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一般人对亚洲人或是华人的刻板印象之一就是“数学”很强,而我自己从来不认为“数学”很强,或许可以说“算数”很强而已。
回想过去在小学、中学时代,我可以算是个好学生,我的数学成绩并不突出,只是和其他的生物、物理、化学、甚至国文一样,总要保持在前几名就可以,我反而常常羡慕有几位数学特别强的同学,似乎再难的题目都难不倒他们,而我的目标只是能保持在八十分以上,如果有九十分就更好了,大学联考时,能够维持在高标就好。所以全国至少还有四分之一的同年考生的数学比我的数学强,我也从来没有喜欢过数学课。
到了美国念书,第一次发现其实老美是“算数”很差,而未必是“数学”很差。这位“老美”是我的指导教授,他的物理与化学的功力令我非常佩服,似乎是一位无所不知的科学家。
几乎整整两年,我是他的实验室总管,好多次,我们一起在做实验时,对于某些物理化学的运算,我常常会直接套用记在脑海中的公式运算,令他非常疑惑,常常问我为什么要背这么多的公式,其实这些公式大可不必背,直接可以从基础的公式推演出来就好了。
“有必要浪费大脑那么多记忆的空间吗?”
但是我往往可以因为有公式,就可以直接跳几个步骤,而算的比较快。
我也常常疑惑他的“算数”为什么那么差?每一个简单的加、减、乘、除都要用计算机?好多次,在统计我的研究成果时,当他还在按数字键,我站在一旁早就用心算念出答案,而且很少出错。
后来,每一次他在我旁边要用计算机时,总会半开玩笑的对我说:“九里安,慢一点,等我一下!”
所以,后来教授常常夸我很聪明,但是我不太同意,我总觉得,那些可能都只是很好的“算数”训练而已,未必与聪明有关。
后来我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改修电脑硕士,因为大学主修的是生物,不是电脑,所以必须补修一些基础的数学课学分,如线性代数、离散数学等等,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电脑系的华人教授并不多,但是这两三门课程却往往都是华人教授,而这些基础课的很多内容,在我们高中三年级的数学课就学过。
记得,有一学期的一门课,每个星期都会有作业,作业要在每次上课前交上去。由于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三十,所以非常重要,每一次上课前,几乎大部分的同学都会早几分钟到,上课前再互相核对一下彼此的答案才交上去,我也从来不以为意。
直到有一天,我因为堵车而迟到了三分钟,当我急急忙忙要进教室前,才发现有四、五位白人同学还站在门口,他们拦下我,要求和我核对过作业,等他们都改正了之后,才一起走进教室,交作业。
那时候,我才知道,原来我就是被他们认定为“数学”很好的老中!◇
——节录自《走过零下40度》/ 秀威资讯出版公司
(〈文苑〉登文)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