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2018年01月11日讯】题记:史海钩沉觅真相,吹尽狂沙始到金。无论您是《苦菜花》的读者,还是《苦菜花》的观众,本文所呈现的史实,都会让您大吃一惊!
《苦菜花》1958年初版以来,火了半个多世纪,先后搬上银屏、荧屏、戏剧和话剧舞台,影响至少三代人。冯德英因《苦菜花》而扬名,获得各种头衔和奖励一大堆,甚至成为不少人的偶像。《苦菜花》塑造的人物:母亲、娟子、姜永泉,王唯一、王柬芝……经过冯德英的倾情渲染,成为人们心目中或爱或恨的典型。尤其是电影《苦菜花》,更是家喻户晓,现如今被奉为“红色经典”。
冯德英在《我是怎样写出<苦菜花>》一文中说:“《苦菜花》基本上是以真实确凿的素材写成的,有不少情节完全是真实情况的写照,大部分人物确有其人,一部分是根据现实生活做了集中概括。” 他还说:“1953年,我写出一篇四五万字的文章,全是以真实材料记述母亲的,这篇文章也可以说是《苦菜花》的素坯。”
冯德英对《苦菜花》的上述表白,俨然给读者造成如此鲜明的印象:书中的故事和人物,基本上都是真实可信的。甚至连当地政府,都把《苦菜花》作为真实的历史,着力打造文化品牌。政府出资修葺一新的冯德英故居,分明标示着子虚乌有的“八路军招待所”;2008年,冯德英文学馆正式对外开放……
那么,《苦菜花》故事的发源地王官庄(真实名称叫“观上冯家村”)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村落?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有着怎样的性格?小说中众多人物原型的真实人生是怎样一番境况?知根知底的观上冯家村的父老乡亲们看完《苦菜花》的感受又当如何呢?
带着这一连串的问号,我们一行踏上了奔往山东胶东半岛崑嵛山深处观上冯家村的旅程。我们查证史料,走访多位知情人,历时数月,加之多年的探访,掸去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尘烟,让人震惊的真实,渐渐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一、观上冯家村
在山东省胶东半岛崑嵛山余脉尼姑顶东南麓,有一个百十户人家的小村落,名叫观上冯家村。据《乳山市志》记载,“元末,冯姓由云南迁玉虚观附近而居。” 玉虚观又名圣水宫,为道教圣地,是海上七真人之一王玉阳修行、传道之处。观上冯家村在玉虚观北约3公里处,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北为上,观上冯家村的“观上”二字由此而来。
说起观上冯家村,在当地颇有些名气。小村群山环抱,山清水秀,算得上是个聚气纳福的风水宝地。村里人纯一色冯姓,淳朴善良,家道殷实,多出文人及能人。小村一直就是百十户人家,从未有过乱辈分通婚的。别看这么个不起眼的小村,在上世纪初那些年出生的,光厅级干部就出了七八个。
观上冯家村近代出了一位名震方圆百里的大文人,名叫冯鉴之。在当时的烟台牟平一带,有“南有冯鉴之,北有张玉俭(音)”之说。冯鉴之在当地教出来的学生,村里老人说,官至(民国期间的)厅级干部的至少有七个。如果算上在烟台教出来的学生,那大干部就更多了。
然而,就是这个才高八斗、抗战时期回乡办学救国、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才的冯鉴之,却被冯德英在《苦菜花》中描写成第一大坏蛋,说他是“汉奸特务”,以回乡办学当校长的身份作伪装,暗通日伪,出卖抗日军民并造成重大伤亡,最后被书中人物“母亲”开枪打死……
今天,讲述《苦菜花》人物原型的真实人生,咱就从冯鉴之开头儿吧。
二、冯鉴之的三个小故事
冯鉴之在当地名气太大,名声太好,多少年来,一直是观上冯家人的骄傲,也是乡亲们时常谈论的话题。我们在观上冯家村寻访到这样三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一:秋菊奶今生还不了的人情债
“这话说起来有好几十年了。那是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老师让写一篇‘揭露地主恶霸如何欺压穷人’的作文,一般都是让写揭露本村的。我就到了我们村(观上冯家村)一个叫秋菊的老奶奶家。秋菊奶与冯鉴之家是近邻,两家隔着一条胡同。
“来到秋菊奶家,我先称呼了,之后就问:‘冯鉴之一家是怎么欺负咱们穷人的?’秋菊奶一听就骂上了:‘你个死尸的(当地责骂人的话),看你会说的,还怎样欺负,俺至今还欠人家的哩!’
“接着,秋菊奶跟我说,那年收拾办朵(方言,秋收完了),我领着孩子出去要饭。你鉴之爷在外面教学,回来知道后,就跟你鉴之奶说,秋菊嫂肯定入冬后还会回来拿衣服。等她回来你一定把她留下来,别让她出去要饭了,大人受得了,孩子受不了。你送些粮食给他们,咱吃什么他们吃什么,只要他们不嫌呼(方言,嫌弃)就行。再三嘱记(方言,嘱咐)你鉴之奶。
“不到入冬,我就回来一次,结果你鉴之奶不知道,我又走了。你鉴之爷回来听说后,就把你鉴之奶好一顿埋怨。很快就入冬了,我第二次回来取衣服,你鉴之奶知道后,赶忙跑我这儿,好歹让我留下,我不肯,你鉴之奶为难了,就说,大嫂,你如果不留下来,你兄弟还不知道会怎么埋怨俺呢!
“听你鉴之奶这样说,我就表面答应她了。你鉴之奶回家准备东西去了,我就想趁机往外走,谁知道你鉴之奶想到我会这样,早就找人在门口儿看着我呢。就这么的,我没走了。你鉴之奶给送来了够过冬的粮食,还有二十五吊钱。快过年了,又送来些粮食和二十五吊钱。
“过了年后,我左思右想的,心里过不去,就上别人家借了二十五吊钱先还给你鉴之奶。你鉴之爷回来知道后,就催着你鉴之奶给送回来,说秋菊嫂她们上哪攒钱,不知道借谁的呢,赶快给他们送回去吧!你鉴之奶把这话说给我听时,我心里难受得不知怎么好,我哭着说,那钱是我借的……我们至今还欠人家的,还说欺负?真是看你会说的!
“听完秋菊奶的话,我感到很震惊,半晌说不出话,耷拉着头,悄悄走出了秋菊奶的家。”
不知是这个故事太感人,还是我们太爱激动,受访人讲到故事的结尾,喉咙有些哽咽,听者的眼眶也湿润了……
故事二:救济少年上学救国
冯鉴之在1937年回乡办学以前,多是在烟台教学。有一次,他在街上遇到一个卖报的小男孩儿,见他很有灵气,冯鉴之很是喜欢,就问小男孩,为什么不上学?当冯鉴之得知小男孩儿因家境贫寒上不起学时,当即答应供小男孩儿读书。这个小男孩儿名叫赵强,老家在山东诸城一带。
后来,抗日战争爆发,赵强在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宣传抗日,冯鉴之知道了,很高兴,就动员赵强去当兵抗日救国。因赵强上过学,读过书,有知识,加之自身的能力,赵强在部队很快找到了用武之地,由普通士兵升为军官。
冯鉴之遇害后,赵强极为悲愤和震怒,要带着队伍找害死冯鉴之的人算账。众同僚朋友都说,人死不能复生,现在去找他们算账,只能是冤冤相报何时了。在众人劝说下方才作罢。
据说赵强后来升至军分区司令级别,文革初期任炮兵某政治部主任。但赵强内心一直很愧疚,为当年没有替恩人做点什么而抱憾终生。
故事三:三个学生 一个替恩师鸣不平被杀
冯鉴之在烟台教学那些年,他知道家乡很多乡亲想让孩子上学,苦于没有教书先生。因此,他曾利用回家休假的时间,教过三个学生。他们是:本村的冯秀峰、孔家村的孔少尼还有王家庵的王克邦。
1936年,冯秀峰、孔少尼以第一、第二的成绩考入文登乡师。王克邦因家里穷,经常被留在家里割草干活而耽误没考上。冯鉴之最初在家乡教的这三个学生中,冯秀峰和孔少尼后来成了他回乡办学的好帮手。但冯鉴之考虑到他们的前途,建议他们不要留在学校教学,希望他们有更大的发展。
孔少尼就到了现在的牟平县,先是在司法系统干一个科长,后又调任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长之职。冯鉴之遇害后,孔少尼因为替恩师鸣不平而命遭不测,被杀害。
冯鉴之承传了中国传统文化人的价值观,淡泊名利,对党派都不感兴趣,但对抗击日本侵略很积极。1940年,冯鉴之鼓励冯秀峰、王克邦等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冯秀峰后来担任南京艺术学院等学院校长等职;王克邦参与筹建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并担任校级领导。#(待续)
责任编辑:李婧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