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医家刘奎,字文甫,号松峰,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学习医着。曾拜名医郭右陶、黄元御等为师。刘奎精研《内经》、《难经》等医著,对瘟疫的观点独树一帜。
他认为瘟疫产生的原因,在于“人事之错乱,天时之乖违,尸气之缠染,毒瓦斯之变蒸”。因“瘟疫乃天地之邪气”,因而治疗瘟疫,秉持“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重在清热驱邪,扶持正气,还要壮胆气,“胆属少阳,中正之官,其气壮,则脏气赖以俱壮”,胆气壮,其它脏腑之气也会跟着强壮,邪气会难以入侵。除了用药治疗瘟疫外,他撰写的《松峰说疫》还辑录了不少例子,讲述了治疗疫病除了医药之外,还另有良方。
成仙前的预言:凿井植橘
汉朝时期,有一位孝子叫苏耽,自幼聪颖非凡,又无师自通,修行道术。他待人仁义,孝养母亲,终以卓越的美德感动上天。苏耽于汉文帝时得道成仙,所以世人称他为苏仙公。
在成仙之前,苏耽曾对其母预言:“三年以后,郴州会发生大瘟疫。现在应该穿引井水,种植橘树。届时病患饮用橘叶水一盏,就可治愈。”
疫情爆发后,苏耽的母亲潘氏就用井水煎橘叶,真的解除了乡里的瘟疫。“橘井泉香”典故由此而来。中医学上,橘叶能疏解肝气,化痰散结,对调理胃病,清肺热,止咳嗽很有疗效。
心生怜悯 放生得善报
宋朝时,黄德环家蒸鳖,将箬笠盖在锅上。后来发现这只鳖向上仰着抓着箬笠,背部已被蒸烂,而头和四肢还能伸缩。黄家人看它可怜,悄悄把它放生了。
后来黄德环患了热病,生命垂危。家人就带他到河边疗养。一天夜里,忽然有个东西慢慢地爬到他身上,黄德环顿时觉得十分凉爽。等到天亮时,他看见自己胸前涂满了淤泥。一只鳖在他身上,一边爬一边回首看他,渐渐地下去离开了。当天他的病就好了。
《松峰说疫》引臧卢溪说,瘟病患者胸腹烦热,用井底泥涂抹,可以解除心烦燥热。这也是黄家放生得到的善报。刘奎借这一故事告诉人们,善良的心地何尝不是一副良药?
为官清正仁爱 疫病不染身
隋朝时期,岷州有一个陋俗,百姓畏惧疾病,如果家里有一个人得病,全家人都会避开病人,父子、夫妻之间也不会看护照顾,不讲孝德恩义。很多病人就这样死去了。隋朝良吏辛公义赴任岷州刺史时,为了改变当地陋习,他分派官员巡视辖区,将生病的人都运到官衙集体治疗。
这年夏天爆发瘟疫,病人有时高达数百人,官署厅堂、廊下都住满了。辛公义在病患中间,设置了一张床榻。从早到晚,他都待在病患当中处理政务。领到的俸禄全都拿来买药,或为病人延请医生治病。在他的照料下,很多病人痊愈了。
辛公义找来这些病人的亲属,说道:“生死大事,均是上天所安排,和是否接触病人没有关系。过去你们抛弃生病的家人,所以他们才会死。现在,我将病人聚集在一起,坐卧都在他们中间。如果说会传染,我怎能不死,病人又怎能痊愈了呢?”对此,病患家属深感惭愧。
后来百姓生病,争着要到辛公义官衙。如果病人没有亲属,辛公义就将病人留在官衙疗养。从此人们互相关爱,自然革除了陋俗,全境之内称辛公义为“慈母”。
刘奎说起这段故事,评价道,辛公坐在一群病患中间,却能不染疫病,这是因他清正仁爱,善待于民的福报。那些在世上做官之人,不可不知他的事迹。
孝妇有孝德 疫鬼不敢侵
清朝顺治十一年(1654年,甲午年)三月,晋陵城发生了一场大瘟疫。瘟疫肆虐,有的人全家染疫,满门灭绝;有的整条巷子幸存者寥寥无几。疫病流行,就算家族至亲也不敢互相过问、探望。
城里有一户顾姓人家,男主人叫顾成。顾家儿媳钱氏回娘家省亲时,顾成等八人不幸染病,纷纷倒床不起,众人无计可施,只能听天由命。
钱氏听说夫家消息,当即决定返回去,但她的父母坚决不同意。钱氏说:“丈夫娶妻,原本就是为了照顾公公婆婆。如今他们都病倒了,我却不回去照顾,这和禽兽有何区别?”说罢,她就独自上路了。
快回到家时,发生了一桩奇事。大白天,钱氏的公公和婆婆却看到众鬼说:“诸神都护着孝妇回来了!如果我们不速速回避,将遭受不小的谴责!”钱氏到家后,悉心照料家人,顾家八口人都得以活命。
对此,刘奎感叹道:“邪不侵正,孝可感天。这真是祛疫良方。”
焚烧降真香 可辟邪
有一年,刘奎所居住的地方发生瘟疫,仅刘家就有十多人感染疫病。彼此互相传染,一时难以治愈。刘奎为治疗病患,每天与病人为伍,为了治病几乎废寝忘食。但他始终都没有感染疫病。
但有一天,他进入一户染疫之家,没多久就染上疫病,想不出为什么。后来他回想起那个时候全家患病时,他终日忙乱,但夜来独居一室,闭门焚烧一块降真香,应该是因此得到帮助,他将这件事情记录下来。“凡瘟疫之流行,皆有秽恶之气”,燃香能去除秽气。
降真香又名紫藤香、鸡骨香。据《本草品汇精要》载:“烧之能引鹤降,功力极验,故名降真,宅舍怪异烧之,辟邪。”
参考资料:
《松峰说疫》
《太平广记》卷第013
《隋书》卷73
《德育古鉴》之“孝顺类十一”
《圣师录》@*#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