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其他史料

《天工开物》炼银法 朱砂银怎样骗人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编按】《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后有日、英、德、法、俄等译本。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并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图,描绘了一百三十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特分节刊登,以飨读者。

五金第十四卷──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中国产银的地方,在浙江、福建旧时有坑场,本朝(明朝)初期,有的开采,有的关闭。江西饶州(今鄱阳)、广信(今上饶)和瑞州(今赣州)三处有银矿坑,但从未开采。湖南辰州(今沅陵)出银,贵州出于铜仁,河南宜阳的赵保山、永宁的秋树坡、卢氏的高嘴儿、嵩县的马槽山,以及四川会川(今会理)的密勒山、甘肃大黄山等地,都是产银的美矿。其他地方难以枚举。然而经营的规模有限,很不景气。每次开采若产量不足,还不够偿付搜括与加派下来的苛捐杂税。如果法制不严,盗矿而引起的争讼就会酿成祸乱,因之禁令也就越来越苛刻。河北、山东各省地气寒而矿层薄,不产金银。然而总计以上八省所出之银,尚不敌云南一半,所以开矿、炼银只有在云南可以长期持续下去。

云南银矿中以楚雄、永昌、大理为最盛,曲靖、姚安次之,镇沅又次之。石山洞中有银矿砂,其上出现一些堆积起来的小石,微带褐色,矿藏分成枝叉般的矿脉。采矿者挖土十丈或二十丈,工程不能以日、月计之。找到土内的银矿苗后,便知道“礁砂”(黑色银矿石)之所在。礁砂都藏在深土中,像树枝那样分布。各个人沿着银矿脉走向分头挖进。坑道内要横架木板支撑洞顶,以防坍方。采矿工点灯沿矿脉挥锄挖掘,得矿方止。土内的银苗有黄色碎石,或土石缝内有乱丝形状的东西,这就说明离银矿不远了。

能炼出银的矿石叫“礁”,其中细碎的叫“砂”,表面分成树枝形的叫“”,包在外面的石块叫“矿”,大块的有斗那样大,小的像拳头大,都是废弃无用之物。“礁砂”的形状像煤炭,下面是一些石头而颜色不很黑。礁砂分高低几等(商民挖穴取礁砂,先交官府检验、辨别,然后定税)。取出的土以斗计量,交给冶炼工。品位高的一斗可炼出六、七两银,中等的得三、四两,最下等的只得一、二两(特别光亮的礁砂,品位不高,得银偏少)。

银矿砂入炉前,要首先拣净淘洗。炼银的炉子是用土筑成的,土墩高约五尺,底部铺上瓷屑、木炭。每炉装礁砂二石,用栗木炭二百斤在周围堆架起来。靠近炉旁砌一垛砖墙,高和宽都是一丈多。将风箱安置在墙背,由二、三人拉动风箱通过风管送风。用墙挡住炉的高温,鼓风的人才能安身。炉内木炭烧完时,用长铁叉再将木炭添入。风力、火力足时,礁砂熔化成团,此时银隐藏在铅中(注,银矿中常含有铅),尚未脱离出来。共计礁砂二石可熔出团块约一百斤。

熔炉冷却后。将物料取出,另装入分金炉(又名虾蟆炉)内,用松木炭在炉内围起,留出一穴门以辨火候。分金炉用风箱或用团扇送风,到一定温度,铅便沉下成为底子(炉底的铅成为密陀僧形状,另入熔炉冶炼,又成为扁担铅)。要不断用柳枝从穴门缝中插入燃烧,待铅的成分去尽后,便提炼成纯银了。刚炼出来的银叫“生银”。倒出来凝固后如果没有丝纹,便要再熔炼一次,这时在其中可看到一点圆星,云南人叫作“茶经”。此后向其中加入少许铜,重新用铅来协助熔化,然后放入槽中凝结成丝状(倒入槽中才出现丝状,因四周被框住,银气不会横溢走散)。云南楚雄所产银矿有所不同,其中含铅甚少,必须从各地购入铅以助熔炼。每炼含银的矿砂一百斤,先将铅二百斤放在炉的底部,然后鼓风将其熔炼成团,再放入分金炉中,使铅沉下而结出银,与上述方法是一样的。银就是用这种方法炼出的,此外再没有别的方法。炼丹术方书和本草书没有根据地乱想、妄注,可厌之甚。

在大地里所含的矿藏中,出金之处三百里内无银,出银之所三百里内无金。大自然的情况,于此可见大概。有时仆役将扫刷的泥尘聚起,入水中淘洗,再煎炼出银,名曰“淘厘锱”。用一天的功夫,少者可得银三分,多者倍之。其所得的银,都来自日常用的剪子、斧子刃部掉下的残屑,或鞋底在闹市上粘带的土,或院内房内打扫下来的尘土抛弃在河沿,其中必杂有银质。这并不是说浅浮的土面上能生出银来。

世上所用的银,只有红铜与铅两物可掺杂在其中作伪。但将碎银熔合成银锭时,可除去掺杂的东西而制成纯银。方法是将其放在坩埚中用高温炉火充分熔炼,撒入少量硝石,则铜与铅都沉在埚底,名曰“银銹”。从灰池中敲落下来的叫作“炉底”。将银銹与炉底一同放入分金炉内,将木炭填入土制的甑中点火,其中的铅先行熔化,流向低处(灰池),而铜与剩下的银粘带在一起,可用铁条拨离开来,二者截然分离。人力与自然力的作用,由此可见其一斑。

附:朱砂银

虚伪的炼丹术士利用炉火之术来迷惑人,只有“朱砂银”最容易愚弄人。其制造方法是,将铅、朱砂与等量的白银放入坩埚内密封,加热三七二十一日后,朱砂吸取银气,炼成为“银”。将这种“银”拣出一看,外表像银而无银的本质,只是废物一块。加入铅与其煎炼时,越炼越减重,再炼几次,竟完全消失。损失朱砂与木炭的资财,愚者贪心受惑尚不解此理,特记于此。

原文

《天工开物》五金──银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凡银中国所出,浙江、福建旧有坑场,国初或采或闭。江西饶、信、瑞三郡有坑从未开。湖广则出辰州,贵州则出铜仁,河南则宜阳赵保山、永宁秋树坡、卢氏高嘴儿、嵩县马槽山,与四川会川密勒山、甘肃大黄山等,皆称美矿。其他难以枚举。然生气有限,每逢开采,数不足,则括派以赔偿。法不严,则窃争而酿乱,故禁戒不得不苛。燕、齐诸道,则地气寒而石骨薄,不产金、银。然合八省所生,不敌云南之半,故开矿煎银,唯滇中可永行也。

凡云南银矿,楚雄、永昌、大理为最盛,曲靖、姚安次之,镇沅又次之。凡石山硐中有砂,其上现磊然小石,微带褐色者,分丫成径路。采者穴土十丈或二十丈,工程不可日月计。寻见土内银苗,然后得礁砂所在。凡礁砂藏深土,如枝分派别,各人随苗分径横挖而寻之。上榰横板架顶,以防崩压。采工篝灯逐径施镢,得矿方止。凡土内银苗,或有黄色碎石,或土隙石缝有乱丝形状,此即去矿不远矣。凡成银者曰礁,至碎者曰砂,其面分丫若枝形者曰,其外包环石块曰矿。矿石大者如斗,小者如拳,为弃置无用物。其礁砂形如煤炭,底衬石而不甚黑,其高下有数等。(商民凿穴得砂,先呈官府验辨,然后定税。)出土以斗量,付与冶工,高者六,七两一斗,中者三,四两,最下一,二两。(其礁砂放光甚者,精华泄露,得银偏少。)

凡礁砂入炉,先行拣净淘洗。其炉土筑巨墩,高五尺许,底铺瓷屑、炭灰,每炉受礁砂二石。用栗木炭二百斤,周遭丛架。靠炉砌砖墙一朵,高阔皆丈余。风箱安置墙背,合两三人力,带拽透管通风。用墙以抵炎热,鼓鞴之人方克安身。炭尽之时,以长铁叉添入。风火力到,礁砂溶化成团。此时银隐铅中,尚未出脱,计礁砂二石溶出团约重百斤。冷定限出,另入分金炉(一名虾蟆炉)内,用松木炭匝围,透一门以辨火色。其炉或施风箱,或使交箑。火热功到,铅沉下为底子。(其底已成陀僧样,别入炉炼,又成扁担铅。)频以柳枝从门隙入内燃照,铅气净尽,则世宝凝然成像矣。此初出银,亦名生银。倾定无丝纹,即再经一火,当中止现一点圆星,滇人名曰“茶经”。逮后入铜少许,重以铅力熔化,然后入槽成丝。(丝必倾槽而现,以四围匡住,宝气不横溢走散。)其楚雄所出又异,彼硐砂铅气甚少,向诸郡购铅佐炼。每礁百斤,先坐铅二百斤于炉内,然后煽炼成团。其再入虾蟆炉沉铅结银,则同法也。此世宝所生,更无别出。方书、本草,无端妄想妄注,可厌之甚。

大抵坤元精气,出金之所,三百里无银,出银之所,三百里无金,造物之情亦大可见。其贱役扫刷泥尘,入水漂淘而煎者,名曰淘厘锱。一日功劳,轻者所获三分,重者倍之。其银俱日用剪、斧口中委余,或鞋底粘带,布于衢市,或院宇扫屑,弃于河沿,其中必有焉,非浅浮土面能生此物也。

凡银为世用,惟红铜与铅两物可杂入成伪。然当其合琐碎而成钣锭,去疵伪而造精纯,高炉火中,坩锅(埚)足炼。撒硝少许,而铜、铅尽滞锅底,名曰银銹。其灰池中敲落者,名曰炉底。将銹与底同入分金炉内,填火土甑之中,其铅先化,就低溢流,而铜与粘带余银,用铁条逼就分拨,井然不紊。人工、天工亦见一斑云。

附朱砂银

凡虚伪方士以炉火惑人者,唯朱砂银愚人易惑。其法以投铅、朱砂与白银等分,入罐封固,温养三七日后,砂盗银气,煎成至宝。拣出其银,形存神丧,块然枯物。入铅煎时,逐火轻折,再经数火,毫忽无存。折去砂价、炭资、愚者贪惑犹不解,并志于此。

【注释】

◎榰:读之,柱脚,引申为支柱。

◎篝灯:篝读勾,竹笼。篝灯,采光照明的灯笼。

◎箑:读刹,扇子。

◎陀僧:密陀僧,氧化铅,常态为黄色。

◎甑:读赠,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

◎朱砂银:朱砂与铅合溶成铅汞齐,呈银色,可冒充银。

◎方士:炼丹家。@#

──转自《新三才》

点阅【天工开物】相关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