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艺术精神

想像力是美的泉源

罗伯特.亨莱一九○一年于费城女子设计学院之演说稿

人气 640

通常,艺术学子们在不断寻求模仿技法的过程中,就会忽略掉对于艺术真正精髓的研究。

一八八八年,也就是十三年前,我在巴黎朱利安学院(Academie Julian)念书。我今年(一九○一年)再度造访朱利安学院时,十三年前认识的一些学生还在那里修读,重复同样的练习,他们的习作几乎跟十三年前画得差不多。

这十三年来,他们已经具备足够技法能力画出杰作。跟某些最厉害的艺术大师相比,他们当中许多人的人物写生能力更强,出错状况更少,素描和比例也更加熟练精准。

这些学生已经是交易素描作品的高手,如同有些人练就讲话华而不实的本领那般。所以,他们跟言词善巧者一样,表达不出什么值得了解的意念,只是以画笔卖弄技巧罢了。

艺术学子真正要学习的是,如何培养孩提时代那种与生俱来的敏锐感受的本性,以及懂得欣赏一切的想像力。遗憾的是,几乎所有情况下,早在进入所谓现实生活前,孩童跟大人的接触就已经让这些本性和想像力萎缩枯竭。

我们所见的人事物,其实反映出我们的想像力,我们认为那些人事物是什么,那他(它)们就是什么。

我们对于实际的人事物没有什么兴趣,我们对于人事物的评价,全都是依据他(它)们的出现与存在,激起我们心里做何感受。

而且,我们研究自己有兴趣的主题时,就是选择并掌握让我们起心动念的明显特性。因此,两个人注视同样的物体,可能都会惊呼:“太美了!”两人都说对了,但感受却不同。个人依据本身感受的主观偏好,特别注意物体的不同特性。

美,不是物质事物。
美,无法复制。
美,是观看者心中的愉悦感。
没有什么事物是美,但所有事物都等待着,激发观看者内心升起愉悦的感受。这就是美。

艺术学子们应该终其一生投身所好,努力培养个人感受,珍视自己的情感,绝不轻忽情感的重要,享受跟他人大声说出本身感受的乐趣,并热切寻求最清楚明了的表达。可惜的是,这种人少之又少。这种人绝不会因为日后当艺术家时,素描会派上用场而学习素描。他没有时间那样做,因为他从一开始就是艺术家,忙着发现线条和形状来表现满心的欢喜与情感。

最需要知识的时候,最容易发现知识。

长久以来,老师们总是碍事,他们老是说:“慢慢来,你要先学会怎么画,才能当艺术家!”

天啊,那么多年漫长枯燥的学习素描!学生在做那么多苦工后,如何抛开测量比例的习惯,注视着人或古老雕像而激发其他感受。

个人最早对于人事物的想像力,绝不能被遗忘。个人对于人事物的欣赏,不能被客观计算和仔细分析玷污过多。个人的想像力不能被搁置一旁,而且创作过程中必须持续产生想像力,并持续感受想像力带来的兴奋。动笔画古老雕像时,如果没有说明个人对于雕刻者想表达的美所产生的印象,那么再怎么画也是做白功。站在雕像或模特儿前,却没有因此受到启发而联想到任何一个主题。脑子里没有主题却坐在那里画上几个小时,就是开始让自己对于眼前所见毫无感觉,也丧失乐在其中的创作动力。你必须在素描中表现的,不是“你有什么模特儿”,而是“你有什么感受”,以及你从眼前模特儿身上挑选出,最能表现你个人感受的特征。

在画石膏像时,要完成作品或许容易些。石膏像总是维持同样表情与姿态,学生只要避免自己偏离主题就行。真人模特儿的表情和姿势绝不可能一样,只是在某个当下维持某种心态,下一刻就出现变化。但是完成一张画需要好几个小时、甚至好几个月,所以画家不能被模特儿牵着鼻子走,而必须挑选模特儿在某个时刻的表情与姿态来画,以那个当下的感受为依据。大多数学生的经验是,对象物的表情与姿态在一周内不断变化,学生自己对对象物的观点也在一周内不断改变,所以总费尽心思辛苦作画。真正理解绘画的学生还是依照一开始的想法去画,只是利用模特儿作为客观的人体模型。要是决定放弃原先的想法,采用另一个想法,那就销毁表现先前想法的作品,重新画一张。

偏离主题,兴致无法持续,需要明确意图──这种习惯几乎是画家常见的通病。人很容易胡思乱想,放任自己胡思乱想,这种习惯会让情况更加恶化。专注力强的人相当罕见,我们必须刻意培养自己的专注力。在一个主题上花更多时间,并不表示专注力高,可能只是花更多时间偏离主题,因为漫无目的而徒劳无功。模特儿只是代表自己的客观人体模型。模特儿的存在只是让你想起,当初从她身上得到什么灵感。如果你注意模特儿多变的情绪和姿态,那你只会受到误导。你需要很多时间作画,但模特儿在刹那间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给你灵感。但她可能再也不会出现那样的眼神和动作,而且她的神情和姿态会持续变化。她在摆姿势时,可能因为疲惫而痛苦。想想,谁能忍受那么多个小时,固定不动而不觉无聊呢?就算模特儿的姿势没有变化,但她早就心不在焉,可能时而高兴、时而悲伤、时而为琐事烦心,因此形体和姿态上出现微妙变化传达她的想法。漫不经心、没有坚持最初构想的画作,就会透过画笔和颜料把这些细微变化全画出来。

只表现一个构想的画作少之又少。通常,我们看到的画作,都是画出模特儿在不同心情下各种姿态的大杂绘,也表现出画家本身想法的游移不定。这种画作虽然把主题呈现出来,但细部看起来却是不同表情。画家能找的唯一辩解就是,自己实在太会刻画了。我们为什么喜欢海?是因为海有某种强大的力量,让我们想起自己喜欢去想的事物。

伟大艺术的“静物”是活生生的事物。画家依照物体带来的联想画出物体,如果画作无法将画家的联想传达给观看者,就没有理由要画。如果画家做不到这一点,只是如实刻画眼前所见,那么画家跟观看者之间就无法交流,观看者从画里看到的,跟自己在大自然中看到的景物并无二致。欣赏静物画大师夏丹(Jean-Baptiste-Siméon Chardin)的作品,就知道联想力的作用。

学生站在模特儿面前要问的第一个问题应该是:“我从这个模特儿身上,能得到的最大乐趣是什么?”接着再问:“为什么?”所有大师都问过这些问题,他们或许不由自主地这样问了。而且这样做,让他们充分发挥想像力,找出最大的乐趣,也让他们剔除次要特质,好好欣赏主题最重要的元素。画家利用本身对于更重要意涵的主观成见,让眼睛只注意那些能表现更重要意涵的线条与形状。

这就是选择,结果就是去芜存菁。

伟大的艺术家不是重现自然,而是藉由去芜存菁,表现自然带给他的最重要感受。@

──节录自《艺术精神》/ 大牌出版

作者简介

罗伯特.亨莱(Robert Henri)

为美国艺术家暨艺术教育家,是一位坦率直言、大力支持现代主义绘画的倡导者。他最为人所知的事迹是,带领“八人画派”(The Eight)这群写实主义画家,开创“垃圾桶画派”(Ashcan School)。亨莱投身写实主义,并以都市日常生活的习俗为题材。他在一九一五年到一九二八年这段期间,于纽约艺术学生联盟(Art Students League)任教。斯图雅特.戴维斯(Stuart Davis)、洛克威尔.肯特(Rockwell Kent)和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等二十世纪初期的画家,都深受其影响。

责任编辑:李梅

相关新闻
【文史】寻找西方极乐世界(上)
圣人的养生之道
不可能的任务--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顶
中国早期摄影精品 亮相纽约亚洲艺术周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