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天,我在下午要开的一个会在最后一分钟取消了。这可是意外大礼,我获得了5小时的自由时间,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
我立即打开笔记本电脑开始搜索。我什么都搜,只要是我感兴趣、能做的事,能填满空白时段的事。
在漫无目标地浏览了电影场次和博物馆展讯之后,我被一个链接吸引了:“纽约最难10项健身活动”。我想,这岂不是好主意?于是我扫视了那一大堆的选择:壶铃,循环训练,新兵训练营(Boot Camp)……和我会做的事情一点不贴边儿。
之后我想起我需要一双新运动鞋。于是我赶紧上Nike网站,发现新款可真多,全都很炫,让我没法选择。这时我又回去查电影场次,因为我一直想看一部纪录片,但发现想看这个片子就得进城。
之后我就像乘上特快列车一般,又飞速浏览了热瑜伽班、城市观光漫步路线、“害羞狗狗园地”、独立书店、厨具商店,还有印度科尔坦表演——这时我才清醒过来。
我关上电脑,深深呼吸。“停”,我对自己说,“到此为止。”我看看表,我已经在选择的“兔子洞”里待了两个钟点,五个小时已经过去两个。那么多的选择,让我激动、心焦,无所适从。我的心“扭曲”(twired)了:上网(wired)让我如此疲惫(tired)。
科技带给我们的一大问题,就是让我们感到需要随时抓住面前的每个机会——不这样的话,就在错失生活的机遇。
我把手放在心口上,感到一种单纯的宁静。“回到当下。”我对自己说。之后我放下了所有该做什么、能做什么的想法,只感知自己的存在。我又认真吸了几口气,让自己放松,安住在我身处的地方。
我立即获得一种平和释然的感觉:我能够待在原地,除了注意真实的体验之外,可以什么都不做。
我意识到,我很想给一位特别的友人挂个电话,也感觉想要出门走走,独自一人到户外待一会儿。这就是当我沉入自己的身心、回到此时此刻,自然冒出来的念头。
选择的悖论
科技带给我们的一大问题,就是让我们感到需要随时抓住面前的每个机会——不这样的话,就在错失生活的机遇。
我们相信在网络的大海里,有些什么可以让我们此刻变得完满:那里有比这里更好的地方,有我们应该更多去做的事情。
我们不再问自己、不再让自己去发现内心真正的愿望,而是去问谷歌有哪些可能性。问题在于,我们能做的事,和我们想做的事,经常是两码事。我们经常会发现,我们想做的事情简单得多。
当我们倾听身心告诉我们的真正愿望时,答案很清楚。没有矛盾心理,没有举棋不定,而是有一种“对啊,这就对了”的感觉。而另一方面,那些“能做”、“应做”的事却让我们低迷,缺乏与真理相伴而来的明晰。
科技带来无穷无尽的选择,让我们随时随意地行事。只是,在我们为丰富的选择而开心的同时,研究也发现,选择太多,到头来我们还是会不开心、无精打采、不堪重负、失去行动力。
面对无尽的选择,我们经常以不做选择告终。一旦我们做出决断,也不免会“这山望着那山高”。
无穷的选择也封闭了创造性思维。技术的可能性越多,我们就越想把头蒙起来;我们永远都觉得“受够了”又“还不够”。
这个问题换句话说,是我们正从自身之外寻求真实的自己。有一下午空闲时,我们上网找兴奋点;吃晚饭时,我们上Instagram看自己想吃什么;生活中有事发生时,我们上网贴感想,希望他人告诉我们这件事应该意味着什么、会意味着什么。
转变观念
我们常常会忘记通过自身的体验来学习,忘记获得知识、成长的过程可以是自内而外,而不是由外而内。
下一次,你发现自己有一块时间要打发,即便是一小块时间(比如在排队、乘公交),试着换种方式来度过,养成一种新习惯:别再马上向身外、在手机或笔电上找寻,向内心、向当下一刻沉潜,感知身体、感知脑海里生起的念头,体会你此时此刻的状态。
向内看,留意心底自然生发的渴望和兴趣。如果没有什么想法,没关系,静静地继续感受。练习不去做什么,不去填满时间,不去习惯性地填充出现的空白。这样做的时候,实际上,你就是在把自己变为一个终点站,一个美好之地。
南希‧科利尔(Nancy Colier)是一位心理治疗师,著有《关机的力量:在虚拟世界中保持真实的正念方式》(The Power of Off:The Mindful Way to St aane in a Virtual World)。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她的个人网站:。本文只反映专家观点,不代表本社立场。
责任编辑:柯弦