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圣城和平何时降临:19世纪~至今
1. 犹太人的返乡浪潮
圣城在鄂图曼土耳其帝国手中的日子漫长且黯淡,仿佛被世界所遗忘。若还有人惦记,恐怕只有犹太人了,因为这里毕竟是他们的原乡。犹太人自从公元135年被罗马帝国赶出巴勒斯坦地区后,一直在欧亚非各地流浪,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他们经常被歧视、被掠夺,甚至成为天灾人祸的代罪羔羊,例如在中世纪夺走大半欧洲人性命的黑死病,即被认为与犹太人有关。在基督教社会中,犹太人更被认为是迫害耶稣与早期基督教徒的元凶,而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例如限制居住的区域、必须穿着特定服饰、只能从事少数特定行业的工作等等。
西欧各国从14世纪开始驱逐犹太人,使犹太人不得不迁移至东欧各地。但他们仍旧无法安稳度日,因为东欧的斯拉夫民族先后接受的希腊正教同属基督教体系,对犹太人的仇视并不亚于西欧各国。19世纪兴起的民族主义强化了被统治民族争取民族自决、独立建国的意识,也激发了犹太人想结束长久在异乡被压迫的岁月,回到故土重建家国的念头。
此后犹太人开始了一波接一波的“回归运动”,趁着鄂图曼土耳其无力掌控的时机,陆续移入耶路撒冷。圣城的人口增加,旧城区早已拥挤不堪,无法容纳新移民,犹太人便在城墙外营造新的家园;其它民族起而效之,在不同的角落扩张各自的领域,如此发展出耶路撒冷的新城区。
2. 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冲突
鄂图曼土耳其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时,加入了以德国、奥地利为首的同盟国阵营。一战快结束前的1917年尾,作为敌方的英国出兵占领耶路撒冷及巴勒斯坦地区,一直到1918年战争结束。之后因为国际联盟委托英国管理巴勒斯坦地区,并协助建立一个犹太国家,使英国成为合法的托管者。
在英国托管期间,耶路撒冷的新城区已经连成错综复杂的居住区,而旧城区则更为破旧萧条。英国人为保持旧城区的原貌,规定城市里的建筑外观只能使用沙岩做的石材。在上世纪20年代,巴勒斯坦地区大约有不到60万的穆斯林、8万多名犹太人以及7万名左右的基督徒。
但越来越多的犹太人由于逃避欧洲逐渐激烈的反犹运动,或因为主张民族回归而移入此区,使犹太人的比例增加到全部人口的30%后,原本尚能控制在紧绷但稳定的局面逐渐瓦解,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冲突不断升级,互相采取武力攻击对方;阿拉伯人不满英国接受大量犹太移民,甚至起而攻击英国人,巴勒斯坦变成英国的烫手山芋。
为了缓和紧张的气氛,在欧洲爆发二战的前夕(1939年),英国发布《巴勒斯坦白皮书》,限制犹太人继续移入,也限犹太人购买阿拉伯人的土地,同时准备逐步将巴勒斯坦地区移交给在此区占多数的阿拉伯人,但允许犹太人在阿拉伯政权下拥有高度的自治权。
这份白皮书同时招致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反弹:犹太人认为此举违反了大英帝国之前宣布支持犹太建国的中东政策;而阿拉伯人则认为英国应该完全禁止,而非只是限制犹太人继续移入巴勒斯坦地区。这个两面不是人的政策最后因为二战(1937亚洲/1939欧洲~1945)爆发未能切实执行。
二战后,从纳粹集中营死里逃生的几十万犹太人涌入巴勒斯坦,此时犹太人大约已有60万人,接近阿拉伯人的总数。英国既碍于国际舆论的压力,不敢拒绝接受犹太人的移入,也无力解决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的冲突,加上犹太极端主义分子在英国发动的暴力事件快速增加,迫使英国将巴勒斯坦问题交由联合国处理。
1947年联合国表决通过一个方案,让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分别建国,领土按人口比例划分;耶路撒冷则作为一个特别行政区,不属于以阿双方,而由联合国直接管理。犹太人接受这个方案,但阿拉伯人强烈反对,因为他们认为联合国偏袒犹太人,以未来可能还会移入犹太人为理由,分配给他们较多的土地,等于是帮助犹太人侵占阿拉伯人千百年来的居住空间。
联合国的方案一通过,巴勒斯坦马上出现严重的暴力事件,阿拉伯高层下令针对犹太地区及平民展开恐怖攻击,随即演变成双方的暴力相向,冲突一直延续到第一次中东战争。此后西亚地区重新陷入战火之中,联合国的方案从未被实现过。
3. 亡国两千年后,以色列再度复国
英国在1948年结束托管,在英国撤出巴勒斯坦的前一天,犹太人宣布建立以色列国。美国、苏联和多个国家很快就予以承认,阿拉伯国家则马上组织联军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称为独立战争)爆发。
以色列以一敌八,赢得胜利,并占领耶路撒冷的西边。战争期间有超过70万巴勒斯坦人逃离以色列的势力范围,战后以色列禁止逃难者重返故乡,但让留守家园的阿拉伯人获得以色列国籍。无法返乡的巴勒斯坦人成为难民,问题至今无法解决。
1949以色列与约旦签订停战协议,停火线穿过耶路撒冷中间,将圣城分成东西两半(有着三教圣地的旧城位于东半部),分别归为约旦和以色列所有。以色列在1950年将耶路撒冷定为首都,但不被国际承认,多数国家将领事馆设在特拉维夫。
4. 以色列重新取回耶路撒冷
1967年邻近的四个阿拉伯国家发动第三度攻击,被兵力较少的以色列在短短六日内全数击退。这场被称为第三次中东战争或六日战争的战役,因为一方以少击多却能迅速获得压倒性的胜利,成为20世纪军事史上最具传奇的一场战事。
以色列在这场战争中,将东半部的耶路撒冷,也就是将两千年前的都城重新纳入自己的掌握之中。这对所有的犹太人来说,是历史上重要的一刻,当时的国防部长跪在西墙前,哭着说:“我们已经回到圣地的至圣所,永远不再离开了。”
以色列在1980年通过基本法,明文规定耶路撒冷为以色列“永远的、不可分割的”首都。但联合国在同一年以全数赞成(唯有美国弃权)通过第478号决议,宣布以色列的这项法律无效,并要求成员国将使馆迁出耶路撒冷,藉以表示该国不承认耶路撒冷的首都地位。
美国一向是以色列忠实的盟友,美国国会在1995年以绝大多数通过决议,将美国使馆迁到耶路撒冷。但根据美国三权分立制度,作为立法机关的国会,并无权力干涉属于行政机关职权的外交政策,国会的决议对总统及国务院而言,只是参考性质的建议,并无强制力。因此历任总统都以国家安全利益为理由,宁愿每半年签署一次中止令,以拒绝执行国会的这个决议案。
2017年美国总统川普(Donald Trump)正式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并遵照美国国会在1995的决议,决定将美国使馆迁到耶路撒冷。美国的决定震动了国际政坛,阿拉伯国家的反应尤其强烈,有国家甚至明白警告,美国若真的采取迁馆行动,将招致“危险后果”。
针对美国的决定,联合国又很迅速地以压倒性的多数通过决议,大意是耶路撒冷的地位需通过协商和谈判来解决,任何改变现状的国家的单方面决定 “皆为无效”,且必须恢复原状。对此美国不为所动,继续既定的进程,预计在2019年结束前完成迁馆作业。
5. 现在的首都v.s.未来的首都
联合国主张耶路撒冷问题需经过协商谈判来解决,除了因为想贯彻1947年所提、由联合国直接管辖耶路撒冷的方案外,还因为宣称这个城市为自己国家首都的,不是只有以色列而已,巴勒斯坦自治政府(Palestinian National Authority,简称PNA)也将东耶路撒冷定为“未来”巴勒斯坦国的首都。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是根据以色列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协议,在1996年由巴勒斯坦人经过大选所成立的民选自治政府。该政权中虽然有诸多派系,并互有嫌隙争斗,但在以耶路撒冷为国都这个议题上,却是立场一致,而且毫不妥协。因为耶路撒冷作为伊斯兰教的第三圣城,除了十字军东征期间被基督徒占领102年以外,从公元7世纪到20世纪初,有超过千年之久一直在穆斯林的手中。所以在阿拉伯人的心中,耶路撒冷理所当然就应该作为伊斯兰的圣城而存在。
而犹太人自公元1世纪被罗马帝国驱逐出境后,近两千年来一直在世界各地流浪。由于独特的民族性和宗教观,犹太人不仅难以融入当地社会,甚至还会被排斥;在基督教社会中,更因为被视为基督迫害者而备受歧视和打压。在历史上一直作为弱势族群,无家可归、无山可靠的辛酸,如今淬炼成顽强不屈的复国意志,使一个已经灭亡两千年的国家又重新出现在历史上;饱受亡国之苦的犹太人更是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来维持国家的存在。
当以色列尚未建国前,针对犹太人的暴力事件即已频繁出现。宣布建国后,马上陷入战争之中,此后每隔数年就遭受阿拉伯国家的军事攻击,先后五次大规模的战争与无数次小范围的冲突,以色列从未被打败过。阿拉伯国家逐渐地了解到,他们面对的不再是一个可以随意欺侮的民族。他们在打过几场败仗后,或死心、或因内战而自顾不暇,和以色列的关系终于缓和下来。
国家之间看起来暂时是相安无事了,但民间的武装冲突,尤其是针对以色列军队或人民的恐怖攻击,以及以色列因此而采取的应对行动,仍是这个祈求平安的城市无法如愿、获得真正和平的关键原因。(未完,待续。)@*#
点阅【圣城期待神再临—耶路撒冷的故事】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