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学生秦观出身扬州,由于扬州“北据淮,南距海”,所以别号“淮海居士”。秦观是个很爱歌唱的人,也常常为歌妓写歌。
秦观三十一岁时还没考上科举,到处找机会。当时程师孟刚好是越州太守,秦观去作客,住在蓬莱阁中,两人“酬唱百篇”,相处甚欢。有天他在酒席间看到一位心仪的歌妓,念念不忘,写下这首有名的〈满庭芳〉。
秦观〈满庭芳〉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秦观去汴京后,见到老师。苏轼对他说:“好久没见到你了,你的写作能力愈来愈高明,现在汴京城里都流行唱你的‘山抹微云’词。”秦观听完很开心,假装谦虚地说:“谢谢,哪里哪里。”以为老师与有荣焉,哪知苏轼却接着说:“没想到我们分别后,你竟然跑去学柳永填词。”秦观吓了一跳:“徒弟虽然知识浅薄,却也不至于去学柳永的词。先生未免言过其实了。”苏轼说:“什么没有!你那句‘销魂。当此际’难道不是柳永的句法吗?”秦观又惭愧又服气,一下子就被老师识破了,只好说:“没办法,已经如此流行的歌,无法再改动字句了。”
苏轼和晏殊一样不屑于柳永词的浅俗与艳俗,当然会责难秦观学柳永的词。但这首〈满庭芳〉写青楼里没有结局的爱情,以及分别时的缠绵凄婉,只赢得“薄幸”之名的无奈,引起情场浪子们的共鸣,到处被点唱,可谓“唱遍歌楼”。苏轼甚至戏称他是“山抹微云君”。
更夸张的是靖康年间,有个女子被金兵抓了,她自称是秦观的女儿,期望借着秦观的名气被放走。元代的宋无在《啽呓诗》里感叹:“看来山抹微云恨,直送蛾眉出汉关。”意思是说,秦观如果地下有知,美女被金人抢夺送出汉关,应该会觉得这是一件恨事。
〈满庭芳〉红透半边天,能写出如此脍炙人口歌词的秦观,到底是怎样的人?青少年时的秦观“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十分豪迈。生性天真,以为天下无难事,功名只要努力就可以得到。早年他字“太虚”,借此表明心似天高,气凌太虚。
但因为他不屑写当时流行的文体,找工作四处碰壁。科举失败后,马上退隐故乡扬州,写信给苏轼抱怨自己名落孙山,说:“长年颇为儿女子所嗤笑耳。”三十七岁好不容易考上科举后,可能看到苏轼被贬,有点担心,马上借口羡慕汉朝伏波将军马援的堂弟马少游,志向淡泊,优游过日,改字为“少游”。
秦观考中进士后,由于种种曲折,直到四十二岁才再次被召到京师。但因被视为苏轼的蜀党人马,遭到洛党贾易的攻击,说他的词里多写男女之事,行为不检,被罢去了原本负责勘正文字的工作。两年以后,秦观升迁为国史院编修,展开一生中最得意的三年。他和黄庭坚、张耒、晁补之都是苏轼门下,人称“苏门四学士”,苏轼最喜爱他,曾说自己与秦观是“同升并黜”,但其实得到好康的比较少,倒楣受牵连的事反而比较多。
哲宗亲政后,秦观因属于苏轼的蜀党,被连坐贬到杭州。御史刘拯也告状说:秦观撰写专门记录神宗日常生活的《神宗实录》不够精确尽责。但其实是因为神宗变法,其中有争议,他因此增加或减少内容,并加入了自己的看法,不过最终还是被贬到处州。
而且又被罗织罪名,说他请病假在法海寺内写佛书,因此再被贬到郴州(今湖南)。最后编管横州(今广西),限制人身自由。第二年又迁徙到雷州(今广东海康)。连连遭贬的秦观非常消沉,写下“南土四时尽热,愁人日夜俱长”,觉得离京师愈远,归乡无期。他还自写挽词,表达心中的哀凄。
神宗过世后,刚即位的徽宗马上下赦令,苏轼自海南岛移到廉州,途经海康,和秦观见了面。随即秦观也被放还,却在同年八月醉卧藤州(今广西藤县)光化亭上,溘然长逝,年仅五十二岁。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曾作〈祭秦少游文〉,道尽秦观坎坷的一生,历经忧患,无端遭受责骂,最后死于广西荒郊野外,活不到六十岁,实在悲哀。苏轼虽然对〈满庭芳〉不太高兴,但在学生里最欣赏秦观,听到他的死讯后伤痛不已,两天吃不下饭。已经够穷了,还是拿出五两银子给秦观斋僧,并一再写哀悼的诗文纪念他,感叹:“少游不幸死道路,哀哉!世岂复有斯人乎?”
本文节录:《听见宋朝好声音:宋词那些人、那些故事》一书/时报出版 提供@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