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梁太子萧统,是梁武帝萧衍之长子。他在三十一年的人生中,似乎从没想去继承皇位,而是召集一批志趣相投的文人,汇集古今3万卷书籍,全神贯注地编撰了中国第一部诗文总集。
时至北宋年间,民间尚传曰:“《文选》烂,秀才半。”一千四百多年后的今天,也有文人慨叹:如果在中国文化的典籍中缺少了这部《文选》,古代的秀才们该用什么来做科举考试的“教材”?
(接前文:不当皇帝要当总编的昭明太子(四))
一
中国人说到佛,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南朝的佛教繁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后代诗人描绘的一种风景,更是一种惊世的文化在南朝扎根的标志。
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享寿86岁,是秦始皇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长寿的皇帝,仅次于清朝的乾隆。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武精专的帝王,而且为推动佛教的兴盛,勤修不辍,引领了世道人心。
从那时开始,中国的智者们开始渐渐了悟,有一种境界牵连着人的生命本根。而贡献卓著的一脉就是昭明太子崇雅黜靡编纂的《文选》,渐渐引出了心境平和、气韵高华的唐诗宋词。
二
太子主持编纂了多种文集,“总集”的代表作是《文选》,“别集”的代表作是《陶渊明集》。如果说文学创作依赖于生活、阅历和激情,那么编纂文集则主要靠学问与见识。
太子在文学领域备受颂扬的业绩,就是他慧眼独运地发现并收入了一些在当时被冷落的作品,使它们最后没有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如陶渊明的《归去辞来》,就是因《文选》的选录,才被后世文人看到,继而得到文人们的尊重和喜爱。
太子因钟爱山水,与崇尚平淡自然、志趣高远的晋代文人陶渊明成为隔世知音。他的《陶渊明集序》是千百年来准确评价陶渊明(又名陶潜)的开山之作,使陶渊明成为“不假良史之词,不托飞驰之势,而名声自传于后”的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的评论完全可视为自述怀抱。
太子在序中写道:有人怀疑陶渊明的每首诗都有酒,我认为他本意不在酒,而是把自己的情趣寄托在酒中。他赞陶渊明的诗文“卓尔不群,言辞精彩,跌宕豪迈,抑扬爽朗”,或意境恬静婉约如小桥流水,或气势磅礴直冲云霄。即便诗歌谈时事也引人深思,论抱负也远大而真切。
在太子看来,陶公安于道义,恪守节操。不以躬耕为耻,不以穷困为意。他感叹:“倘若不是圣贤,如果没有笃定的志向,怎么能达到如此的境界?”太子直呼自己喜欢陶潜的诗文,达到了爱不释手的程度;也崇尚陶潜的品德,遗憾自己没有和他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追求完美的太子只对陶公的一个作品给出了负面评价:“白璧微瑕,唯在《闲情》一赋。”对少有瑕疵的《闲情赋》扼腕叹息: “如果没有劝谏世人的作用,何必写出来呢?可惜啊,如果不写这篇就更好了!”
当然,太子眼中的这一“瑕疵”并没有妨碍他对陶渊明人品文品的格外赏识。他说,总体而言,能理解陶渊明诗文的人,追逐名利的心思就会消散,粗鄙吝啬的想法就会祛除;而一旦达到了能理解陶渊明诗文的境界,那么,贪婪的人就能清廉,懦弱的人就能自立,即使不强求也能奉行仁义,官爵俸禄也能舍弃,也就不必到皇帝身边任职以求名留青史了。
三
《文选》作为第一部诗文总集,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史载《文选》诞生后,很快便传到北方的北齐;南朝结束之后,又传到隋唐,尤其在唐朝拥有了很多超级粉丝。
由于唐朝开始以诗赋取士,《文选》成为文人们的必读书籍。民间有一句谚语:“《文选》烂,秀才半;《文选》熟,秀才足。”
“诗仙”李白以铁杵磨成针的毅力学习《文选》,将它当成是学习诗文的范本。文学史显示,李白所敬佩的陶渊明、谢灵运和鲍照等诗人,都是诗文收入在《文选》中的作者。
李白从模仿庾信、鲍照的诗歌起步,“诗圣”杜甫曾以诗作评: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在杜甫看来,李白写的诗天下无敌,那高超的才思超出了所有人。清新自然的词句可与庾信比美,豪放飘逸的风格能与鲍照并论。如著名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人生在世不称意”就是出自鲍照的“人生不得常称意”: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杜甫对《文选》也着实下了狠功夫,最后取其精髓,去其形式。虽有摹仿,但不着痕迹。杜甫不光自己学,还教育儿子也跟着学,他在《宗武生日》一诗中写道:
小子何时见,高秋此日生。
自从都邑语,已伴老夫名。
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
…………
宗武是杜甫的幼子,聪慧多才,杜甫曾在多首诗中提到并称赞他。回想爱子呱呱坠地之时,正是秋高气爽之际。回想昔日写诗赞儿子懂事乖巧,儿子也随着诗文的传播而被人熟知。杜甫的字里行间透着些许自豪。
杜甫的远祖杜恕、杜预是汉、晋时的名臣名儒,祖父杜审言更是初唐著名诗人,杜甫自己更是以诗著称于世,因此,他勖勉儿子宗武:诗是我家祖辈相传的事业,要继承和发扬,不仅是一般的世间亲情。他特意谆谆教导儿子:“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因为杜甫自己受惠于《文选》,所以勉励儿子要熟读精研,继承父志。
初唐著名诗人陈子昂,精心钻研了《文选》中的名篇《古诗十九首》,对其用词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进行了吸收,写下了多首脍炙人口的诗句: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感遇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王维作为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正是从《文选》中汲取了陶渊明田园诗和谢灵运山水诗的营养,写出了《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太子编篡完《文选》这样一部彪炳文学史册的工程,时间定格在了梁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四月。太子在辗转床榻数月之后,终于不治。
那一刻,他望着窗外自然的郁勃,多少有些伤感。面对死亡,他肯定会想起他曾为陶渊明的文集所作的序中的句子:“居一世之中,倏忽比之白隙,寄寓谓之逆旅。”太子很受陶渊明的影响,将生视为逆旅,将死看作大归。
太子一生都在寻求一种适合他自己的活法,即便逍遥于山水之间,也是“乐则乐也,忧也随之”,无法排解生之惆怅。他以香兰自比,以“兰生于谷,无人自芳”自励。也许,他只有这样离去,才没有留下他那31岁短暂人生的遗憾。
参考资料:《梁书‧武帝纪》、《梁书‧列传》、《全唐诗》
(全文完)@*#
责任编辑:李婧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