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改善孩子执行能力的十大原则(下)
接上篇:掌握改善孩子执行能力的十大原则(中)
原则9:持续提供支持和监督,直到孩子能成功掌控任务
有些父母明白如何教孩子把任务分段进行、指导他们各种技能,并强调成功的重要性,但他们的孩子还是没能学习到父母希望他们得到的能力。问题可能出在他们没有应用这第九项原则或下一项原则。
这些父母拟订了执行流程,确定这个流程管用,随即隐身幕后,期盼孩子独力完成。以整理书桌为例,他们可能会带孩子去买整理作业的笔记本或资料夹,甚至帮孩子决定怎么用这些文具,之后便期待孩子自己保持整洁有序。这些父母这么快就放手,恐怕太早了些!
有朋友告诉我们,人要花三个星期才能把习惯养成。我们不确定这种说法有没有根据,甚至不确定对成人来说是否正确,但我们认为对孩子还说,尤其是执行能力有所欠缺的孩子,要他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会充分善用执行能力,未免太过乐观。我们总是鼓励父母对蛛丝马迹提高警觉,因为愈早确定问题在哪儿,愈有可能看到进展。
在开始执行本书提到的引导方式,或父母自己想出来策略之前,可能得花个几分钟把目前察觉到的问题仔细记录下来,它看起来如何?或听起来如何?用精确的词句描述行为(例如,忘记缴交学校作业、一碰到原订计划改变就哭),并且估算或记录这种情况多久发生一次?时间持续多长?如果行为涉及到不同的强度(发脾气有大有小),你还可以从温和到严重替它评个分。父母可能也得定期(每隔两、三周)把记录拿出来,看看问题改善的进展是否明显。我们提供了一张工作对照表,帮助父母监控进展状况。
我们必须强调,在父母刚开始试图改变一项行为时,它有可能在转好之前,先变得更糟。如果孩子临睡前总是哭着要父母陪,而你决心要改掉这种行为,一开始你可能会发现他会哭得更久、更大声,然后状况才开始逐渐改善。为了正视情绪控制或反应抑制而设计的任一种引导行为,尤其是那种试图教导孩子替代行为、刻意忽略某些行为的策略,特别可能在问题改善前出现阵痛期。
愈谨慎地设计(衡量)引导方法,愈能早一点看到进展。在我们的经验里,有些父母比较有能力做到精确引导和持续记录。至于那些没办法那么精确的父母,只要定期“检视”,也一定可以发现情况的进展。
原则10:决定停止支援、监督和奖励时,最好逐渐放手,别突然中断
若父母觉得为让孩子学会某件事,已经支持他够久,很想立刻中止对他的支援,最好是循序渐进,这样孩子才能逐步取得独立运用该项技能的能力。如果你曾经教过小孩骑自行车,就会知道,父母一开始先握稳车子后缘,把它扶正,孩子每骑一小段时间,就放一下下手,看看孩子能不能继续往前骑,车子也不会抖得太厉害。如果情况许可,便逐渐加长放手的时间。父母不会一直紧握着车后,却突然放手让孩子单飞,天真地以为这样孩子就能稳稳向前,不会人仰车翻。
还记得原则八吗?提供刚好足以让孩子成功的支援。如果孩子并不需要不断的提示,就别这么做。但也不要原本什么忙都肯帮,却突然只袖手旁观!
每当决定如何与孩子面对棘手的工作,或是想要锻炼孩子的某项能力时,上述十项原则应该都十分值得参考。事实上,父母可能还会发现运用第三部分的策略方法时,如果觉得自己遇到瓶颈或感受到挫折,重新回顾这些原则也会非常有帮助。加诸于我们和孩子身上的责任和要求,往往随着生命的增长而日趋复杂,有时候我们难免忘记:谨守基本原则是多么地重要!
养成执行能力的三道门:前因、行为、后果
父母可以在检视任一项你想要改变的行为,以及让孩子习得和运用执行能力时,把这些原则套用上去;行为管理专家常称此为“ABC模型”。A是前因(antecedent),B是行为(behavior),C是后果(consequences)。
这套概念的由来,是基于行为的改造有三次机会:在行为发生前做改变(改变外在因素或环境),直接针对行为本身做改变(经由教导)、施加后果(激励或惩罚)以求得改变。
我们将在第六章谈一谈调整环境以减少执行能力问题,讨论内容是以行为的前因为主,看看是哪些外在状况让执行能力变得更好或更糟。第七章,我们将把焦点转向行为本身,看看如何直接教导儿童执行能力。最后在第八章,我们会探讨运用动机诱因来鼓励孩子使用执行能力。等你读过这些章节以后,你就会知道该如何设计自己的引导策略,改善孩子的执行能力运作。
─ ─摘自:《聪明又过动,这样教就对了!》/野人出版社提供@
责任编辑: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