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从来不是一条轻松的路,天分、热爱、韧性与艰苦训练缺一不可,众多琴童中,未来能有所成就者寥寥无几。
- 七岁始练钢琴;
- 14岁获英国音乐学校威尔斯大教堂学校全额奖学金,成为当时学校第一位双主修学生;
- 18岁获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奖学金,攻读大学及硕士;
- 19岁开始兼职,投身教育,籍此破格获得英国国籍;
- 26岁荣获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全额奖学金,攻读音乐艺术博士……
集钢琴家与大提琴家于一身的曾淑伟女士,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演绎非同凡响的人生华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
淑伟出生台中,相比大多数孩子,她接触音乐算晚了。七岁考进台湾的音乐班开始练习钢琴。小小年纪,就知道自己比别的孩子晚学两年,需要多下功夫练习。
就读音乐班需要有副修,淑伟就选了大提琴。在老师悉心指导下,淑伟努力练琴,在各种比赛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大约从11岁开始,淑伟开始双主修之路。短短四年多时间,她就表现出对音乐的特有领悟能力,加上比别的孩子更多的付出,使她脱颖而出。
1995年,淑伟获得台湾少年组大提琴比赛第一名,钢琴比赛第二名的好成绩。14岁时,她考取了英国最大音乐学校——威尔斯大教堂学校(Wells Cathedral School)全额奖学金,成为当时学校的第一位台湾人,也是唯一一名双主修钢琴与大提琴的学生。
双主修钢琴与大提琴,收获斐然
练好一种乐器并有所成就,对绝大多数琴童来说,已是可望不可及。双主修两种乐器,如若有所成就,那将是怎样的奢求与付出?
双主修钢琴与大提琴,淑伟走的很艰辛,也很成功。
淑伟感言:“首先得自己一定想要做,还要很懂得分配时间,基础要打。所以,我很感谢台湾的老师从小就把我训练得很好。”
“小孩子虽然想要去这样做,但学习过程遇上瓶颈的时候,需要有父母的鼓励,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我感谢父母亲长年来给我的时间与鼓励。”
能有今天这成就,韧性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淑伟有感而发:“在很困难时就会想这条路有没有走对,因为双主修这条路很难走,时常也会碰到一些老师说,你为何不放弃一样? 你现在可以是世界上很出名的,你专一做好一样就好,为何要双主修呢?”
不理解她的老师,觉得她分散了注意力。淑伟则认为:“如果我考试是最高分,比赛又都是第一名、第二名,何必限制专攻哪一门呢?” 在皇家音乐学院期间,她只要参加比赛就会得奖。
从小到大来自周边的压力,并没有使她放弃双主修这条路。她说,“我要去做,也是蛮固执的,那时候有几位教授提议放弃其中一样乐器。”
“我记得在皇家音乐学院,一位很有影响力的老师和我说,淑伟你应该去参加世界比赛。”
钢琴老师和大提琴老师都鼓励她去参加世界比赛,但比赛需要资金和时间。由于经济因素,她必须去工作。淑伟回忆到:“我是双主修,功课是别人的一倍,还要抽时间每周去上三天的班,十几二十年前,我的年收入近两万英镑是不少,但我必须去补贴学费、付房租和生活费。”
为了生活,不得不作取舍。淑伟略显遗憾:“参加世界比赛要花大量时间去练琴,我就没有办法上班。我14岁来英国上中学,台湾也不是英联邦国家成员,也无法在英国申请资助。因此,我没有机会参加比赛。”
对西方古典音乐教育的不同视角
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也体现在音乐及其教育方面。
西方国家更重视小孩子的想像力,小孩子要体验、经历,家长老师对小孩子的教育理念是享受音乐、尽力就好,小孩子的技巧、基础可能就不一定那麽扎实。
亚洲国家包括台湾,基本上比较注重基础教育、技巧,打好基础之后再往其它方面发展。虽然技巧练习的很好,却易刻板。因为音乐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不同国家的音乐家有不同的人文熏陶环境,呈现的东西自然不同,在世界的另一端训练并领悟其内涵并不容易。
淑伟作为在东西两种文化中长大并接受教育的音乐家,颇有感触:“台湾的启蒙老师在技巧与启发音乐性上给予我很大的帮助,打好了基础。美国老师让我对西方音乐有更深的理解,不同的老师帮助我融合了东西方各种因素。”
“比赛的时候,美国老师告诉我说,你先静下来,不要去弹奏,坐在哪里想像着弹完,只是去体会力道要怎么运用,怎么呈现乐曲。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法,都帮助了我。”
亚洲学的都是独奏,西方很多重奏,就要与别人合作。淑伟来英国后专攻钢琴与大提琴的独奏与重奏。
重奏方面,淑伟很感谢英国的老师让她学到很多东西,老师的教育理念也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她感言:“我在英国的第一位大提琴老师很有名,拥有博士学位,他把精力投入到教育方面,没有去大学和音乐学院教,就在中学教,他认为十几岁时很容易放弃,这个年龄段是最重要的,不能够间断。”
“我来英国碰到他真的是很幸运,那时候在他的弦乐团里面当大提琴手。他训练我拉协奏曲、重奏。我也很幸运地参加了钢琴与大提琴不同的组合,各种重奏我全部参加训练,经验比人家多,我也付出双倍甚至是更多的时间。”
社会融入:用心体味 全力投入
每一个来英华人都需要面对语言、文化障碍。淑伟经历了怎样的故事呢?
她说:“中学时期,我是唯一的台湾人,很少有机会说中文,一定得去讲英文,这方面对我帮助很大。我得要克服恐惧,很多外国人过来,因为恐惧就尽量和自己国家的人在一起,形成一个团体,有人说外国人不给我们融入,其实我们作为个体需要走出去,去和人家打交道,主动融入,要有自己的时间和不同国家的人交往,这样才会变成所谓的国际人,也比较多元化。”
“了解人家的思维,给自己时间去理解,去亲身经历。否则可能在国外生活二三十年,都不会真正了解这个社会, 很感伤。”
英国很多元化,尤其伦敦。淑伟深感在英国生活、工作,只要认真投入就有机会。她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就拿到一份兼职的工作,也因为是从那时累积的工作经历,她拿到了英国国籍。英国的移民法一直在变,淑伟申请的时候,英国已经停止用学生签证申请移民,由于从1999年就开始投入教育的工作经历,她被获准破例申请。
作为华人虽然很优秀,但是东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很大,想要在这个社会发展,也必然会面临挑战。
淑伟坦言:“困境一定会有。我有博士学位,如果是表演艺术、去演奏的话,在欧洲是不需要读博士学位的。我在皇家音乐学院读硕士,也是因为读大学期间在伦敦小学任教时,发现他们教育系统有漏洞,有些地方接轨不是很好。我想要去讲,人家认为我是外国人,不懂英国,其实我在这里读书很久。这里的人也有道理,有时差异是一线间的。所以若想要使他人听信于你,就必须先改变和提升自己。”
投身教育,回馈社会
淑伟小时候在台湾遇到的美国钢琴老师给了她很大的启发与影响,老师兼具儿童心理学博士学位,他告诉淑伟要在表演和教学两方面同时发展,因为表演是表现自己,教育则是回馈社会。
2014年之前,淑伟一直在私立学校任教。想在英国公立学校任教,需要有自己的教育学分,于是淑伟又去攻读教育学分,领取教育资格。
她说:“英国的私立教育与公立教育相差很大,我很爱英国,可是这方面真的不解。我在投入教育时就想,我怎么那麽幸福,我一个外国人到英国这么棒的学校学习,在这里得到很多,被栽培到今天的样子。”
“我觉得英国给我很多,我一定要回馈,台湾我也要回馈。所以我在这里任教,花的时间比较多,我觉得我走的路有一点像我小时候碰到的老师,没有他们,就不会有今天的我。”
淑伟坦言:“走音乐的路不但没有高收入,还不时地会遇到困境。但是,它是我的挚爱。如果可以同时去启发其他学生或是个体,我就会觉得心满意足。在成长的过程中,若没有所有的恩师们与父母,我也不会有今天的机会。”
“在三大洲生活、工作,吸收了这么多东西,兼容并蓄,不管我的人生是否会碰到新的挑战,我会继续欢迎、接受,我还是很幸福的。”
在淑伟看来,大学任教是很荣幸的一件事情,但是真正要影响教育,就是要从基础的地方开始栽培下一代,她目前在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任教。
淑伟也在找一个平衡点,表演和任教兼顾,表现自己,教育利他。◇
文/夏松 责任编辑:李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