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晚明古人疯旅游!竟还有炫耀文、套装行程?)【接前文】
问:晚明旅游有促进经济发展吗?
答:晚明时,旅游的正面观点是促进经济发展,象征社会繁荣,甚至反映当时的太平景象。
旅游活动的兴盛其实代表着国富,也制造了许多就业机会。晚明时期人口膨胀,每人可耕种的土地越来越少,但旅游业的发展,创造出轿夫、舁夫、牙家等大量的人力需求。
当时有一些地方官员或士大夫认为旅游会造成奢侈浪费,甚至因为传统观念重农轻商,认为旅游会影响民生、甚至是国家税收,因此他们主张要禁止旅游活动。
其实这些禁止旅游的理由,是许多传统先入为主的观念所导致,例如奢侈浪费的批评本来就是因人而异的消费习惯。当时的文献资料里没看到有人因“旅游”而破产,反而是赌博与打官司容易倾家荡产。
问:晚明士绅的旅游论述,类似现在 FB、IG 炫耀文?
答:书写游记就是文人展现文化资本,并展示自己的身份品味。
晚明文人书写游记时,除了炫耀之外,还有社会、经济上的考量。但当时有些笔记小说提到,有些文人不会亲自去旅游,而是派“僮仆”去该景点看,回来以后告诉他景点长什么样子,文人再去杜撰这些游记,并以写了多少游记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由此可见当时写游记的风潮所衍生的奇异之事。
“膨风”的晚明文人,多只在江南游历。
某些山水景点是大家所一致推崇的,例如五岳。明代的江南文人黄省曾喜好游历,甚至在应京赴考途中听闻西湖之美,便激动着装前往、游玩数日而不应考。黄省曾虽自号为“五岳山人”,但却未曾到过五岳,他的游历大多局限于江南地区的景点。但这不代表明代没有真正去各地游历的文人,像徐霞客就颇具冒险犯难精神。
晚明旅游的舒适性与娱乐性,成为有别于当时他国旅游的最大特点。各种精致化的工具因应而生,例如美观、具不同功能性的画舫;放置食物的提盒、烹茶煮酒的提炉等游具;跟随文人出游的僮仆与歌妓;甚至因旅游而生的游道论述、雅俗之辨。这些都反映了士大夫想塑造的身份与品味。
问:为何想研究晚明的旅游文化?
答:过去我的研究领域是明清的“社会经济史”,主要是明清时代的社会结构及经济发展,这些是非常重要的历史研究基础。之所以会转到“文化史”研究,是受到欧美历史学研究趋势的影响。
近二十年来,历史研究出现新转向,透过文化史研究开拓了历史学许多新的面向,尤其是 16-18 世纪是研究的主要范畴,文化史研究的新面向也包含了“旅游消费”。
然而,如果缺少了社会经济作为基石,那文化史的研究只看到表面,无法深入理解。
以三个例子来说明:轿子、路程书、社会结构。
第一,交通工具轿子。南宋已出现轿子,当时纯粹作为日常交通工具,但了晚明却开始作为“旅游”使用,这背后的原因与人口有关。晚明当时处于人口爆炸成长期,有一亿多人口,劳动力十分充足,所以有许多人可以从事“轿夫”这个工作。
第二,是“路程书”的使用。路程书是古代商人交通时参考的书籍,可以指引商人到外地贸易时,该选择陆路或水路。例如文林阁唐锦池刻印刊行的《士商类要》就纪录了各路程中的各种旅游景点介绍,晚明的黄汴所编撰的《天下水陆路程》也同样在路程后附有旅游介绍。原本路程书只作为交通参考用途,但商人在旅途中会顺便观光,因此,路程书也兼具旅游指南的功能。
第三,从社会结构面来看,晚明商人群体崛起、社会地位提高,引起士大夫内心的焦虑。士大夫想与商人做出区隔,因此需要展现自己独特的旅游品味。
历史学研究必须靠史料来说话,晚明游记数量的巅峰,呈现当时兴盛的旅游风气。
在历史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是史料搜集。研究无法凭空想像,必然要植基于资料之上,无论是图像或实体的物质资料。在搜寻某个时代的史料过程中,会发现某类型的史料特别多,例如晚明游记的暴增,约莫是从十六世纪中叶,也就是从嘉靖年间开始,到了万历年间达到巅峰。从史料可以发现文人自行出版的文集中,几乎都有游记文体。一个时代出现某类文体一定是有原因的,可以反映了当代的风气。
另外一个例子,中国一直以来都有山水画,但以前的山水画多是文人画,属于写意不写实的风格。但晚明的山水画风格一转,十分具体写实,受到旅游风气的影响,在绘画方面出现了“纪游图”。@#(末完,待续)
──转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本文限网站刊登)
责任编辑:杨真
点阅【研之有物】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