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后有日、英、德、法、俄等译本。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并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图,描绘了一百三十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特分节刊登,以飨读者。
五金第十四卷──黄金
黄金是五金之首,熔化成形之后,永远不发生变化。白银入熔炉熔化虽无折耗,但火候足时,用风箱鼓风会闪烁出金属的火花,但一现即没,再次鼓风则(氧化)消失而不出现。只有黄金当极力鼓风时,一鼓则金属火花闪现一次,火力越猛烈,金花越多,这是黄金之所以珍贵的原因。
中国产金的地区大约有百余处,难以枚举。山石中所出之金,大的叫马蹄金,中等的叫橄榄金、带胯金,小的叫瓜子金。
从水沙中所出的,大的叫狗头金,小的叫麸麦金、糠金。在平地掘井而得到的金叫面沙金,大块的叫豆粒金。都要先经淘洗后,再冶炼而成颗块形的金。
金多半出产于西南,采金人在山上挖至十余丈深见到伴金石时,便可见金。其石呈褐色,一头像火烧黑了似的。水金多产于云南金沙江(古代叫丽水),此水发源于吐蕃(西藏),绕过云南丽江府,再到云南永胜,曲折五百余里,出金处有几段地方。
此外四川北部潼川(今梓潼)等地与湖广(湖南)沅陵、溆浦等地,都可在江沙水中淘得砂金。在千百次淘取中,偶尔才会获得一块狗头金,名叫金母,其余都是麸麦形的小粒。
金在入炉冶炼后,刚出炉时呈浅黄色,再炼后才转变成赤色。儋州(今海南新州)、崖州(今海南崖县)两地有金田,金夹杂在沙土之中,不必挖太深即可取得。但取得太频繁,则不复出产。多年淘炼,如果有金也是有限的。
然而五岭以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洞穴中,初采出的金像黑铁粉,深挖数丈得之于黑焦石下面。初得的金咬起来柔软,匠人有偷吞到腹中的,亦不伤人。
河南上蔡、巩县和江西乐平、新建等地,都在平地挖深井,取出细沙淘炼而成,但耗费人工很多,所获无几。大体说,中国境内每隔千里有一处产金。
唐人刘恂所着的《岭表录异》云,居民有从鹅鸭屎中淘出金屑者,或一日得一两,或空无所获。这恐怕是荒诞的记载吧。
金是很重之物。假定一寸见方的铜重一两,照这样来算,则一寸见方的银要增重三钱。假定一寸见方的银重一两,则一寸见方的金要增重二钱。(译按:温度为20℃时,三者的比重值为:金19.3,银10.5,铜8.9)
金又有柔性,可屈折如柳枝。区分金的成色高低,大抵七成金呈青色,八成金呈黄色,九成金呈紫色,十成足金呈赤色。将金放在试金石(此石在江西广信府,即今上饶地区,河中甚多,大者如斗,小者如拳。将其放入鹅汤中一煮,则光黑如漆)上测试,则成色立见分明。(译按:此为早期的比色测定法)
在足色金中掺和作伪而出售,只可加入银,加其余金属都不可。要想将其中的银除去而只存金,便要将金打成薄片并剪碎。每片用泥土裹涂,放入坩埚中加硼砂熔化,金中的银即吸入土内,让金流出以成足色。然后入铅少许,将土另入坩埚内熔化,就可从土中再提出银,丝毫也不会损失。
金的颜色是人间华美而贵重的颜色,所以用人工打成金箔作为装饰之用。每七分(译按:共2.61克)黄金可打成一平方寸的金箔一千片,将其黏贴在器物表面,可覆盖纵横三尺的面积。
制造金箔时,先将金打成薄片,再包在乌金纸中,极力挥槌打成(打金箔的槌子是短柄的,约重八斤)。乌金纸由苏州、杭州造成,这种纸用东海的巨竹纤维为原料。用豆油点灯,将灯周围封闭,只留一针眼大的通气孔,用灯烟将纸薰染成乌金纸。每张纸可打金箔五十槌,然后弃去。弃去的纸供药铺包朱砂用,尚未破损。这是靠人的技巧造出来的奇物。
金子在乌金纸内打成金箔后,先将芒硝鞣制的猫皮绷紧成为小方形皮板,再将香灰铺撒在皮面上,将乌金纸里面的金箔覆盖在上面,用钝刀画出一平方寸的方格。这时操作的人口中暂停呼吸,手持轻棍用唾液沾湿金箔,将其挑起并夹在小纸之中。
用金箔装饰物件,先以熟漆铺底,再将金箔黏贴上去(贴字时多用楮树汁)。
陕西造皮金的人,则用鞣过的羊皮拉紧至极薄,将金箔黏贴在上面,以便剪裁供服饰用,以显出辉煌的金色。金箔黏贴的物件,当他日破旧不用时,将其削刮下来以火烧之,其金质仍残留在灰内。滴上几滴菜子油,金质又聚积在下面,淘洗后再熔炼,一点都不会损失。
使器物具有金色的方法:
杭州扇子是以银箔为材料,用红花子油刷涂,用火熏成。广东的货物则以蝉蜕壳碎粉调水来描图,用火稍微一烤而成。这些都不是真金的颜色。即令用金作成的器物,因成色不足而呈浅色时,也可用黄矾涂染,用炭火烘烤,立即就会变成赤金色。只不过日久因风尘作用,颜色又逐渐淡了下去,见火后又还原为原来的颜色。
原文
《天工开物》五金──黄金
凡黄金为五金之长,熔化成形之后,住世永无变更。白银入洪炉虽无折耗,但火候足时,鼓鞲(鞴)而金花闪烁,一现即没,再鼓则沉而不现。惟黄金则竭力鼓鞲(鞴),一扇一花,愈烈愈现,其质所以贵也。
凡中国产金之区,大约百余处,难以枚举。山石中所出,大者名马蹄金,中者名橄榄金、带胯金,小者名瓜子金。水沙中所出,大者名狗头金,小者名麸麦金、糠金。平地掘井得者,名面沙金,大者名豆粒金。皆待先淘洗后冶炼而成颗块。
金多出西南,取者穴山至十余丈,见伴金石,即可见金。其石褐色,一头如火烧黑状。水金多者出云南金沙江(古名丽水),此水源出吐蕃,绕流丽江府,至于北胜州,回环五百余里,出金者有数截。又川北潼川等州邑与湖广沅陵、溆浦等,皆于江沙水中,淘沃取金。千百中间有获狗头金一块者,名曰金母,其余皆麸麦形。入冶煎炼,初出色浅黄,再炼而后转赤也。儋、崖有金田,金杂沙土之中,不必深求而得,取太频则不复产,经年淘炼,若有则限。然岭南夷獠洞穴中,金初出如黑铁落,深挖数丈得之黑焦石下。初得时咬之柔软,夫匠有吞窃腹中者,亦不伤人。河南蔡、巩等州邑,江西乐平、新建等邑,皆平地掘深井取细沙淘炼成,但酬答人功,所获亦无几耳。大抵赤县之内,隔千里而一生。《岭表录》云:居民有从鹅鸭屎中淘出片屑者,或日得一两,或空无所获。此恐妄记也。
凡金质至重,每铜方寸重一两者,银照依其则,寸增重三钱。银方寸重一两者,金照依其则,寸增重二钱。
凡金性又柔,可屈折如枝柳。其高下色,分七青、八黄、九紫、十赤。登试金石上,(此石广信郡河中甚多,大者如斗,小者如拳,入鹅汤中一煮,光黑如漆。)立见分明。凡足色金参和伪售者,唯银可入,余物无望焉。欲去银存金,则将其金打成薄片剪碎,每块以土泥裹涂,入坩锅中硼砂熔化,其银即吸入土内,让金流出,以成足色。然后入铅少许,另入坩锅内,勾出土内银,亦毫厘具在也。
凡色至于金,为人间华美贵重,故人工成箔而后施之。凡金箔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片,粘铺物面,可盖纵横三尺。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后,包入乌金纸内,竭力挥椎打成(打金椎,短柄,约重八斤)。凡乌金纸由苏、杭造成,其纸用东海巨竹膜为质。用豆油点灯,闭塞周围,只留针孔通气,薰染烟光,而成此纸。每纸一张,打金箔五十度,然后弃去,为药铺包朱用,尚末破损,盖人巧造成异物也。凡纸内打成箔后,先用硝熟猫皮绷急为小方板,又铺线香灰撒墁皮上,取出乌金纸内箔,覆于其上,钝刀界画成方寸。口中屏息,手执轻杖,唾湿而挑起,夹于小纸之中。以之华物,先以熟漆布地,然后粘贴(贴字者多用楮树浆)。秦中造皮金者,硝扩羊皮使最薄,贴金其上,以便剪裁服饰用,皆煌煌至色存焉。凡金箔粘物,他日敝弃之时,刮削火化,其金仍藏灰内。滴清油数点,伴落聚底,淘洗入炉,毫厘无恙。
凡假借金色者,杭扇以银箔为质,红花子油刷盖,向火熏成。广南货物,以蝉蜕壳调水描画,向火一微炙而就,非真金色也。其金成器物,呈分浅淡者,以黄矾涂染,炭木炸炙,即成赤宝色。然风尘逐渐淡去,见火又即还原耳。(黄矾详《燔石》卷。)
【注释】
◎韝:读沟,(风箱的)活塞。
◎带胯金:腰带上装饰的金。
◎试金石:黑色硅岩石,根据金在其上刻划所留条迹的颜色深浅,来检验金的纯度。这是早期的比色测定法。
◎綳急:拉开绷紧。
◎黄矾:含九个结晶水的硫酸铁,黄色。@#
──转自《新三才》
点阅【天工开物】相关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