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身葬何处至今无人知晓

作者:仰岳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唐代诗人杜甫这首名诗,娓娓道出了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事迹。1700多年来,历代帝王将相、才子们都不断地赞颂诸葛亮,认为他是智慧的化身、忠臣的典范。然而,他死后到底身葬何处却无人知晓,至今都是未解之谜,这是为什么呢?

在《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役——“五丈原之战”有着生动的描写。

当时魏、蜀两军相峙百余日。入秋之后,诸葛亮积劳成疾而病倒,病情日益恶化。他撑着病体在左右侍卫的扶持下巡视军营,坐在兵车上对着前线将士们做了最后的慰问。

众人泪流满面,他们知道寄托着蜀国百万军民希望的丞相即将离开人世,先帝刘备驾崩后诸葛亮一人肩负着复兴汉室的重责大任,他事必躬亲,食少事繁,多次操劳过度而病倒,他的承受实在太多。

诸葛亮看着在风中飘荡的大旗,凝视着“克复中原”四个大字,心中充满无限惆怅。秋风吹来,更带着刺骨的寒意,诸葛亮不禁仰天长叹:“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其有极!”这最后的喟然一叹与五丈原的秋风、暮色连成一片,天地也为之感伤。将星殒落,诸葛亮自此走下了历史舞台。

《晩笑堂竹荘画传》中描绘的诸葛亮。(公有领域)

至于诸葛亮身后如何安排,正史《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大意为:要葬在定军山这军事要地,靠山为坟,墓穴大小只容下棺材便可,入殓时仅需当时的衣物便可,不需要任何器物。

然而历经千余年,世人皆知位于定军山的武侯墓只是一个衣冠塚,诸葛亮的肉身则不知下落,所以关于诸葛亮肉身的实际埋葬地点历来就众说纷纭,有着几个传说。以下是其中两个。

传说一

《梁州记》记载,当时前线危急,魏军的司马懿虎视眈眈,为了避免主帅死讯外漏,于是命四名士兵在定军山抬着棺木向南走,直到杠断绳烂之处便是下葬之地,然而这四人却贪图方便在行走一日后谎称绳已烂去,因而回朝报告皇帝刘禅。

但刘禅听了后觉得这四人有意隐瞒,怎可能一日就杠断绳烂呢?于是将四人逮捕审讯,之后他们只好招认欺君。之后刘禅大怒将此四人处死,而世人就再也不知道诸葛亮的真正葬地了。

成都武侯祠。(公有领域)

传说二

诸葛亮并未死去,他只是假“死”归隐,利用道家的“尸解”之法,化物为己。而真身遁入山林继续修道,之后收了两个小童为徒,二人还将诸葛亮的著作《马前课》广泛流传于世。

《马前课》是一部预言性质的奇书,共有十四课,每课为一首四言诗。按时间顺序,每一课都准确地预言了三国时代以后的历史大事,最后三课更预言了今日中共的宿命和圣人救世的事件。

《马前课》的第一课这样写道:

无力回天 鞠躬尽瘁
阴居阳拂 八千女鬼

这一课就是诸葛亮对他自己的预言,诸葛亮早已知道一切努力都是“无力回天”,但他还是要尽己之力鞠躬尽瘁地辅佐蜀汉。在朝中宦官当道、国事日乱正可谓“阴居阳拂”。

在诸葛亮离世后曹魏大将钟会大举南征,一路势如破竹进入成都,后主刘禅出降,蜀汉至此终结。“八千女鬼”合起来,就是一个“魏”字。

当时在白帝城先帝刘备在临终之际,对诸葛亮寄予了一切希望与诚挚的信赖:“烦丞相将诏付与太子禅,令勿以为常言。凡事更望丞相教之!”之后刘备一手拭泪,一手紧握诸葛亮的手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刘备甚至愿意将帝位交付诸葛亮。

清人绘刘备彩像。(公有领域)

诸葛亮不敢接受这大礼,唯有竭忠尽智地报答刘备的三顾之情、托孤之义,即使他早已预知结果如何也要坚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成就了日后的千秋大义。

在定军山诸葛亮的衣冠塚上,有几个楹联道出了诸葛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的缘由:

故国不归,山河未遂中原志;忠魂犹在,道路争瞻汉相坟。

生为兴刘尊汉室,死犹护蜀葬军山。

责任编辑:苏明真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