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后的基隆港,演绎了又一出时代大剧的开端,盘点着人性的多面向。父亲的生命故事也由此地揭开了令他意想不到的一页。
父亲23岁由台赴日留学,期间曾到北平研究北平话,同时一睹他所心仪的祖国风貎。东京帝大毕业后,于二战之初,他开始在日本讲学,将妻小安置郊外,在盟军绵密空袭中的东京,于教学中带着学生躲警报。
台湾光复,父亲旋即舍弃人人所钦羡的大学教职,带着一家五口,满腔热血的回到自己的出生地,任教台大。课余和友人创立大学先修班,帮助台湾子弟学习汉语,得以顺利衔接大学课程。父母在家不说日语,以便孩子尽早融入光复后的台湾社会。
父亲曾去基隆港迎接撤退来台的国军,心目中的伟大祖国形象顿时倾塌。紧接着二二八事件中,许多他所熟识的台籍菁英,包括和他一起创办先修班的挚友,都获罪丧生。两个就读高中的亲戚曾躲藏我们家,因参加读书会,也不能幸免地被当街枪决。先父焦虑万分地保謢着先修班的学生,以免他们遭受牵连。
命运的安排真令人情何以堪!二战中,父亲在殖民国的首都东京,保护学生不被敌人(祖国的盟军)炸死,而台湾被祖国光复后,又在祖国的临时首都台北,保护学生不被祖国的国军处决。历经这么一个动荡时代的悲剧,父亲将悲痛深藏于心,在家变得沉默寡言,时而仰天长啸。他将满腔的情感和满腹的经纶,投入教学和研究中,化为风趣幽默和一本本的著述,以及满天下的桃李。不论在国内外,我经常不经意的遇到他的学生,都对他怀念感佩不已。
在成长过程中,父亲好像未曾以仇恨感染我们,而母亲更是只有付出无尽的关爱。我是在长大后才陆续得知此事,或许父母亲都尝试超越悲苦与生命对话。@*
责任编辑:王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