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归属
上天恩赐的水源
滚滚浊水阳光下闪着银光
奔流河川,灌注辽阔田地
恩养世代子民
是岛屿农乡的血脉
1
桌面上摊开一幅台湾地图,图上显示的,只是几条水蓝曲线,绘在绿、黄、褐色泽交混的平面上,梭形的岛屿包围在蓝色汪洋之间;在世界的大版图上,台湾岛屿只是欧亚大陆板块边陲上的一个小点。
犹记得年少时候,我曾经看过一部日本电影,片名翻译为《日本诞生》。象征日本国的富士山喷发熔融的岩浆,与史前的恐龙怪兽,交织成一部既富神话想像又有历史人文思考的巨片。
有时候我也会幻想早年台湾岛屿如何从浪沫间诞生,那究竟是怎样的情境?想当然不是如科幻影片般的瞬间变换,而是历经久久长长的时间轨道,才换得今日空间的面貌。
原生的Formosa在我的想像里,是一部色彩瑰丽的卡通影片,变幻着无限可能的图像感。而我一个现代人,以一个被文明驯化的身躯,如何追溯亘古洪荒的容颜?
二○○二年春天,又一处隐藏在深山的巨大桧木林被发现,令人叹为观止的宏伟风貌,正是未开发之前的台湾岛;如果在台湾的各乡野小镇走一走,到处都留有清水、龙泉、’水头、涌泉、长流、溪洲……等等与水相关的地名,虽然这些地方现在看起来和其它干涸的城镇没两样,天然水泉已不见踪迹,但似乎在述说从前的台湾,到处都是水溶溶。
小小的台湾岛,遍布丘陵、台地、高山。以这些山脉的坡面为源头,汇聚的河流,在资料上有记载的就有一百二十九条,长度超过一百公里的有六条,浊水溪则是全台湾最长的大河,流域遍布南投、彰化、云林、嘉义四个县境。
虽然与世界上许多领土广阔国家的大河相较,浊水溪显然不足夸耀。但因为台湾山势的高耸,把低、中、高海拔的纵线空间拉开,从最高的山棱上,顺着山势千回百转的河流、加上多变化的海岛型气象,却孕育了岛屿生态的丰富性。从低海拔处热带性、亚热带、温带、到高海拔的寒带生物垂直分布,好像把地球从赤道到极地的生态相,“压缩”在小小的台湾岛上。
许多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有种生物,许多值得骄傲的丰美景象,让世界各地的生物学者惊艳叹赏。有生物学者称:“台湾是世界物种的博物馆。”
2
中央山脉从奇莱主峰以北的毕禄山,向西南方向纵走一直到能高山,巍峨的山势,成为南投和花莲的县界。我们若以南北为经,东西为纬,南投恰是台湾的心脏地带。若以天地为纵座标、海平面为横座标,则台湾岛距离地平面最高的顶点,正落在南投、云林、嘉义、花莲的县界上。
一年来,我和妻为了“展读”南投,忙碌的行脚可以用“奔波”来形容。亲自走在大地上读地理,才深深体会,地图上所标示的几笔简略线条,想要一一踏临,还真是一门浩瀚的学问呢!整个寻觅浊水溪的历程,越走越觉得走不完,心境总是在赞颂丰美和惭愧于无知二者之间摆荡。
我初抵浊水溪上游水源地,看群峦叠翠,一座比一座互争高低,山棱的曲折弧度,还有深浅不一的碧绿,其间的微妙差异,真不是一个平日生活与高山无缘的庄稼人,所能理得清楚的。
山峦以庞大的身躯,前前后后相互阻隔,随着天顶阳光的位移,向阳坡面与山荫间绘着虚实莫辨的轮廓,山与山的交叠处,都自成一个神秘天地,让观看者除了赞美山势的浩然之气外,更感叹想要理解山岳的真实面貌,真需要一番艰苦跋涉,追寻探索的大工夫呢。
“不动如山”是我们习用的成语,显示山的恒久与安定。但如果拉长我们的视野来看“地史”,眼前恒久不动的大山,就和不停流动的水一样,也都处在不断成长与衰退的循环变动当中。
大约在两百到四百万年前的“上新世”末期,大洋中的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相互挤压,板块与板块的交锋,形成所谓的造山运动。于是台湾岛屿,从太平洋沿岸的海底隆起,与相邻近的日本、琉球、菲律宾等岛屿,连接成环太平洋滨的“花彩岛弧”。
看似坚硬的地层,在强大自然营力的作用下,却像一块富有弹性的软泥,板块的位移,造成一波又一波的重复推挤,大小不一的波状褶皱,就这样形成。最庞大的中央山脉以及台湾岛的其它高山峻岭,都是这样诞生的。大气降落的雨水,汇聚在各个山脊谷地之间,即为无数的溪流。
为了寻觅浊水溪水的源头,我沿着“14甲”公路上合欢山,我们在沿途的武岭停车眺望。
“武岭”,目前是全台湾公路线所能抵达的最高点。置身在空旷的高地,群峰都在身边、脚下,世界在视野中仿佛缩小了。
从平地上看起来庞然高耸的大山,现在只是峰与峰相互接壤的好邻居,感觉近在身边。但是视觉的想像瞒不过双脚跋涉的艰难,那山山之间的真实距离,你若想靠行走亲身抵达,确实深不可测、远不能及啊。
站在武岭上,听当地人指点,再与手中的地图比对,才知道东边偏南的对岸,一列岩壁显得苍黑、刚楞突兀的山脉,原来就是颇富神秘传说的所谓黑色奇莱山系,尖顶突出之处就是奇莱主峰。
佐久间鞍部像坚实的地母,坦开宽厚的胸怀、高高举起两臂,亿万年来接纳天上落下的甘霖,两大山系的水,涓涓滴滴都顺着无数大大小小的野溪汇入鞍部,成为浊水溪的水源头。
一趟读山、读水的经验,我感觉实体的山岳,比水流更不容易认识。从平面的地图要与纵、横、上、下多面空间的山岳对照,很难在抽象中理出具象,至于川流不定的水系,倒比较像绘在大地的蓝色公路线,若能置身高地,向下俯瞰,与纸上的地图一对照,就会有比较清晰的概念了。
3
根据资料统计,地球上地下水的蕴藏量是河川水的八千倍、是湖泊水的八十倍。原来看不见的地底,就是一个庞大的水库。水和长年蕴藏的石油、煤矿一样,同样是地球老祖宗为我们留下的丰厚祖产。
天降雨水时,浓密的森林、植被,为大地护守了这些丰厚的水源。当地层或岩层露出地表或断裂成悬崖时,地下蕴藏的水就形成泉水或瀑布,再汇集流进较深的谷地,开始河川长远奔流的旅程。
河流的所谓源头,究竟该从哪一点算起?来自天顶的第一滴水,最早落在哪一处山巅?千万年来蕴藏在地层、树根间的地下水,又如何释放出来,成为奔走的水流?
我设想自己就是那从石墨片岩间渗出来的第一滴水,冰晶状的水滴是台湾希望的源头,从踞高处出发,穿越密林间、奔走石隙缝、忽而坠下悬崖,忽而入土隐伏,忽而出土涌泉,一一抚触台湾中部大面积的土地,然后悠悠出海……
的确,活水是生命的起源,河域是文化的化育之地。世界上任何古文明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区。印度的恒河、中亚地区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中国的黄河……等,都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摇篮。小小岛屿的台湾,一样布满密密麻麻的水系,是台湾生民的生活命脉。数千年来,各种同中互异,异中又相互交融的生活模式,绘出台湾的文化轮廓。
我一直住在浊水溪下游的农乡,浊水溪从我家田园的南方经过然后出海。从小就常常看到母亲为了争取耕种用水,大白天要“巡田水”、漆黑的深夜,还要一个人坐在田头“顾田水”。母亲整夜守护着细细的水流,不敢回家睡觉,因为新插的水稻秧苗不能一刻缺水。一旦自家田边的圳沟断水时,母亲就必须扛着锄头沿田埂走到更远的埤仔头,截引浊水溪的水源流进自家的田来。
“水”是农家人的命脉,因此有不少性急的乡亲,为了争取较多的灌溉水,和“田边”乡亲争执起来,甚至演出“全武行”的事件。
对于仰赖溪水灌溉生产作物的农民,浊水溪一直不是温婉的母亲河。在大量降雨季节,浊水溪雄浑滚滚,好像大地上翻搅沙泥的巨龙,一发不可收拾,雨季去后又只剩细小水流,一年中更多时候河床干涸,砾石遍布,让沿岸的农田饱受缺水之苦。变幻不定的水量和难以捉摸的气象,一样不可信靠。
究竟河川的活水源头是什么?如果河流上游长年都有稳定的水源,为什么来到下游会不见踪迹?位处太平洋气流带的岛屿台湾,水汽丰富、雨量丰沛,为什么竟然留不住水,让沿岸的生民、作物因无水而苦?
曾经被誉为森林之岛的台湾,为何涵养不住水源,让一时的雨水狂暴迳流,毁坏家园?如此不是患涝就是干旱的河流,我们又如何称颂它为“母亲之河”呢?
走一趟河川源头的朝圣之旅,能给予我们怎样的反省?
4
在河床上 嬉戏 奔跑
在堤岸上打滚
是你 让我的童年更加丰富
是你 滔滔水流动
哺育了家乡田土
经常在梦中出现的活水源头
似近还远 召唤我去探寻……
我参考国民中学教本《认识台湾“地理篇”》说:浊水溪全长一八六公里。究竟这个数据有没有包含所有支流水系的总长,还是就一般所谓的浊水溪本流的距离?我并不确切了解。
寻觅浊水溪的旅程,我们先沿着“14甲”公路上合欢山顶,俯瞰奇莱北峰与合欢山东峰间的佐久间鞍部,山下溪涧中,正在流动的万大溪水,被称为浊水溪本流,应该是上个冬天,山上霜雪溶化之后的水流吧!但是若要亲身抚触溪水,必须离开峰顶,下到河阶谷地。依傍浊水溪源头最深入的村庄,应该是静观部落了。
浊水溪流入庐山温泉区之前的上游地段,称为万大溪又称为雾社溪。泰雅族原住民沿溪流的河阶地逐水而居,建立部落。由上游以降,分别成为静观、平和、平静、及庐山、春阳村落。
在庐山国小的前方,车子通过“入山检查哨”,沿着合作产业道路溯浊水溪而行,约六公里处,右侧有一分叉道可经囤原到天池。据说这一条就是过去的“能高山越岭古道”。目前这条路况充满险阻,若没有内行的山地人引导,我们不敢冒险前进。
“天池”是塔罗湾溪水的源头处,“天池”的名字清新雅净,让人有登临天界的联想,总以为一定像个神仙境界。虽然我尚无缘到达,却曾经读到报导说:目前天池的水也面临了严重的污染,优氧化的藻华让这个高山湖泊正在逐渐死去,看了令人无限感伤。
我们的车子不往右转到天池,仍继续顺着浊水溪的曲流沿岸往东北行,先过平静部落,再走六公里可到达静观部落,这是浊水溪上游最深处的部落社区。“静观”,这个引人沉静深思的优美地名,现在被唤作“合作村”。
到达静观,我才明白所谓的水源并不是一个特定的点。当车子沿山缘峭壁环绕上行时,一路看见身旁的岩壁,这里、那里,“山水”汩汩渗出,随处悬吊成大小不一的瀑布。刚刚惊喜发现右侧一条白炼,车子转个弯左方远处又出现一大疋银缎,清冽涌泉始终跟随在车道左右流窜,称得上处处飞瀑、处处流泉。
我真的讶异于河流上游的丰沛活水,竟然千年、万年来永远流淌不尽,把整个静观村庄包围在溶溶水声之中。
静观分成上、下两部落,我们把车子停在下部落的合作国小门前,沿产业道路步行下河阶谷地,就置身在一片乌黑晶亮的河床上了。浊水溪正在两山之间的U形谷地,哗啦啦奔流,穿过静观桥。
碎石 细沙
迤逦出一片宽阔的河床
苍树 老藤
呵护着峻峭的岩壁
水声 鸟鸣
似在幽林 又像在水滨
引我久久流连……
5
环绕浊水溪两岸的山脊,地质大都是由黑色晶云母矿组成。这些山岳在亿万年前还是层层积累在深海底部的泥巴,变质成为片状板岩。在某些地壳陷入熔岩底层的“岩石循环”进行当中,此岩层却由深海隆起诞生,所谓的造山运动让这些山棱成为台湾岛的脊梁。
不断在升高当中的山岳,也不断同时进行崩解碎裂的复原过程。经历漫长岁月的蜕变、新岩石上升、老岩石崩解、加上雨水冲刷与风化作用,由大量晶云母石组成的巨大板岩,碎裂、掏洗,成为平铺在河床上的铁板砂。
静观部落的浊水溪河床上,板岩碎裂成长条状,满地都是“石笔”,摊在阳光下。晶云母的细石反射出灰黑晶亮的光彩,这些岩砾最后都将成为下游黑质壤土的母土,再进入海底沉积。
从石墨片岩间隙溢出冰晶状小水珠,不受囿限顺地势穿流汇聚成河。如果把我在源头区所看到,千万汇聚进入主溪流的小支流都计算在内,我相信所谓浊水溪的总长度,绝对比资料上的数字“一八六公里”更大、更长吧!
在这里水这么丰沛,住在水源头的居民,不必像平原居的我们一样,仰赖自来水公司给水用,因为到处都是水源,各家人各自接水管引水回家,就是最清冽的矿泉水了。
土地上,自然汨出的甘泉,可能是百年、千年之前渗入广大森林地底,被盘根错结的植物根系吸附、储藏在岩隙间,经过大地层层过滤而来的地下泉水吧!
这样丰沛的水源,曾经孕育了浓密森林,浓密森林喂养了大大小小的野生动物,野生动物和狩猎为生的泰雅族人间,能形成稳定平衡的生态系,水正是构成这种丰足生活的主要因素。
而今,狩猎时代已远,个人独占的经济观点,随着无远弗届的传媒入侵。烧山垦地的耕植生活,从河川下游坡地开始,也一路蔓延侵入上游水的源头区。农业上山,使得甘冽山泉面临质变的危机,不知这些生来就拥有好山好水的部落居民有没有警觉?◇
《 笔记浊水溪》内容简介
浊水溪,是台湾最长的河川,也是台湾最重要的动脉。作者出生在浊水溪流域,加上长期从事农田工作,对土地与河川有着浓厚的感情与依恋。本书为作者担任第二届南投县驻县作家完成的作品。在本书中,作者从浊水溪源头──奇莱山北峰与合欢山东峰间的佐久间鞍部开始,沿着万大、曲冰、万丰、武界等部落,亲身从事自然与人文的考察,一一详加记录,对于这块土地的种种面貌,不管是美好的或者是有问题的,均以其朴质的文笔,知性与感性交融的行文,进行描绘与批判,展现一贯对乡土的热情与用心。此一书写,是一个文学家对关爱台湾最直接有力的行动。
——节录自《 笔记浊水溪》/ 联合文学出版社
(〈文苑〉登文)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