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因此,为世人留下了“存羊爱礼”的典故,这段历史教诲后人“不能忘本”。孔子崇尚忠恕之道,忠恕二字都以修养人的心性为基础。
《论语‧八佾》的记事开篇就提到孔子批评鲁国臣子季氏僭越礼制,竟然将天子祭于宗庙的“八佾”舞在自己的家庙的庭院之中,所以孔子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因为人的行为来自人的心之所想,当外显的行为都能僭越君臣之间的份际时,也代表了一些不言可喻的心思酝酿已经达到将要满溢的程度,见此微征都能预见将有一场兵戈相见、荼毒百姓的政变已然蓄势待发。因此,孔子发出警言喟叹道:“孰不可忍也!”
孔子讲究心性的修养处处可见,《八佾》中多处提到人的用心,“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对于没有仁德之心的人,他们就算表面行礼作乐也根本起不到“执政以德”为百姓谋福利的成效。后来林放又问礼之本,孔子回答他说:“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讲究的还是用不用心。
再来看一段孔子与学生子夏的问答,子夏请教孔子,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孔子回答说:“绘事后素。”
孔子对于子夏所提的只重外表打扮或形体娇媚而没有德行的妇女比喻为就像绘画得先有画纸才能于上作画一样,不能舍本而逐末。 当时伦理滑落礼制败坏,连大夫季氏都敢将天子的八佾搬到自己的庭院中,还学天子之礼祭祀泰山,冉有回复孔子说没有办法阻止季氏的僭越行为,因此孔子乃感叹道:“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意指天子才能祭祀的泰山之神会不如知道问礼之本的林放吗?委婉的隐喻,放纵人心的季氏就算备足了丰富的天子等级的祭品,也无法让泰山之神接受,遑论受到神灵的护佑。
孔子又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指出了这为人处世能光明磊落的基础,能不欺暗室也就能不昧良心,那是建构祥和诚信社会的基石,也是个人生命可以不断层层提升的功课。所以当卫国权臣王孙贾误解孔子为求权势而至时,他以明显易见的灶比喻自己如日当中的势力,以室内深处的奥来比喻品行邪淫的南子夫人,用以提示孔子该向哪方投靠才能得到真正的权与利。面对这个心中没有百姓的王孙贾,孔子超然的回答也留给后人一条归正的道路:“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一语道出真正的关键;纯净的心性才能与更高能量的生命沟通,恩赐自然而至。因此,在当时君不君、臣不臣五伦堕落的动乱时代,祭典之礼也不按章法的情况之下,子贡就想干脆连祭品饩羊(供祭祀的羊)都要将之取消废除。
《春秋》文公六年《公羊传》何休注说:“礼,诸侯受十二月朔政于天子,藏于太祖庙,每月朔,朝庙,使大夫南面奉天子命,君北面而受之。”天子在年终要颁发来年的政事书给诸侯,称为朔政。因为,诸侯领了政令书之后收藏于太庙之中,自新的一年起每月初一(朔日)献羊祭告于太庙,然后依书上政令而为之,合于君臣之道。天子也会在每月朔日举行告朔之礼,而祭品用的是牛。然而,鲁国君主式衰,渐有不行告朔的情况,所以为官的子贡认为徒留形式,就想干脆取消祭品算了,没想到孔子认为留着每月的朔日饩羊至少还能让百姓知时日,也还能让后世追源头知礼制,保留着恢复传承根本的希望,真是用心良苦。
对照当今的社会,如若以自我利益为中心时,就常会让人假以自由之名,放纵物欲轻忽礼制,认为一些规矩只是拿来约束自由的绳索,往往图着去之而后快,却到头来教出藐视伦理又自私自利的国民,“爱礼存羊”的典故实在值得吾辈引以为鉴啊!@#
点阅【神传汉字看人生运道】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