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从毛公鼎铭文学神传汉字文化
华夏之宝
毛公鼎是二千八百多年前西周晚期的宗庙祭器,内壁铸有500字铭文。现存已知铸有铭文的青铜器超过一万件,这件埋沉多代后再次于清宣宗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现身的毛公鼎,拥有最长的铭文,被认为是青铜器铭文的经典代表。毛公鼎列名晚清“四大国宝”、“海内三宝”之一。
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称为“金文”,是广义的大篆书体的一种。另外,很多铭文是铸在钟、鼎上,所以青铜器铭文也称“钟鼎文”。
毛公鼎铭文的高度
由毛公鼎铭文的内容推测,毛公鼎的铸造年代应该是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毛公鼎铭文也起到了补充阙漏的历史记录的价值,是研究西周史非常珍贵的文献,因此,在史学家眼中赞誉毛公鼎铭文相当于一篇《尚书》。
清末著名书法家、教育家李瑞清在《毛公鼎》铭拓跋文中就这么说道:“《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毛公鼎的价值是多元的,从神传汉字文化来看,毛公鼎铭文则是研究金文、欣赏西周金文书法的好教材。据统计,现存西周以降的金文约有三千字,其中可辨识的约有一千八百字,略多于甲骨文。在钟鼎铭文中拥有最长铭文的毛公鼎,自然鼎鼎有名。
毛公鼎铭文 汉字史上要角
传说汉字起源于黄帝的史官仓颉造字。从现存的出土文物上,可以追溯到商代、西周早期的甲骨文。金文在历史上,虽然承继了甲骨文,但字体笔划上,出现了不同或复杂的变化。
近代有许多商、周青铜器出土,许多研究金文者,将毛公鼎铭文放在顶礼金文的最高处,作为金文的代表。钟鼎金文不容易毁坏、保存长久,从金文中可以相当程度地对照出现今楷书文字和上古文字的差异,具有文化史观深刻的意义。从铸造在钟鼎上的金文,可以发现不少象形文字的原形。
什么样的记号才能成为文字?汉字具有三要素——形、音、义俱全,这是神传汉字的特点和亮点。随着时代的演变,字体也产生了不同的变化,而上古汉字的甲骨文和金文,象形传意的文字更多,更能传递一字三义的内涵,也比后代习用的楷书保留更多文字的原貌和趣味。
毛公鼎内所铸造的铭文笔划清晰深隽,展现了金文的强劲又典雅深致的风格,从其中,能够深刻地体会到汉字内涵与书法韵致。许慎《说文解字序》:“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就是说画出物体,笔画有波势曲折同于自然物的体态形状。
从金文认识汉字文化
以下以毛公鼎的铭文举例,从中认识汉字的内涵和趣味;其后,附上周代金文之后不同字体的演变。从个别文字的例子中,可以探究一下:古代的文字怎样演变成今天使用的楷书?也可以发现其中的差异。
*如何为“父”?
父亲是怎样的角色呢?“父”这个字是象形字,就是一个人的手拿着大棒子或大石斧的样子。
古之时代,一家之长,手拿工具勤奋工作,这就是父亲。一棒或一斧在手,能劈能砍,能开道、能整地,还能防御野兽。“父”就这样以身作则,领着家人取得食物、保卫身家安全。
*文字的演变--“父”字
从上面的文字图例可以看到,“父”字从刻铸的金文到书写的秦简,笔法发生了变化,便捷书写使得字体、笔划也发生改变,可以看到“父”这个字后续变化的征象。
到了汉代的隶书,出现明显的雁尾收势的“磔”笔,现在所用的“父”字就已经成形了。一般来说,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从“父”字上也看到了这个端倪。
书写用具不同造成字体明显的变化;在便于书写之下,笔画圆转、曲折的形势有了变化,字形长宽、圆方的架构改变了,渐渐地失去了一些自然物的象形姿态,不知不觉间就改变了象形字的意涵了。#
@*
(点阅【品藏古艺.品尝古意】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方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