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闰九月 为何2017年闰六月?
2017年为何闰六月?
2017年7月23日对照到黄历(民间说农历或农民历)进入闰六月,直到8月21日为止。说起上次闰月,是在2014年,闰九月。有民谚说:“三年一闰,好歹照轮”,那么2014年之后“照轮”的闰月为何不是十月而是六月?从公元1849年起至未来的2050年两百年间,闰九月就1次而已,闰六月却有11次。为什么?这里边藏着中国历法的学问。
闰月怎么闰?这要详细说一说中国历法置闰和节气的关系。
为何要闰月
中国古代历法的基本元素是日、气、朔三元系统共运的阴阳合历,简单地说,有干支、二十四节气和月亮的朔望月等纪年月日的方法。中国历法有“三年一闰”的作法,以调整朔望月(即一般说的阴历月)和阳历之间的日差、月差。因为阴历中的一个月日数有29天或30天,比阳历少1天左右,一年下来就少了11天左右,所以有“三年一闰”的说法,把一年相对短少的日数补回来,才能使阴历月分不脱离年中四季寒暑节气变化。
三年一闰、五年再二闰 十九年一周期
“三年一闰”这只是粗略的说法,详细一点说是“三年一闰、五年再二闰”,把一年相对短少的日数补回来,这样大约十九年置闰七次完成一周期(*参注1)。怎说是一周期?检证一个人的阳历生日与黄历生日,第19年及其倍数年会落在同一天或前后一天。由此可证,中国的历法很早就呈现了很高的天文科学成就,换言之,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对太阳、月球、宇宙天体的运行早有深邃、精密的观察。
察二十四节气 置闰月
黄历闰年的闰月落点和二十四节气有关。在哪一年置闰?怎么选择置闰的月分?简单地说,端看阴历该月中是否有“节”而无“气”?
二十四节气的周期
中国黄历中二十四节气的部分,谈到何日何时交节气,这计算是以太阳为准的。中国从清代顺治二年以后,是使用定气法。也就是从地球观察太阳在天体黄经(黄道)上的视行位置为准据,开年以春分点为零度,每15度定1节气,1周360度共有24个节气。所以从阳历来看二十四节气的年周期,其中各节气交节时分点都已经是固定的,除非太阳或天体运动改变。
二十四节气的一节或一气的期间长度,简单说大约为十五天,落在日历中,前后落差不过一、二天。一年中二十四节气,分布十二个月中,每月之初日称节气、月之中日称中气(*参注2),所以古人以节气记日在年中的落点是非常准确的。
检视月中有无“中气”
黄历置闰时就在检视各月中之“节气”日和“中气”是否双全?因为阴历月的日数少于“一节气”加上“一中气”的日数。如果某个月中有“节气”而无“中气”,换句话说,“中气”落在下个月中,那么这个月就是置闰之月了。2017年──丁酉年黄历六月只有立秋节气,而中气处暑落在下个月,所以就成了置闰之月了。
西汉《太初历》就规定节气可以在上月的下半月或本月的上半月出现,而“中气”一定要在本月出现;如果遇到没有“中气”的,可以定为上月的闰月。俗谚说的“三年一闰,好歹照轮”是按照这个原则来轮选的,并不是按表面的月序来轮的。这种置闰原则沿用了将近二千年,这也是中国历法的特色。说古道今,中国文化内涵真是深厚啊!
*参注1:
12个阴历月(朔望月)不过约354日左右,而1个回归年却有365.2422日,两者相差11日左右,因此大约每3年须加1个闰月,精确地说19年须加7个闰月,置闰后比较19年间两者的日数差很微小,少于0.1日:
19个回归年 = 365.2422日 × 19 = 6939.6018日
19年× 12朔望月+ 7个闰月= 29.53059日 × 235 = 6939.6887日
由以上可见,19个回归年和235个朔望月的总时间相当接近,亦即黄历和阳历日期大约每19年会相遇1次。(取自中央气象局《天文百问》)
*参注2:
二十四节气在年中四季分布如下:
春季:一月节立春,一月中气雨水;二月节惊蛰,二月中气春分;三月节清明,三月中气榖雨。
夏季:四月节立夏,四月中气小满;五月节芒种,五月中气夏至;六月节小暑,六月中气大暑。
秋季:七月节立秋,七月中气处暑;八月节白露,八月中气秋分;九月节寒露,九月中气霜降。
冬季:十月节立冬,十月中气小雪;十一月节大雪,十一月中气冬至;十二月节小寒,十二月中气大寒。
二十四节气顺序有简单的记诵口诀,从开年一月立春开始,依序为:
春雨惊春清榖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暑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寒又寒
@*#
责任编辑:方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