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白)公元前362年,秦孝公即位。当时,秦国并不被认为是一个文明开化的国家。秦孝公认为秦国急需招募人才,迅速实现富国强兵,于是下令说“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即不仅仅要封他做一个大官,而且要封给他国土。商鞅听到消息后西入秦国,向秦孝公陈述变法图强之路。后世的人在反思秦灭六国的这段历史时,无不公认商鞅变法是秦国富国强兵的起点。那么商鞅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又给秦国和之后的中国历史,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商鞅的名字原来不叫商鞅,他是卫国庶孽公子。庶孽公子就是卫国国君的妃子的儿子,而不是正妻的儿子。因为他是在卫国,所以说大家就叫他卫鞅。他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公孙鞅,公孙是姓。在周朝的时候,诸侯的儿子叫公子,诸侯的孙子叫公孙。所以公孙这个姓,实际上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或者说爵位的象征,后来才变成了一个姓,所以卫鞅也叫公孙鞅。
公孙鞅从小就特别喜欢刑名之学,但是他觉得卫国太小,不足以展示他的才华,所以就离开了卫国到了魏国,就是魏文侯所在的魏国。
我对卫鞅的评价相当地负面,就像我对法家的评价非常负面一样。他专横独行、刻薄寡恩、不知进退、作茧自缚,最后不得善终,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不仅是我说他刻薄寡恩,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也说“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卫鞅出生于公元前395年,就是魏文侯去世的第二年。魏文侯去世之后,太子击即位,就是魏武侯。魏武侯一共在位26年,薨了以后呢,因为没有指定继承人,所以魏国的两个公子魏罃和魏缓争立,都想争国君位置,二人间就发生了一场战争。这一场战争差一点让魏国亡了国。后来魏罃胜出,就是后来的魏惠文王。孟子管他叫梁惠王,因为他在位期间,把魏国的都城从安邑(现在的山西省夏县)迁到了大梁(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他一共在位50年。按照《史记》的说法,他一共在位38年,但是根据别人的考订,他一共是在位50年。他对魏国的影响非常大,魏国的衰弱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魏惠文王手下有一个大臣叫做公叔痤,是他的相。卫鞅到了魏国后,首先投奔在公叔痤的门下。公叔痤认命卫鞅为中庶子。所谓中庶子,就是负责卿大夫的庶子教育的。由于卫鞅经常负责他儿子的教育,所以就跟公叔痤有很多的接触。卫鞅在谈论国家大事的时候,经常很有预见性,公叔痤就认为卫鞅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
后来公叔痤病了,非常重。魏惠文王就亲自到他家里去探视,坐在他的床头,流着眼泪问他,说您如果一旦一病不起,我应该把国政托付给谁?公叔痤就说,我有一个中庶子叫卫鞅,人虽然很年轻,但是非常有才华,我希望您可以把整个魏国的国政都委托给他,就是所有的国家大事都交由他来处理。当时魏惠文王就没有说话。公叔痤就紧接着跟了一句说,如果你不能用他,请一定把他杀掉。魏惠文王就说了一个字“诺”。“诺”就是“是”。
魏惠文王离开公叔痤的时候说,哎呀相国已经病得糊涂了,先让我把一个国家托付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而且是把整个国家都托付给他;然后又告诉我说,如果不能给他就把他杀掉,他实在是逻辑已经非常混乱了。然后他摇头叹气走掉了。
在魏惠文王离开后,公叔痤就把卫鞅叫到他的床前说,我刚才跟国君讲,请他用你,但是如果不用你,就要杀掉你。公叔痤说,因为我做一个大臣,应该是以国家为重,应该是以国君为重,所以我先跟国君讲,但是我觉得国君不会用你,而很可能会杀掉你。所以作为朋友,我劝你赶快离开我。
卫鞅听了之后就说,如果国君不听你的话而使用我,他也不可能听你的话而杀掉我,因为他还认识不到我的能量。
公叔痤为什么跟魏王那么讲呢?其实道理很简单,他当然不希望魏王杀掉卫鞅,他只是想用一个极端性的说法给魏王传递一个清晰的信号,就是公孙鞅如果帮助你,他可以把魏国弄得非常富强;但是如果他要祸害你,他也可以给你祸害得很惨。所以如果你不能够让他帮助你,那千万不能够让他祸害你,就要把他杀掉,但是魏惠文王没有听他的。
过一段时间,公叔痤就病死了。之后又有一个魏国的公子叫公子卬,也推荐卫鞅,结果魏王还是不用。
这个时候,卫鞅就觉得在魏国已经混不下去了。也就在这时候呢,他看到了秦孝公的榜文。他知道如果谁到了秦国,帮助秦国实现富国强兵,不但有一场天大的富贵,还会有一块非常大的封地,所以卫鞅就离开了魏国,到达了秦国。
一般来讲,他到秦国之后应该是找那些负责颁布公告的人,说我是看到了告示才来的,我应该怎么样能够见到秦王;或者说去找管外交和接待工作的人。但是卫鞅没有,他去投奔了孝公手下一个受宠信的宦官景监,就到了景监的家里,请求景监推荐他。景监把卫鞅推荐给秦孝公。秦孝公和卫鞅之间的谈话一共有四次,前三次谈话可以说是非常不愉快的。
卫鞅第一次见到秦孝公的时候,就给秦孝公说了一大套东西,秦孝公的反应是什么呢?《史记‧商君列传》中是这样写的,“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意思就是说,卫鞅念念叨叨的,跟孝公说了很长时间,孝公听了就睡着了,等醒来之后发现卫鞅还再说,听了一会儿他又睡着了,等醒来之后发现卫殃还再说,所以就“时时睡”,一会儿就睡过去,一会儿就睡过去。可见卫鞅讲话,非常没有吸引力,让人昏昏欲睡。
但是秦孝公脾气很好,他虽然时时睡,但是等到卫鞅讲完话之后,就让卫鞅走掉了。这如果是朱元璋就得把卫鞅打一顿的。孝公等卫鞅走了以后跟景监说,你推荐的是一个夸夸其谈的人,说一些没有任何用处的空话的人,叫做“妄人”。孝公说你怎么能推荐这样的一个人给我呢?孝公就很不高兴。
景监回到家里就责备卫殃说,你怎么能跟国君说那些不着边际的话呢?卫鞅说,我害怕他的志向太大,所以就给他讲了一些如何做帝的道理,所谓“帝”就是伏羲、神农、尧、舜等,在讲这些人是怎么治理国家的,孝公听不进去。
卫鞅说我还有第二套方案,第一套话他没听进去没关系,请再给我一次机会。景监脾气很好,又去跟秦孝公讲,说我的客人的话还没有说完,能不能再给他一次机会?秦孝公又答应了。
第二次把卫鞅叫到宫里,卫鞅开始讲成汤伐桀、武王伐纣,讲的是大禹王、商汤王和周武王,是怎么样治理国家的,讲的全是王道。结果秦孝公又听不进去,所以孝公又责备景监,景监回来又责备商鞅。
商鞅说,哎呀,看来孝公的志向不怎么样嘛!我第一次给他讲做帝,像尧舜一样他不听;第二次我给他讲怎么样做王,像成汤周武一样,他也不听。那么好,我还有第三套方案,我教他怎么去称霸。景监说您先歇会儿吧,我不敢再去跟孝公讲,因为孝公很不高兴了。
后来有一天,秦孝公在吃饭的时候,突然间放下筷子说,人生在世,如飞鸿过隙,就像一只鸟从门缝外飞过去一样,转眼就过去,我已经挂榜招贤很长时间了,怎么到今天也没有找到一个大贤呢?
其实秦孝公不懂一个道理,大圣大贤是旷世难遇的,他才挂了几个月的榜。这个时候,景监趁机又讲,说我的客人商鞅一共有三种不同的治理国家的方法,帝、王、伯。他第一次跟你讲的是怎么做帝,第二次讲怎么做王,他说他还有一套怎么称霸的办法。
孝公一听就来精神了,说我再见他一次。第三次,卫鞅就和秦孝公讲当年的春秋五霸是怎么称霸的。这一次秦孝公听进去了,但是仍然没有感到那么兴奋,就没有觉得卫鞅有什么话可以一下子就解决秦国问题的。
但是等到卫鞅走了以后,孝公跟景监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这一次你的客人讲得话让我觉得可以和他再谈一谈。于是景监回来把话转达给卫鞅,卫鞅说,我终于知道国君想听什么话了。
于是卫鞅第四次又去见孝公,这一次就讲的全都是富国强兵的霸道。其实你说卫鞅知道不知道秦孝公不想听帝道和王道呢?他当然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做呢?他就是为了在孝公面前,把帝、王二道说得非常恶心,非常令人生厌,非常令人昏昏欲睡,这样好断了秦孝公想去做帝、王的念头。
这个话不是我这样讲,司马迁在作《商君列传》最后的评价商鞅的时候,司马迁也说,当时卫鞅讲的那些帝、王之道啊“非其质也”,就是并不是他的本心。而当这一次,卫鞅在给秦孝公讲起来如何富国强兵的时候,秦孝公的反应是什么呢?“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就是秦孝公不断把他坐的那个席子,往卫鞅的身边凑,一直跟卫鞅连续谈了好几天都没有感到厌倦。这一下子,卫鞅就摸到了秦孝公的脉。
卫鞅跟秦孝公谈了什么东西,《史记》上是没有记载的,但是我想应该就是在《商君书》中的思想。《商君书》是商鞅的一本书,一共是26章,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了商鞅一生对于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理解。
在《东周列国志》中对做了一个非常精辟的总结,卫鞅说“欲富国莫如力田,欲强兵莫如劝战,诱之以重赏而后民知所趋,胁之以重罚而后民知所畏”。第一句话“若富国莫如力田”,就是如果你要想让国家富裕,就一定要奖励农业;第二句话说“若强兵莫如劝战”,如果你要想让国家的兵力强,就必须要鼓励老百姓愿意去作战、敢于去作战、敢于去杀人。那么怎么样去鼓励农业,怎么样去鼓励军功呢?卫鞅说,具体方法就是“诱之以重赏”,用很重的赏赐去引诱他们,“而民知所趋”,老百姓就会朝那个方向去走;然后“胁之以重罚”,用很重的惩罚去恐吓他们,“而民知所畏”,这样老百姓就不会做你不想让他们做的事情。
商鞅一生学问,就是这几句话,一个是“耕”就是农业,一个是“战”就是打仗。所以有的人把商鞅的这一套东西称为“耕战之术”,就是农业和战争。那么怎么去实现耕和战呢,就是靠“诱之以重赏,胁之以重罚”。(待续)#
(《笑谈风云》是新唐人制作的视频版中国通史,目前已出版《东周列国》、《秦皇汉武》和《隋唐盛世》三部。第四部《两宋繁华》将于2018年年底出品,第五部《大明王朝》2019年面世。点播节目视频和音频,请访问《笑谈风云》官方网站 )
责任编辑:毕卉
点阅【章天亮:笑谈风云】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