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古寺】之一:寺院初立 达摩西来
【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2017年08月08日讯】嵩山,峰峦叠嶂,峻极于天。它东临七代京都开封,西与九朝古都洛阳为邻,犹如巨龙横卧神州,雄峙中原。自古以来,嵩山就被认为是僧道修行,触机悟道的圣地,也是历代帝王封天祭地,承天受命的中心。
古代先贤认为,神州的大好河山,对应着天上的星辰,而嵩山就在轩辕星分野。传说中,轩辕群星排列形状,犹如黄帝乘龙飞升的景象,故而得名。大唐高僧一行曾说,上古时期有五位大帝,轩辕黄帝位居中央,象征着中岳。嵩山位居五岳的中心,因此美名“中岳”花落嵩高。
相传黄帝登临嵩高,拜奇人华盖为师,制定历法,开启华夏文明。太上老君乘云驾龙,降临嵩顶教化百灵,助兴道门。历代鸿儒于嵩山聚众讲学,传经授业,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学风盛极垂范人间。道教洞天、儒学圣地、禅宗祖庭彼此交相辉映,光耀嵩山。
在嵩山的峥嵘万仞间,少林古寺静息尘寰,宛如一颗明珠闪耀,与日月同辉,与法轮结圣缘,尽夺人间灵秀。少林集修行、禅学、武功、医药于一身,潇洒超拔独步天下,成为神州第一名刹。
千百年来,帝王将相、达官显贵慕名少林,旷观宇宙之大,俯视天下之小,仿佛是非恩怨,都能在心中化为渺小轻烟。芸芸大众顶礼少林,或降香祈福,或参禅悟道,古往今来络绎不绝。
然而,享誉天下的少林古寺,在中共的改造和摧毁下,蜕变为敛财无度,开发官场经济的交易场所,也成为粉饰共产政权的政治工具。昔日,为国禳灾祈福,为民释义解惑的少林,失去了忠义护国的精神,也失去了静修参禅的淡泊。今时少林,面临真正的浩劫。因此,探寻少林悠久的传统文化,再现辉煌的信仰文明,正是本系列的意义所在。
青睐中土 特有别缘
少林寺,修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是北魏孝文帝为天竺僧人跋陀所建。跋陀6岁丧父,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他皈依佛门后,勇猛修行,勤苦励节20多年,但是一直都没有修成正果。苦恼的跋陀曾想轻生,当时一位久已得道的同门开导他说:“修行需要机缘,时机一到,你自然就会有所收获。你与中国特别有缘,为何不去那里修行呢?”
在同门的开导下,跋陀和友人结伴游历诸国。他们先来到拂林国,即东罗马帝国,之后,又沿着丝绸之路经过西域,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中国平城(今山西大同),正值佛法兴隆的北魏时期。
北魏于公元386年,由鲜卑族拓跋珪所建。拓跋氏自称是黄帝的后裔,由于黄帝发祥地是战国时魏国的所在,而“魏”有高大,美好,令人敬畏之意,所以定国号“魏”,史称北魏。拓跋珪开国后,着手修建宫室、庙宇。除了拓跋焘曾经禁佛之外,北魏历代国主都很敬重佛门。
千叶舒莲 静待少林
北魏孝文帝笃信佛法,对西域来的僧人都非常敬重。当跋陀到达时,孝文帝特别拨出府库财物,供养跋陀,并为他开凿石室,以便僧人能够安心无扰的打禅修炼。
当时平城城内有一位姓康的富豪,平生笃信佛门,乐善好施。他也出资为跋陀修建了一座小寺院。跋陀常常在里面静修打坐。一天,一群调皮的孩子们想看看这位长相奇异的僧人,他们便隔着门缝偷看跋陀。不料,孩子们看到室内一片“炽热”的光焰,以为室内起火,吓得连忙跑去报告康家主人。当人们赶到时,只看见跋陀依然在室内潜心打坐,全无火焰。这时,众人才晓得跋陀修行的玄妙,得道者的殊胜。
北魏孝文帝热衷汉文化,他冲破鲜卑贵族的羁绊,全面革新鲜卑旧俗。他将自己的拓跋姓氏改为汉姓“元”,并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此次迁都历时两年。在迁徙的人群中,跋陀也跟随人群策杖而行。抵达洛阳后,孝文帝再次为跋陀修建了静院,以利他打禅修行。但是跋陀心爱山林幽栖,向往嵩山。孝文帝就遵从他的意愿,在嵩山少室山为他敕建寺院。
嵩山东西横卧,分为太室山和少室山两部分。从山南向北一览少室群山,但见峰峦叠嶂,犹如千叶舒莲,尽显钟灵毓秀,因此大唐时有“少室若莲”之说,百姓称其为“九顶莲花山”。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为跋陀修建了一座寺院,就座落在九顶莲花山之后的密林深处,因而取名为少林寺。
译场翻经 天降甘露
新建的少林,分为上方和下方,共有12个院落,依山傍水,非常清幽。立志清修的僧众慕名而来,聚集少林跟随跋陀修行。跋陀曾对弟子说:“此处的少林精舍,有特别的神灵守护着。立寺之后,就不会毁灭。”
跋陀会同天竺国的另外两位僧人勒那摩提和菩提流支,主持少林寺的翻经堂事务。跋陀一面教众徒打禅,一面又从梵文辑录经义,供众人学习。
太和20年,跋陀、勒那、流支三位僧人在翻经台上召开法会,临场听法的信众多达数千人。就在跋陀翻经说法时,五乳峰上涌起五朵莲花状的彩云,刹时下起了一阵清风细雨,犹如天降甘霖。在场的僧众因聆听跋陀说法而心生喜悦,心灵世界也像是遍洒甘霖。众人就将跋陀翻经说法的地方,称为“甘露台”。
跋陀多才多艺,善于图形绘画,他将早年游历东罗马帝国的所见所闻,画了下来,据说一直流传到唐朝末年。他在圆寂之前,亲手在屋门上画了善神之像。
北魏皇帝亲自升上法座,为众僧、众臣宣讲佛经,也为志愿出家的子民亲自剃度,赠授僧衣。当时有三千梵僧从西域来到洛阳,魏主敕命修建永明寺,一口气修建了上千多间僧房,出家的僧尼高达二百万人。北魏崇佛之风非常盛行,上至帝王下至百姓,资助修建寺院、开凿石窟比比皆是。由于全民崇佛,所以北魏国风非常淳厚。
达摩西来 折芦渡江
虽然跋陀是少林寺的第一任住持,广收弟子,教导出不少高足。而少林被称为禅宗祖庭,却是源于达摩之故。
达摩是南天竺国香至大王的第三王子,他为护国而出家,跟随般若多罗学习佛法。般若多罗是印度禅宗第27祖,他早年得法后,托钵化缘到达南印度。香至大王敬重佛门,施舍无价珠宝,奉养般若多罗。
香至王的三王子菩提多罗智慧通达,般若多罗收其为徒,并为他改名作“达摩”,意为通达无量。达摩出家后,成为释迦佛的第28代弟子。
达摩还没有到南梁之前,梁朝高僧志公奉命监修高座寺。一天,志公对寺院住持灵观说:“从西天来了一位大乘菩萨,将要进入我邦。”随后他说了一首谶语:“仰观两扇,低腰捻钩。九乌射尽,唯有一头。至则不久,要假须刀。逢龙不住,过水则逃。”灵观不解其意,就用纸笔记了下来,以作日后的明证。
南梁普通八年(527年)九月二十一日,达摩泛海东来在广州上岸。刺史萧昂亲自迎接,报于梁帝。十月初一,达摩到达梁朝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梁武帝亲自驾车,恭迎达摩升入大殿,后亲自供养。
自从梁武帝登基后,他就广建寺院,抄写佛经、塑造佛像,认为这就是最大的功德。不料达摩却说,这不是真正的功德。梁武帝难以理解达摩,心中不悦拂袖而去。达摩也知彼此机缘不合,便折下一根芦苇,飘然渡江,进入魏邦。
事先记下谶语的灵观,事后才明白,原来志公所说“仰观两扇”是指萧氏梁帝;“低腰捻钩。九乌射尽,唯有一头”意思是达摩十月初一到。“逢龙不住,过水则逃”是说达摩不称梁帝心意,过江而去。
五乳五宗 面壁留影
达摩来到魏邦,进入嵩山。他在五乳峰山顶一处天然的石洞中,独自面壁修行了九年。
根据寺志所言,五乳峰在少室山之北,五顶相连逾十里,远远而观,犹如凤凰张开的双翼。五乳峰虽是天然形成,却无意中成为禅门五宗的象征。又见山顶浑圆,犹如僧人的缁帽,因而被认为是佛门胜地。
达摩面壁九年,洞壁留下了他的身影。此后,千百年来,面壁石洞成为文人墨客口耳相传的一段传奇。有人说,面壁留影是达摩的精诚所至;有人说,那是达摩修行的意志,不生妄念,坚如铁石之故;也有人说,面壁石上的神迹,何尝不是达摩的智慧所在!
《少林寺志》曰:“折芦浮渡江,震旦揭真谛。心非转法轮,义不立文字。”大意是说,达摩一根芦苇渡江,在中国揭晓了他所证悟到的理。但因他的使命,不是在转法轮,所以定下不立文字的规矩,以免干扰后世转轮圣王下世度人的大事。
般若多罗住世时,曾预言达摩将来必会缘结少林。他说:“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恓恓暗渡江。日下可怜双像马,两株嫩桂久昌昌。”
在谶语中,“复逢羊”,喻指洛阳。两株,即二木,就是“林”字。嫩桂,是“少”的意思。尊者预言达摩会到洛阳,最后禅宗将在少林发扬光大。达摩面壁的神迹,恰似一道灿烂的晨曦,为沉醉的世俗洒出绚丽的光芒。
“法轮常转瑶台月,灵籁时敲玉涧风”。在广袤无垠的天宇,法轮转动着瑶台的明月,也以灵动的天籁之音,吟唱出悠悠的古风。当世人都在苦苦追寻蓬莱仙境,仙岛方舟时,千年古刹少林已在空灵寂籁的青山中,秀出一片磊落天心。少林坐拥千层莲叶,信手拈起盛开的芙蓉,洒脱的将五片禅叶吹向尘寰。(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
1.《神僧传》卷 4(明),明成祖,永乐御制
2.《魏书》志第 24
3.《佛祖历代通载》卷 8,(元)念常
4.《续高僧传》卷 16,(唐)道宣
5.《祖堂集》第28页
6.《少林寺志》(清)叶封、焦钦宠 原辑
7.《少林访古》温玉成,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1999年
(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原创作品,请勿侵权)
责任编辑:张宪义、李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