鸡杀掉,没有柴火,他的妻子把门闩劈了,把这只鸡炖熟,让百里奚饱饱地吃了一顿饭,就把百里奚给送走了。
百里奚先到宋国,后来又到齐国。因为没有人引荐,所以穷困潦倒,在齐国要饭。这时碰到一个人,叫蹇叔。蹇叔和他聊天,发现百里奚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于是蹇叔就要帮助百里奚。可是蹇叔也很穷,百里奚就在蹇叔的家乡给别人养牛。他养牛的功夫很好,把牛羊养得膘肥体壮。后来他想,大丈夫不能总是这样,还是要出仕,于是就到了虞国。他的才华被虞国认可,他就当上了中大夫。
虞国是一个很小的国家,跟晋国接壤。同时跟晋国接壤的,还有一个国家叫虢国。当时晋国的国君叫晋献公,晋献公就想把虢国和虞国都灭掉。但是虞国和虢国这两个国家是互相支援的,你打虢国,虞国就帮助虢国;那么你打虞国,虢国就帮助虞国。怎么办呢?晋献公就想了个离间计。
晋献公准备了几匹马,准备了一块非常漂亮的宝玉,送给虞国的国君。他跟虞国的国君讲,我现在想借你们国家的道去征伐虢国,我把我的马和宝玉送给你,作为借道的买路钱。虞国国君很贪婪,看到马和玉之后非常喜欢,就准备答应,当时虞国大夫宫之奇就不让虞国的国君做这件事。
宫之奇说虞国和虢国这两个国家,就是嘴唇和牙齿的关系,我们是唇齿相依、唇亡齿寒,这两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如果国君要把虢国出卖了,借道给晋国,一旦虢国被灭,恐怕我们虞国也不会幸存,晋国肯定会把虞国也灭掉。
结果虞国的国君不听,就同意了晋国的借道。晋国在把虢国灭掉之后,返回来顺手就把虞国也灭了。这个故事还留下了后来《三十六计》中的一计,叫做“假途灭虢”。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655年。
百里奚当时在去虞国当大夫的时候,蹇叔就劝阻他。蹇叔说现在这样一个乱世,有很多的国家,你一定要选一个贤明的君主去投靠。为什么呢?因为在这样的一个乱世,如果一个君主要糊涂,肯定就会有祸患临头。你去投奔一个糊涂的人,当祸患临到国家的时候,你是跟他共患难呢,还是不跟他共患难呢?你跟他共患难,这叫不智,因为你知道他糊涂,将来会有祸,你还到他这儿,最后不是给自己招来祸吗?这就叫不智。可是如果你不跟他共患难呢?你是不忠。你已经到了这个国家,你应该忠于他,应该是跟他共患难的。所以,你要找一个糊涂的国君,你只能在不智和不忠之间选。
百里奚说,我实在太穷了,既然有这么一个机会,我管它呢。他就到虞国去了做大夫。他当时也劝虞国的国君说不能借道,但是国君也不听。最后虞国被灭的时候,百里奚也被抓起来,关到监狱里边。晋国就把他抓起来了。
后来晋国国君听说百里奚很有才华,就跟百里奚商量说,你愿不愿意到晋国来做官?百里奚说,我跟着虞国的国君已经是不智了,我如果现在要投靠他的敌对国家,因为晋国把虞国灭了吧,如果投靠晋国,我不是不忠吗,我这两全占全了。他说算了吧,我已经不智了,不能不忠,所以他就拒绝了晋国的要求。
晋国一看,你不在我这儿做官。怎么办呢?当时晋国正好要跟秦国联姻。晋献公要把他的女儿嫁给秦穆公,于是就把百里奚作为陪嫁往秦国送。百里奚说,我都快70岁了,到那儿去要做奴仆,实在是感觉很不好。于是百里奚就跑掉了。跑掉之后,他就想回楚国家乡,结果被楚国人抓住之后,就让他在楚国养牛。
秦穆公在娶了晋献公的女儿之后,一看陪嫁的名单,这上面怎么少了一个人哪。一看是百里奚,百里奚已经很有名了,因为他当时不让虞国的国君借道,大家也知道这个故事。秦穆公就说,我得把人找到。秦穆公跟大臣商量说,这个人这么有才华,我需要花多少钱把他赎回来呢?(待续)#
(《笑谈风云》是新唐人制作的视频版中国通史,目前已出版《东周列国》、《秦皇汉武》和《隋唐盛世》三部。第四部《两宋繁华》将于2018年年底出品,第五部《大明王朝》2019年面世。点播节目视频和音频,请访问《笑谈风云》官方网站 )
责任编辑:毕卉
点阅【章天亮:笑谈风云】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