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欧阳修主修《新唐书》,首作《奸臣传》,以警示后人。后来历代修史,沿用此例。一部《宋史》写尽忠奸善恶、王朝兴衰。“天下治乱 在君子小人用舍而已”,这句血泪总结的名言,对于今天的国家治乱仍有警示作用。
《宋史.张焘传》中记载,建炎初,宋高宗经历了苗刘兵变后,重登帝位,要求臣民上书言事。大臣张焘上书说:“国家能否管理好,在于君子、小人的任用取舍罢了(天下治乱 在君子小人用舍而已)。小人的朋党一天天得势,君子的同类就一天天消退,将靠什么来平定祸乱谋求安定呢?”
宋朝初年,五星聚奎,占天象者认为宋朝的天下,人才众多,是个好兆头。宋朝忠臣济济,但奸邪也多。
《易经》说:“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君子为阳,小人为阴,阴阳相生相克,君子和小人犹如正邪两股力量,共同存在于帝王之侧。在一个国家中,君子虽然很多,但是小人掌握朝廷权力的时候,其象即为阴。小人虽然很多,但是朝廷里君子掌握权力,其象就为阳。在一个朝代兴盛之时,君子掌握朝廷的权力,小人只有乖乖听命的份儿,国家的祸患很少。到了一个朝代即将灭亡的时候,小人得志,奸臣当道,他们狡诈和阴谋就呈现出来了。
因此,《宋史》在《奸臣传》开篇中,警示后来的执政者:一定要辨别忠贞和善良,正义和邪恶,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可不谨慎啊!
遭奸臣排挤的李纲
在宋朝,精忠报国的岳飞遭奸臣秦桧陷害,千年来家喻户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在《满江红》一词中道尽了宋人的悲愤。造成靖康耻以及南宋偏安一隅的原因,正是众多奸臣作乱,排挤陷害忠臣。预言岳飞将为“中兴名将”的名臣李纲,提拔恩待岳飞的大将宗泽同样遭到奸臣的排挤和遏制,导致宋朝中兴大业受阻。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侵汴京时,李纲以一介文臣受命于危难之际,率军民击退强大的金兵,使得京城转危为安。但朝廷上下旋即又陷入歌舞升平之中,唯独李纲忧心国家的防务。此时主和派的奸臣耿南仲等使计,让皇帝猜忌李纲,并将李纲调离京城,不断将他贬谪。
不久金兵再次入侵,皇帝省悟到和议之错,任命李纲为资政殿大学士,负责主管开封府事务。李纲接到命令,便立即率领湖南的勤王之军赶赴京城救援,还未到达,都城已经失守。宋微宗、宋钦宗二帝和妃嫔、皇族、百官被金人掳往北方,是为靖康之耻。
宋高宗(赵构)即位,一度起用李纲为相。李纲上任,提出十大建议,决心重整朝纲,主张用两河义军收复失地。但李纲主政仅七十五天,便被奸臣谗言攻击而遭罢免,其施政举措均被废止。奸臣的理由都很荒唐,如:“李纲为金人所恶,不宜为相。”“李纲名浮于实,有震主之威,不可以相。”
李纲被赶走后,奸臣汪伯彦、黄潜善当政。汪伯彦正是秦桧的老师,培养了堪称中国历史第一大奸臣的秦桧。
《宋史.李纲传》最后分析,以李纲的贤能,使他在靖康、建炎年间能用尽心力,无人阻挠,二位皇帝何至于被金人掳往北方,而宋室岂至于南渡而偏安一方?重用君子则社稷安稳,重用小人则国家危亡,千古不变之理也。宋高宗为何不用李纲,却偏偏对黄潜善、汪伯彦、秦桧的话,听之信之?
李纲深孚众望,一生心系社稷和百姓的安危。他虽然屡遭朝廷贬斥,忠诚之心一点也未消减,不以被用或被贬而改易心志。《宋史》赞他像婴儿爱恋母亲一样,虽遭母亲怒声呵斥,犹噭噭哭泣着、牵着母亲的衣裙追随母亲。
连呼三声“过河”的宗泽
二帝被掳后,大宋江山风雨飘摇。康王赵构(即后来的宋高宗)被密诏任命为全国兵马大元帅,宗泽为副元帅。宗泽苦心经营开封防线,召集了几十万民间义军,数次大破金兵,威震天下,金人畏惮宗泽,都称“宗爷爷”。
宗泽一边准备北伐,一边请求皇上回京,力图恢复北方失土。他一年上了24道奏章,每每被黄潜善等奸臣所阻,忧愤成疾,背上长毒疮。这就是著名的《乞回銮殿疏》。宗泽临终前一日叹息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去世那天,风雨如晦,宗泽没有一句话谈及家事,连呼三声“过河”便去世了。都城之人闻知,无不痛哭。
《宋史》论道,金人逼迫二帝到北方,国家失去了君主,宗泽一声呼唤,河北义军数十万人响应,实是因为宗泽的忠心义气感动了大家。国民目睹君父陷于困境,怎么能没有愤慨的心情呢?在当时,宗泽能够勇往直前,或许是没有那些龌龊的勾当牵制他吧,奉迎二帝回归,收复旧都,都能立即做到。黄潜善、汪伯彦妒忌贤能而夺人功绩,使宗泽不能实现他的大志,悲愤而死,不是很悲哀吗?
而另外一个贤相赵鼎,也是遭到秦桧忌恨,被斥责流放远方,未能完成大志,令君子痛心。赵鼎自写墓志铭,有“气作山河壮本朝”之语。《宋史》说,为何他与宗泽忧国爱君,身处生命祸变的关头,仍然如此忠诚,而宋高宗却被险恶小人的诽谤所迷惑,一会儿任用一会儿罢黜。所谓“善善而不能用”(赞扬好人却不能任用),千年以来,忠臣义士特别为之扼腕叹息,国家的衰败,也就成了必然。
宋徽宗丧失国家的缘由
《宋史》考察宋徽宗丧失国家的缘由,指他不是因为愚蠢、暴虐或是被篡权,只是倚仗自己的小聪明,用心偏颇,疏远、排斥正直之士,信任奸诈阿谀之人,从而导致国家覆亡,自身被俘。
南宋初年,朝廷议论靖康之变时的事情,宋高宗问:“宋钦宗勤于政事,阅读奏章,通宵不睡,最后仍然被掳走,为什么呢?”李纲回答说:“人主的职责在于知人善任,提拔君子而屏退小人,则大功可成,否则成天埋头于事物之中,或陷于奏章之中,也无济于事。”
靖康之祸非一日而成。理学家胡寅曾上书高宗说:“仁宗皇帝在位时,得到的君子最多。小人也时有被录用,然而罪迹昭著时就予以斥退;君子也偶尔被罢黜,然而忠义显现时就加以录用。所以那些成就当世之功、贻辅后人之业的,都是君子。到王安石就不同了,他废黜君子,使他们一去而不还;崇信小人,一任用就不加改变。所以那些败坏当时朝政、贻害后世的,都是小人。仁宗皇帝所用的君子,已经时隔久远、日渐消亡了。而王安石所招揽的小人,却方兴未艾。导致误国破家,至毒至烈,以致二帝受辱,羿、莽擅朝,殉节死难者不过一二人。这浮华轻薄的危害,是圣明君主所应当畏惧而深戒的。”
宋代与朱熹齐名的四大名儒之一罗从彦认为,有君子在朝廷,天下必定能够得到治理;小人在朝廷,则天下就会发生混乱。“天下的变乱不产生于四方之地,而产生于朝廷。就好比人伤了元气,寒暑之疫就容易侵入;树伤了树心,就容易被风雨摧折。所以朝廷内有李林甫这样的奸臣,朝外必有安禄山的叛乱;内有卢杞这样的奸臣,外必有朱泚的叛乱。”
君子小人相争君子必败
为何李纲、宗泽等忠臣义士在强敌面前,凛然无惧,振臂一呼,可以挽国家社稷于将倾,在奸臣小人面前却往往束手乏策?
北宋名相富弼经常说:“君子和小人相处,一定不能得胜。君子不能得胜,就洁身而退,乐于正道没有怨恨。小人不能得胜,就互相勾结、挑拨、散布谣言,千方百计,一定要获胜才罢休。”
苏辙上书给宋哲宗说:“君子小人,势同冰炭,在一起必然争议。一争之后,小人必胜,君子必败。为什么呢?小人贪利不怕羞耻,抨击他们很难离去,君子们洁身好义,受挫折就选择引退。”
“等到小人得志,就放肆毒害善良之人,希望天下不乱是不可能的。”富弼说。
“君子敢于冒犯皇上劝谏直言,违背陛下的意愿,退职甘心家居而食,这是替国家打算,而不是为自己打算。小人好自结朋党,培植势力,排挤正人君子,心甘情愿地说一些假话,一切都顺从陛下的旨意,于是分取陛下的官职爵位,这是替自己打算,而不是为国家打算。”这是南宋大臣姚希得入朝应对,分析君子小人、邪恶正义的区别时所说。
那么作为执政者,该如何做呢?《宋史.蒋重珍传》有一段君臣对话可作借鉴。皇帝说:“人主的职责没有别的,只要辨别君子和小人。”大臣蒋重珍对其说:“小人也指君子为小人,这就难以分辨了。人主应当精心挑选有声望的,安排他们在要害部门,公论天天听,定会清楚君子的姓名、小人的情况。”@*#
( 点阅【奸臣传】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杨丽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