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中共篡政(一)
【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2018年01月02日讯】目前在中国,认识到中共是邪恶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可是很多人还是有个疑问,中共这么邪恶,怎么会在中国这么悠久的传统文明的环境里产生呢?是怎么会让中共得逞的呢?中共是如何篡政的呢?
本书想试着探讨一下这方面的问题。
由于有些中国人受到中共党文化的影响,习惯用绝对化的思维方式去看问题,一说中国传统优秀,就说,这么优秀怎么被中共打垮了呢?一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就有人说,这么博大精深怎么搏不过中共的党文化呢?
于是一些人就简单、粗暴的得出一个结论,中共这么邪恶能够占领中国,就说明中国也不好,说明中国人也不好,因而推出结论中国传统也不好、中国传统文化也不好。
如果真是这样的认识,那确实是上了中共邪恶的当了。
中共再邪恶,其实也斗不过真正的中国人;中共的党文化再能迷惑人,其实也争不过中国的传统文化。从短时间来看,中共的邪恶是一时得逞了,但是从长远来看,中共注定是失败的。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中共才不到100年,算起来一个零头也不够,而且现在中共已经走向未路了,眼看就要完蛋了。现在不是中共太强大了,而是中共太弱不经风了,也许稍有个风吹草动,中共就玩完了。
目前中共大会、小会都这么紧张,天天喊稳定,时时怕倒台,这正好说明中共太弱了。
中共完蛋只是个时间问题,现在关键是我们中国人,怎么样从中吸取教训,在搞清历史真相的同时,清除自己头脑中的党文化,抛弃党文化的影响,用正常人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历史,面向未来。
人类的历史,不能光从人类本身来谈,因为宇宙是一个大的系统,人类不过是宇宙这个大的系统中的一个最低层次,人类社会上所发生的一切事情既是人类的行为结果,也是宇宙中相关联的高层生命的行为结果。
人类社会有好人有坏人、有善良、有邪恶。那宇宙中呢?对应的也是有神也有魔,有正神也有邪魔。
中国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的文化。中国人的文化是神安排的,中国这个地方原来也叫神州,中国传统文化也叫神传文化。
中国是神特殊安排的地方,因为神传给人的文化要在中国传,当人类社会走到最后关头的时候,创世主会来中国救人,救中国人,也通过救中国人来救全世界所有的人。
中国的神传文化是人与神之间联系的纽带。
人是神造的,神是保护人的,邪魔是反神的,邪魔就是要害人。
宇宙中最邪恶的魔鬼,就是共产主义邪灵,正如《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一书中所说的,“共产主义的本质是一个“邪灵”,它由“恨”及低层宇宙中的败物所构成,它仇恨且想毁灭人类。它并不以杀死人的肉身为满足,因为人肉身的死亡并非生命的真正死亡,元神(灵魂)还会轮回转生;但当一个人道德败坏到无可救药的地步,元神就会在无尽的痛苦中被彻底销毁,那才是最可怕的、生命真正的死亡。“共产邪灵”就是要使全人类都跌入这样万劫不复的深渊中”。
共产邪灵原来是一条蛇,它是由“恨”与低层宇宙中败物所构成,它与撒旦魔鬼一起策划着要通过毁灭中国人来毁灭全人类这个天大的阴谋。
这就是中国这一百年来中国近代史中波澜曲折的真正原因,也是为什么中共要来祸害中华大地的原因。
本书将围绕这条主线,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试图分析一下中共篡政的历史原因与社会背景以及我们从中应该吸取的教训。
第一章 晚清时期
中华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辉煌,在中华大地已经根深蒂固。红魔要想直接在中国来毁灭中华传统文化,同时要达到篡夺政权的目的几乎是不可能的。
它必须绕一个弯,使用曲线战术来达到它的目的。
一、早期中外战争
十八世纪中叶,近代工业革命在欧洲兴起后,逐步向世界扩展。当到了十九世纪初,工来革命浪潮向中国袭来的时候,在中国就受到了阻力。中国社会与现代西方的工业文明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文明体系,互相很难适应。
在中英贸易活动过程当中,中国的商品,例如茶叶、丝绸、瓷器等在英国、在欧洲卖得很好,而欧洲来的商品,中国却没有多少人需要,这样中英贸易反而成了逆差。在利益的驱动下,十九世纪初、中叶,英国商人就开始向中国贩卖鸦片。
尽管中国社会当时还是普遍遵循中华传统文化与道德,但是到了清朝晚期,已经开始走向堕落,社会风气开始下滑。鸦片一进入中国,就受到了那些没有志气、生活堕落的一些人的欢迎。
于是一些昧着良心的英国商人 ,为了利益,就大量的向中国倾销鸦片,以毒害中国人。
鉴于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损伤,清朝廷下令开始禁烟。
因为清朝廷的禁烟行为,从而引发了中国与英国之间的第一次战争,也称鸦片战争。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为此,1844年7月3日中英在南京签订《南京条约》,中国赔银2,100万俩。
第一次中英战争结束不久,1851年—1864年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运动。与此同时,1856年至1860年还暴发了第二次中外战争,就是中英、中法战争,清朝廷这个时候是内忧外患没有间断。
第二次中外战争也是中国战败,并于1860年签订了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这中途,中英、中法、中俄、中美还签订了《天津条约》及中俄《瑷珲条约》。这些条约,仅战争赔款就800万俩,中俄《瑷珲条约》中国被俄国占去土地150万平方公里。
太平的日子没过多久,1894年又暴发了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并与日本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中国赔偿军费2亿两,加上赎辽费3,000万两和威海卫日本驻守费150万两,共计2亿3千150万两,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才4500万俩左右。
接着1897年至1900年又发生了义和团运动,后来引起1900年8月4日至1901年9月7日中国与西方八国联军的战争。战争结果也同样是中国战败,并于1901年9月7日签订《辛丑合约》,中国赔款价息合计9.8亿两白银。
从1840年至1901年六十年的时间里,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过程中,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与欧洲打过这么长时间的仗,战争如此频繁,而且每次都是以中国的失败并且赔款而告终。
这并不能说是中国不行,是中国人不行,社会的发展本来是曲折的,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下,中国原来的生产方式和军事能力当然会一时竟争不过来,但不表示永远不行。
当然这些战争的失败也引起一些人的思考与反思,这也是正常的。
二、效法西方
经过多次中外战争的失败与割地赔款,严重冲击了几千年来的中国传统社会,在事实面前,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就开始思考一些问题,如何使中国不再被欺负,如何使中国强大起来,于是各种思潮、各种法子就开始不断的冲撞、不断的发生着。
1、洋务运动
以奕䜣、文祥、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为代表的清朝高层的一些人发起了“师夷制夷” 、“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 。就是学习西方的东西来制衡西方,在保住中国根本的传统不变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技术。因此提倡兴“西学”、提倡“洋务”、办军工厂,生产新式武器、建立新式军队。
洋务运动开始也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他们主要认为“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意思是要保持中国传统道德与礼义,来抑制西方传来的一些技术与学说。
出于现实形势的需要,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慈禧为了保持清朝的不倒,所以她基本上是站在洋务派这边。
2、维新变法
伴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在中国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思潮,要求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各项制度进行改良。这就是发生在晚清的维新变法运动,也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发生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宣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帝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而结束。
这就突显了现代西方思潮与中国传统接轨的难度之大。
3、创建新军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廷开始重视军队的建设。在各地开始组建新式军队。习洋枪,学西法,完全使用西式的军制、训练以及装备,一切依照德、日制度,由德国人为主的洋人教习,成为清朝后期最有战斗力的军队。
至1907年,全国已练成的新军有十六镇和十六个混成协,其中装备与训练以袁世凯的北洋六镇为最强,遍布直隶、山东与东北。
除北洋新军外,各地新军中只有湖北新军较具规模,核心是第八镇(师)、第二十一混成协(旅),黎元洪任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
4、立宪运动
到了清朝末期,由于世界形势的发展,传统专制的君主国家越来越走下坡路,而新型的西方民主宪政的国家却越来越强大。
因形势所迫,所以清朝末期决定走类似日本的君主立宪的道路,就是保持清廷的帝位不变,在中国实现宪政。
在清末光绪年间清政府根据出国考察的诸位大臣的建议颁布诏书预备立宪,这场运动被称为立宪运动。立宪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同时准备成立国会、颁布宪法。
这同时清政府开始创办新式的学堂,派学生们去往其他国家留学深造。除此之外,清政府还主张奖励实业、劝阻妇女缠足、废除科举……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俄国战败,中国国内舆论一致认为,“此战诚为创举,不知日立宪国也,俄专制国也,专制国与立宪国战,立宪国无不胜,专制国无不败。”在这种形势面前,国内舆论要求清政府推行宪政成为主流的声音 。
1905年7月,清廷派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绍英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1906年9月1日,清廷正式颁布“预备仿行宪政”谕旨。1907年,下诏筹设资政院和咨议局。类似现在西方的国会。
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大清帝国万世一系,同时宣布预备立宪以9年为期 。
可是1908年冬天,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3岁的溥仪继承皇位,改元宣统。光绪之弟、溥仪之父醇亲王载沣监国,为摄政王。预备立宪进入第二阶段。载沣监国摄政后,两次重申继续进行预备立宪与立宪作为国策的不可动摇 。并且取得了国际方面的认同。
1909年10月4日,除新疆外,各省先后宣告成立咨议局,看上去晚清有走上立宪的可能,可是朝代的更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旧的朝代不去,新的朝代不来。
紧接着1911年就发生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廷,清末新政的君主立宪之路也就随之告终。
三、辛亥革命
历史的车轮就这样不可思议的向前滚动着。1911年10月10日,出人意料的,在武昌发生了武昌新军自发性的起义,第二天就占领了武昌,紧接着全国各地响应,第二年初清廷就宣布退位。瞬间历史就进入到了民国时期。
1905年7月,孙中山、黄兴、 陈天华等人在东京集会,成立中国同盟会。
会议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16字纲领。1905年11月,孙中山首次提出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内容的三民主义。
1907年6月,宋教仁、谭人凤等人在上海成立中国同盟会中国总部,领导革命党人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革命重心,加强与各革命团体的联系与联合,并制订了1913年在两湖及江淅同时起事的战略部署。
1911年3月,武汉新军各标营均成立文学社和共进会组织。武昌起义时已经有5000多名士兵加入了文学社和共进会,约占新兵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1911年9月14日,湖北共进会、文学社两个团体领导人孙武、刘复基、刘公、蒋翊武、王宪章、居正等人在雄楚楼十号刘公寓所集会,认为湖北新军主力被调走去镇压四川的保路运动,武昌空虚,是民主革命起义的时机。
于是革命党人决定1911年10月10日开始发动兵变。10日晚上开始起义,不到一天的时间起义的队伍就占领武昌城。
1911年10月11日黎明,起义军聚集在湖北咨议局大楼会议厅,新军八镇十五协二十九标二营司务长蔡济民召集会议,商讨组建湖北军政府和推举都督人选。会议请湖北咨议局汤化龙主持。吴兆麟提议由第21混成协统领黎元洪担任都督,立宪派一致拥戴,部分革命党人也表示同意,因此会议通过了以黎元洪为都督,汤化龙为民政总长。
1911年10月14日,武昌起义后第四天,清廷下诏起复袁世凯。袁世凯出山后,多次公开表白自己对解决辛亥危机的方案是实行“君主立宪”。许给革命党方面的条件也是实行“君主立宪,责任内阁”。由他本人出任内阁总理 。未南下之前,袁世凯就招刘承恩到彰德,筹谋“招抚”革命党,并派亲信蔡廷干随刘承恩到武昌进行议和试探,条件就是君主立宪。奉了袁世凯之命的蔡廷干极力陈说“共和政体”的政府不适合中国国情。
1911年10月18日起,革命军与袁世凯的军队在汉口展开了10余天的“汉口争夺战。11月1日汉口被袁军攻占。紧接着11月27日,汉阳也被袁军攻占。
如果袁世凯要真的想消灭武昌起义军,那武昌也保不住。但是袁世凯的目的并不是要消灭起义的部队,只是给起义军一个下马威,好坐下来谈判。
1911年12月2日,起义军一举攻占南京城。至此,长江以南全部为革命军据有,各省代表从武汉移驻南京。同日,通过英国驻汉口领事葛福的斡旋,武汉革命军与清军达成停战协定。12月6日,醇亲王载沣辞去监国摄政王职位,退归府邸。
12月12日,14省代表共39人,由武汉、上海齐集南京,决议于12月16日选举临时大总统。
12月16日,袁世凯调冯国璋来接替禁卫军总统,解除良弼禁卫军第一协统职,调禁卫军炮队支援围剿山西革命军,分散禁卫军力量,又用准备出征的名义把禁卫军调出城外,派段芝贵另编拱卫军,驻扎城里。北京完全被袁世凯所控制。
1911年12月20日,孙中山经香港归国。1911年12月28日,南北议和谈判开始,其中湖北、湖南、陕西、江西、云南、江苏(含上海)、贵州、浙江、安徽、广西、福建、广东、四川共十三省宣布独立,只有直隶、河南、甘肃、山西、山东五省在袁世凯控制下之外,其中山西、山东、甘肃境内宁夏地区都曾宣布独立,后被袁军控制。
1911年12月29日,在南京的17省代表,正式选举临时大总统。选举结果为孙山中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在上海的孙中山得知消息,立即复电南京,表示接受,他说:“光复中华,皆我军民之力,文孑身归国,毫发无功,竟承选举,何以克当?惟念北方未靖,民国初基,宏济艰难,凡我国民,具有责任。诸公不计功能,加文重大之服务,文敢不黾勉从国民之后,当克日赴宁就职,先此敬复。”
意思是辛亥革命的成功,孙中山自己并没有什么功劳,只是大家要他临时代做大总统,他就只好义不容辞。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举行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孙中山正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月2日,清将领姜桂题、冯国璋、张勋、张怀芝、曹锟、王占元、陈光远、李纯、王怀庆、张作霖等十五人通电内阁,誓死反对共和,主张君主立宪制度。
可见当时中国社会在政见的问题上差别有多大,有的主张保留清朝廷、有的主张废除清廷;有的主张君主立宪、有的主张民主共和;后来有的主张总统制、有的主张内阁制。
一个国家政体的稳定,是一个国家政权稳定的前提,如果实行什么样的政体都争论不下,决定不下来 ,那可见政权稳定就更无从说起了。
这就是当时中国社会所处的客观环境。
1912年1月20日,南京临时政府正式向袁世凯提交了清帝退位优待条件。1月22日,隆裕召开御前会议,载泽、溥伟等宗社党成员仍竭力反对共和,他们建议隆裕用宫中金银作犒赏向乱党开战。隆裕并未同意。同日,英国公使朱尔典会同法、俄、日公使声明赞成清室退位。
1912年2月2日,清廷举行御前会议,会上决定退位,以取得革命党人的优待条件。2月3日,隆裕授予袁世凯全权,与南京临时政府商定清朝皇帝退位条件。2月10日,南京参议院通过《清室优待条件》和张謇起草的《清帝退位诏书》。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携六岁皇帝在养心殿举行最后一次朝见仪式,颁发逊位诏书。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朝廷就此终结。
于是中国就进入民时期。
四、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举行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孙中山正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标志着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并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之日作为中华民国诞生的纪念日。
当时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议定,中华民国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武昌起义胜利后,在当时的中国,最有实权的人是袁世凯。袁世凯及其军事集团的主张可以左右当时的中国政治制度的走向。当时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社会动荡加剧,为了平息社会动荡,能够达成新旧政体平稳过渡的目的,袁世凯当时采取了平衡战略。
一方面用武力压制革命军,一方面用革命军压制清廷。以和平的方式劝清廷退位。以保证政权的和平过渡。从而结束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社会的君主专制体制。
一开始袁世凯是想以君主立宪制度来解决国内的政治与军事矛盾,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原来中国上层的一些立宪派的人士,出于民主革命胜利形势的考虑,也转而从君主立宪的立场支持民主共和的立场。再加上中国各地纷纷宣布独立,在中国社会的民意和各地代表都是主张共和政体的情况下,袁世凯转而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民国的民主共和政体才得以确立。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朱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