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三国时期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其核心讲的是诸葛亮如何运用攻心为上、以德服人的策略,彻底使南人归顺。而在春秋时期,也有类似的在征伐中以威服国、以德服人的故事。
周朝时,以中原为天下的中心,并把中原周围四方的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其中的北狄是指北方非华夏各个部族的统称。春秋时,狄人在河北中部建立了三个小国。即:鲜虞(在今正定)、肥国(在今蒿城)和鼓国(在今晋州)。
公元前530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卿大夫荀吴与齐军一起借道鲜虞进入鼓国都城昔阳(今河北省晋县西),但并没有灭掉鼓国,而是先灭掉了肥国,俘虏了其国君。肥国的土地归属了晋国。又过了一年,晋昭公得知鲜虞边境空虚,即以荀吴统率上军进攻鲜虞,大破鲜虞,大胜而归。
公元前527年秋天,晋国派荀吴再次率领晋军去攻打鼓国,并包围了鼓城。在强大的晋军面前,鼓城里有人想要叛乱,将城池献给晋国。荀吴却不答应。
左右的人十分不解:“我们的军队不用费力,就可以得到城池,您为什么不干呢?”
荀吴说:“我听叔向(注:晋国大夫,著名政治家)说,好和坏都要有正确的评判,人民才能有所适从,事情才能办好。假如我们当中有人叛乱,把城池献给敌人,我们一定会非常恨他。现在城中有人叛乱,要把城池献给我们,这实际也是一种坏的行为。虽然对我们有利,但我们也不能肯定这种行为。还有,如果人家献出城池,我们就得给献城者奖赏,那就是在褒扬恶行。如果不给,我们就会失信于人。一个褒扬恶行或者不讲信义的国家如何能保护百姓呢?所以,我们有能力攻下城来就前进,没有能力攻下就后退,量力而行。不能为了一座城池就亲近奸人,反而会得不偿失。”
左右听了这才明白。随后,荀吴让鼓国将叛乱之人杀死,并让其完善鼓城的守备,继续坚守。
双方又对峙了三个月后,鼓城中又有人想投降,就派人来见荀吴。荀吴说:“看你们的脸色还不错,说明城中生活不是很困难,还可以坚守。请你们回去修城再战。”左右劝他说:“人家把城池献出来了我们却不取,却还要在这里劳民屯兵,这如何向国君交代呢?”
荀吴回答道:“我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向国君交代。假如攻取了一个城邑而使民心怠慢,那将来如何管理这个地方呢?以一个城邑为代价换得民心的怠慢,还不如不去攻取。要知道,民心怠慢就不会有好的结果,弃旧也不吉祥。鼓人能忠于他们的君王,我也能忠于我的君王。因此,按义行事就不会有差错,对好坏的评判也不能随时改变。这样我们既可以得到城邑又能让民众知道什么是义,让鼓国人对我们至死也没有二心,不是更好吗?”
过了些时日,鼓国国民粮食殆尽,荀吴才下令攻城,征服了鼓城,而且没有杀一个人,只是将鼓国国君鸢鞮俘获后带回了晋国,鼓国成为了晋国的属国。
在现代人看来,征服更多强调的是武力威慑,这只有通过刀光剑影才能实现,因此才把攻城略地、穷兵黩武当作荣耀。而且对于并非出于正义之举的叛乱之人往往予以褒奖。殊不知战争的最高境界不是武力上的征服,而是心理上的征服,对于小人的褒奖就在颠覆善恶是非的标准。先秦时期的荀吴等君子所为无疑会引发我们的思考。
春秋末期的军事家孙子就说过:“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诚如斯言。@*#
参考书目:《左传‧昭公十五年》
责任编辑:李婧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